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台湾大学宋代特展——黑釉茶盏






[日期:2015-12-20] 来源:把盏堂  作者:佚名 [字体: ]

    唐宋之际,中国人的饮茶方式出现了变化。当时流行的是北宋书法名家蔡襄在《茶录》中记载的「点茶」。所谓「点茶」,就是将茶制成粉末后,放入茶盏中以水冲注,并用茶筅击拂搅拌后饮用。今日日本的「茶道」,原型就是宋代的「点茶」。

    北宋初年,点茶法在建州(今福建省建瓯县)发展得最为完备,并衍生出「斗茶」、「茶戏」的风俗,讲究注水、击拂及泡沫生成的力道与时机。当时建州是精品茶的产地,所出产的「北苑贡茶」,品质最佳者乃是白茶,研末后压制成龙凤图案的茶饼进贡,号称「龙团凤髓」。

    蔡襄在仁宗庆历间(1041-48)任福建路转运使时,将建州点茶的讲究写成《茶录》一书,从器具一路谈到点饮的方法。《茶录》中谈到:「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指的就是「建盏」。

    「建盏」出产于福建省建阳县水吉镇,由窑变形成独特的长芒及银斑,呼为「兔毫盏」或「鹧鸪斑」。如苏轼<水调歌头>:「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裡,霎时滋味舌头回。」在蔡襄、梅圣俞、欧阳修、苏轼、苏辙、黄庭坚等时人的诗文裡,建州白茶与黑盏,成为茶饮时尚的代名词,风靡了北宋朝廷及士大夫阶层,并在徽宗时代达到高峰。

    《宋代茶盏特展》为国立台湾大学于95年举办,展出台大艺术史研究所收藏的建盏、吉州窑黑釉盏、北宋龙泉、耀州窑青瓷碗、南方景德镇青白瓷盏等,以及在日本茶道史上别具意义的福建同安窑珠光青瓷碗。这里粗略地将其分为黑釉和青白瓷两部分,本文为《黑釉篇》。


    宋 建窑黑釉兔毫盏 高6.5公分 口径11.5公分 底径3.7公分

    敞沿束口,内沿下有一道凸边,弧腹深底,圈足厚实。内外施罩亮泽黑釉,外器壁釉不及底,盏外近底处有垂釉和滴珠。

    口沿露胎处呈铁红色,外器壁与圈足露胎处呈深褐色。釉色变化丰富,黑釉中显露如棕黄色或铁鏽色调的毫状流纹,形如兔毫,此即建窑著名的「黑釉兔毫盏」。

    宋人喜爱建窑茶盏,众多诗文如徽宗《大观茶论》「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焕发茶采色也」,北宋黄庭坚「兔褐金丝宝盌,松风蟹眼新汤」、南宋陆游「墨试小螺看斗砚,茶分细乳翫毫杯」,所吟咏的都是与本展品相似的建窑兔毫盏。以动物纹理类比陶瓷釉色的陶瓷鉴赏观,反映了宋人崇尚天真自然的美学观。

宋 建窑黑釉盏 高6公分 口径12.5公分 底径4公分

    敞沿束口,内沿下有一道凸边,盏内外上半部氧化,呈铁红色,黑褐色釉具玻璃光泽及流动感,毫芒纹路清晰。福建建阳县建窑营长乾窑、白马前窑窑址,以及浦城县仙阳南宋墓,均曾出土类似作品。

    黑釉盏作为饮茶器皿,在宋元茶道中很受重视。现存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传南宋刘松年的《补衲图》,画面后方僧仆忙碌准备的饮茶道具中,就包括了两只倒置的黑釉盏。

    不只是在中国,黑釉建盏与宋元茶道,也随著留学中国居住浙江、安徽一带天目山禅寺的日本禅僧,一起传入日本,「天目」在日本茶道中逐渐成为建盏器形茶碗的广义代名词。天目转写为英文〝Temmoku〞,亦成为西方陶瓷学界对中国这类黑釉瓷器的一个专门术语。


宋 建窑黑釉盏 高4.5公分 口径12.3公分 底径3.5公分

    撇口,斜直腹,凹底,如斗笠倒置,器形优美。内外施罩黑釉,露胎部份呈红褐色。外器壁黑釉聚凝成一道漂亮的边线,内壁黑釉微有流动,形成黑色毫末状纵深,口沿挂釉较薄,近铁红色。

