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中西互藏引发的思考






[日期:2010-12-22] 来源:新闻晚报   作者: [字体: ]

      2008年在香港佳士得举行的抗震救灾慈善拍卖上,收藏家曹兴诚先生捐出全球最高价值的清乾隆制料胎画琺瑯西洋母子图笔筒,以6500万港元成交,半数收益捐资助四川地震救助工作。

      曹兴诚,1947年2月生,祖籍山东济宁,曾任“清翫雅集”会长,收藏范围广泛,其中以青铜器最著称,并拥有不少瓷器、字画和鎏金佛像的精品。在苏富比全球副总裁JamesStourton的GreatCollectorsOfOurTime一书中,曹兴诚是名列全球百大收藏家之列的人,也是入选的三位华人收藏家中唯一一位在世者。在日前举行的“上海2010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之际,曹兴诚先生欣然接受了大会采访。现将该访谈刊出,以飨读者。

  一、收藏是手段,习得鉴赏力是目的

  采访者:您是由于怎样的机缘开始了收藏之路?

  曹: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有一次,我想买个礼物送朋友,打听到朋友喜欢古玉,于是去一家古董店购得数块古玉。接着,我买了些介绍古玉的书来研究,结果发现所买的都是赝品。我把赝品退回之后,却也由此引发了兴趣,走上了收藏之路。

  采访者:请问,哪一次的收藏过程最令您难忘?

  曹:我收藏的原则是尽量少收或不收,除非看到的东西令我震撼,难以忘怀。所以收藏每一件东西,对我来讲,都像谈一次恋爱,每一次都是难忘的。

  采访者:您认为收藏的意义是什么?

  曹:收藏的意义,主要是藉此学习鉴赏。收藏应该只是手段,习得鉴赏能力才是目的。我常讲,能鉴则知真假,能赏则知高低,收藏则只是花钱买东西。有些人甚至东西买来,不研究也不欣赏,直接放进保险箱,希望将来可以涨价赚钱。这叫囤积,连收藏都称不上。

  采访者:您收藏的原则是什么?

  曹:我与许多前辈收藏家一样,注重藏品的“真、精、稀”。艺术作品承载着作者的灵魂与时代的精神,所以非真不可,赝品则味同嚼蜡。而粗陋的作品不具美感,不值得收藏。稀有性则比较能维持“身价”,将来不至于被弃如敝屣。

  二、商周青铜器:艺术价值最高

  采访者:在您众多的收藏品之中,您最偏爱哪一类的收藏?为什么?

  曹:我觉得中国商周的青铜器是价值最高的——这里讲的价值是指艺术上的成就,不是指市场价格。

  我们知道,一件艺术品要能达到三个层次的和谐。第一是造型的和谐,也就是具有美感;第二是造型与象征意义的和谐,就是表达能力高超;第三是观者与被观物的和谐,意思是观者能被感动,引起共鸣。讲到造型,又有几何造型、生物造型(指花草树木、动物、人体等形态)及动态造型等三大类。中国商周青铜器不仅充分利用了几何与生物造型,还创造了活泼的动感。商周青铜器作为敬天祭祖的礼器,表现出来的严谨、虔诚、肃穆与神秘感,实在令人感动,所以是一流的艺术品,足以傲视中外古今。与商周青铜器相较,中国历代的瓷器虽有精美之作,但仅限于造型的和谐。因为瓷器缺乏象征意义,严格说来称不上艺术品,比较接近工艺品,因此与商周青铜器根本不在同一个档次上。

  采访者:您的青铜器收藏都十分珍稀,请问您在这方面的收藏心得是什么?

  曹:中国青铜器在晚商、西周、春秋、战国各时期各有不同的社会意义与工艺特色。晚商的青铜器一般都制作精细、工艺考究、设计奇诡,充满创意与神秘,会让人感到当时社会的严苛与一丝不苟。西周早期的青铜器虽然承袭了晚商的工艺水平,但设计比较舒缓简化,器型则一般较大,显示施政比晚商宽大,迷信程度降低。春秋时期的青铜器制作工艺比较粗糙,经常可见明显范线,庄严性及严谨度降低,显示社会“礼崩乐坏”,但设计比较活泼繁复,代表社会的活力与多样性提高。战国青铜器已经逐渐脱离礼器仪轨,渐趋实用与华丽,经常在铜器表面镶错金、银、红铜、绿松石等等纹饰。由此可见,各个时期的青铜器各有特色,也各有精品。例如我的收藏品中,晚商的觥,可显示晚商礼器的奇诡与精细;西周早期的有盖簋,纹饰较晚商时期简单,但气势不凡,甚为庄重;春秋早期的壶,可见器型与纹饰都十分活泼,与商周青铜器的肃穆、严谨,相异其趣。由各时期青铜器的不同样貌,可知中国先秦的青铜器多采多姿,彰显出中国早期的灿烂文明。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