背景: 阅读新闻

拍卖行业中艺术品的估价与售价






[日期:2012-01-09] 来源:新浪网  作者:未知 [字体: ]


  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对同一件寄售品或同一类商品,不同的拍卖行会给出相差甚远的估价。除了业务主管看高看低的主观因素外,还因为拍卖行的市场定位、估价风格的不同而形成倾向高估价或倾向低估价的差异。概括而言,资源多,业绩好的拍卖行,因为地处强势,可以坚持低估的风格,而依然取得高卖的结果。业绩稍差的竞争对手,则要争取那些不接受上述拍卖行低估的货源。大品牌的拍卖行要用低估价来保证买家市场的人气和成交比例,对于许多行家来说,由于进货价格极高,实在吞不下低估的苦果,则只好与那些肯用高估价来争取货源的二线拍卖行结盟。可以说从卖家买家两个层次而言,低估高卖必然会逼出个高估高卖的差异化的经营模式。

  拍卖行的估价有两种功能,首先是争取卖家的委托,其次才是通过拍卖实现销售。拍卖行和卖家的分歧往往集中在低估还是高估上。卖家往往要求拍卖行的主管以最高成交价为参照进行估价和销售。岂不知专业人员的角度看,拍卖的成交价是由两个部分构成的,常规估价代表着基础价,而天价是由基础价加上溢价构成的。溢价是由很多偶然的因素形成的,比如说当下的流通性过剩,重要拍品吸引了两名以上客人的竞标,博物馆重要展览引导的流行性使得相关拍品吸引了媒体的关注和藏家的眷顾,甚至放长假、天气好等原因,都会导致某一拍品成交价的飙升。然而许多偶然因素是不能重复的,因此形成的价格也是不能重复的。一千八百多万美金的乾隆款粉彩瓶,假如再重拍一次,恐怕也难以达到当时的天价。拍卖行为了留下拍品往往会迁就卖家高估的要求,然后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争取把估价降下来。卖家如果贪心过盛,坚持不降,往往会导致拍卖流标。流标不但是对拍卖行工作和资源的浪费,也必将对流拍品的声誉及潜在交易价格造成损害。

  艺术品交易的平台有两种,画廊(包括私下交易)和拍卖行。前者是以定价进行交易,后者是以估价进行交易。前者是静态的,后者是动态的。前者一般是一对一的,后者是一对多的。所以拍卖行的估价如果过低,在竞拍的过程中可以一路飙高,如果过高,则可能导致流标。如果估价大概符合市场预期,则会在估价的幅度区间成交。如此说来,拍卖这种交易形式的估价在实现价格的竞价过程中,有其纠偏功能、纠错功能。在市场向好,人气鼎盛的市场格局下,拍卖价格往往成为新闻引爆点。但拍卖这种交易形式并不能保证永远产生高价,一旦在经济危机来临,必然出现拍品纷纷落马流标,成交价格剧烈下挫的现象。

  更重要的是,虽然拍卖有图录,有预展,有众多的参与者,但相对于艺术品的海量信息及诸多买家的不同判断而言,艺术品交易,即使在拍卖这种公平、公开、公正的交易平台上,本质上仍然是一种信息不对称的交易。再加上超乎常规的天价形成,往往有现场跟风、情绪出价的,炫富斗胜的,负气搅局的,抬价做市、后续出货的,乃至有举下再说、付款另议的种种人士的参与。想想前不久5.5亿的乾隆转心瓶迄今尚未付款,真不知为这个新天价是喜还是忧!这就是为什么估价仅仅八百美金的乾隆款粉彩瓶最后能以一千八百万美金落锤的各种原因和可能性。这不仅是拍卖的魅力所在,也是拍卖的风险所在。这也就是拍卖的成交价在大多数情况下靠谱,也会偶尔离谱,并且很离谱的原因所在!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