    斗笠碗器形流行于北宋晚期至金、南宋时期,亦见于青瓷制品。建阳县建窑芦花坪窑址、白马前窑址、宁德市飞鸾窑、武夷山市遇林亭等窑址等窑址,以及顺昌县大坪林场宋墓、福建南宋南平大风店口墓(西元1132年),均曾出土类似的黑釉盏。

宋 建窑系黑釉碗 高4.5公分 口径9.3公分 底径3.5公分

    敛口弧腹小碗,内外施黑釉,外壁不及底,外壁釉层较薄而无滴珠形成,露胎呈黄褐色。

宋 建窑黑釉盏及匣钵 高11公分 口径14.5公分

    福建省建阳县建窑窑址出土,匣钵以铁灰色耐火土製成,掺有杂质,壁厚约1公分,呈漏斗状。烧作方法是将产品放入匣钵中仰烧,匣钵与匣钵之间相叠,器底以垫饼与匣钵隔开,以防止黏连。以匣钵烧製可确保器形完整不至于变形,但流釉滴珠若与匣钵黏结,便容易形成废品 。

    本展品内有烧成之小型黑釉盏,表面带有玻璃光泽,无兔毫纹,从釉的流动看来是烧造时不慎倾斜,因而造成黏结。

宋 建窑黑釉盏及建窑匣钵 口径18公分

    福建省建阳县建窑窑址出土,本件为较大型的匣钵,内有烧结之天目型兔毫盏,匣钵下方有另件作品及垫饼黏连,可略窥建窑使用匣钵仰烧的製作方法。

    1977年在建阳县芦花坪窑址发掘出的龙窑,仅能从堆积层推断上限为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西元1068年起)以后,且北宋、南宋之间似无显著差别,因此仅能断定为宋代作品。从窑积预测总数看来,1988年在建阳发掘的大路后门山一号及三号窑址规模最大,估计装烧总量为十万余件,可想见烧造时的盛况 。

宋 建窑垫饼 直径4公分

    福建省建阳县建窑窑址出土,以耐火土製成,用以垫烧,防止烧作时漏斗形匣钵晃动造成废品,并将匣钵与产品区隔开来。由于烧作时垫在圈足下,垫饼常留下圈足底部的形制特徵,以及底心刻痕的反文 。

宋 建窑兔毫盏破片 长5.5公分 宽6.5公分

    福建建阳建窑窑址出土。铁褐色胎,黑釉晶亮,黑釉上透出黄棕色或铁鏽色流纹,状如兔毫。兔毫纹为黑釉茶盏的特殊品种之一,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特色,毫芒呈鱼鳞状结构,在毫芒两侧边缘上,各有一道黑色粗条纹,系由赤铁矿晶体构成,毫毛中间是由许多小赤铁矿晶体组成。

    兔毫盏的胎中氧化铁含量高达9%以上,在高温时胎中部分铁质会溶入釉中,这对兔毫的形成可能也有影响。兔毫的形成是由于在烧成过程中釉层中产生的气泡将其中的铁质带到釉面,当烧到1300℃以上、釉层流动时,富含铁质的部分就流动成条纹,冷却时从中析出赤铁矿小晶体所致 。


北宋 建盏鹧鸪斑破片 底径4公分 宽10.5公分

    灰褐色胎,内外施黑釉,外器壁施釉不及底,黑釉上施加白色釉点,形成宛如鸟羽点状花纹的纹饰,圈足外底心阴刻有「供御」铭文。


北宋 建盏鹧鸪斑破片 长7.5公分 宽3.5公分

    褐胎,内外器壁施罩黑色釉,外壁施釉不及底,内壁黑釉面上施加不太规则的白色的乳浊釉,呈椭圆形斑点,手摸之感觉有明显凸起。圈足底部留有一道「/」残迹,疑似「供御」铭残留的阴刻笔划。

南宋 吉州窑黑釉碗 高5公分 口径10.8公分 底径4公分

    敞口斜腹,口沿微向内收,内底窄小。施黑褐色釉不及底,露胎灰白,圈足有微微向内收的凹陷感,是吉州窑圈足的特色。

    吉州窑在晚唐五代烧造白瓷与酱褐色釉,北宋时制作仿定窑的白瓷,也烧作仿制建盏的兔毫及黑釉碗。1980年发掘之江西永和吉州窑址,曾出土与本展品类似的作品 。

南宋 吉州窑黑釉碗 高6公分 口径12公分 底径3.2公分

    敞口直腹,口沿微向内敛,下方有一道接唇线。底部修整平坦无圈足,常见于吉州窑茶碗上。施深褐色釉不及底,露胎处呈白褐色。江西鹰潭南宋宝右二年(西元1254年)徐汝楫墓曾出土类似的平底黑盏,故推定为南宋作品。

    邻近福建的江西吉州窑,在宋代也是重要的草茶及茶碗产地。由于地处南北要衝,吉州窑使用的技法同时受到河北观台窑(磁州窑系)、定窑、河南禹县等地的影响,而创作出玳瑁纹(虎皮盏)、木叶纹等黑釉茶碗,其中剪纸漏花纹被认为与传北宋初人陶榖《清异录》中所描写的宋人茶戏「漏影春」,有异曲同工之妙。

南宋 白边黑釉碗(福建或江西)高4.5公分 口径10.5公分 底径4.5公分

    敞口弧腹,芒口微向外翻,施黑褐色釉不及底。圈足为平坦实心,接地处斜削一圈。

    1980年发掘之江西南宋吉州窑址,有类似的白边黑釉茶盏出土,但圈足修整技法,又与福建德化县盖德窑出土之茶盏相似。福建省光泽县茅店窑、武夷山遇林亭窑等靠近江西地区的窑口,亦可见此种白边装饰,可知建窑系窑口及邻近吉州窑地区相互影响,往往不易辨认。

唐 耀州窑黑釉结晶破片 底径6公分

    陕西铜川唐代耀州窑址採集。胎土呈灰白色。釉上散佈结晶斑点,与此相类作品在中国北方许多地区,如陕西、河南、山西都可见到。也有人把这种结晶斑点称为「北方油滴」,其中又以山西怀仁窑的油滴釉盏最为著名 。

唐 耀州窑黑釉破片 长3公分 宽5公分 陕西铜川唐代耀州窑址採集

唐 耀州窑黑釉褐彩破片 底径4.5公分 陕西铜川唐代耀州窑址採集

金 磁州窑系黑釉褐彩破片 长5公分 宽6.5公分

    窑址採集。底部残留部分圈足,胎土呈浅灰褐色,外壁未施釉,内施黑釉及褐色斑纹。此类的黑釉褐彩碗被称为「河南天目」或「北方天目」,常见于北方宋金时期许多窑场。

南宋 浙江武义泉溪镇窑黑釉碗破片 直径11公分 底径4.5公分

    本展品为浙江省武义县陈大塘坑窑址採集之黑釉碗残片。

    圈足厚实,底心略呈脐状突起,露胎呈土褐色。束口弧腹,口沿下方有一圈向内凹的接唇线,碗内有垫饼残留。外壁仅施半截釉,碗内缘施黑釉,接唇线下呈现窑变的紫、白浊釉色,有流釉现象。

    类似的作品,于同省武义县蜈蚣山窑址亦可见到 ,从同一堆积层伴随出土其他陶瓷遗物多具南宋特徵判断,这类黑釉碗为南宋时代製品。

南宋 吉州窑木叶纹破片 半径5公分 底径3公分

    传江西吉州窑窑址出土木叶纹茶盏残片。敞口弧腹,口缘微向外侈,圈足著地处微向内缩,形似卧足,露胎呈黄白色,为吉州窑圈足典型特徵。内外黑釉,碗心有黄褐色凝结痕,形如叶片,一般推测是以树叶沾硷水入窑烧製而成,日本称之为「木叶天目」。

南宋 福建土尾庵黑釉盏破片 半径12公分 底径3.5公分

    福建土尾庵窑址出土,为小型黑釉盏之残件。圈足上斜切一刀防止黏连,口沿微向内折,内底残留垫饼痕,断面胎土呈灰白色。口沿及外壁施不及底之褐釉,内壁施黑釉。福建省建窑系各窑址常见此类黑釉茶盏之製作 。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