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青州:从县级市到全国水墨大盘






[日期:2013-11-20]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周永亮 [字体: ]

文化普查造就“高起点”

  青州能够形成如今的书画市场,跟它本身所具有的深厚文化底蕴有关,《尚书·禹贡》记载“海岱惟青州”,因地处海(渤海)岱(泰山)之间,位于中国东方,“东方属木,木色为青”,故名青州。青州在清代以前都是府制,一度是北方的文化中心。所以,青州人骨子里就有倾心文化、钟爱字画的风气。

  改革开放后,青州书画收藏的起点比较高,是从收藏陆俨少、许麟庐、黄胄、启功等开始。而这跟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的进行有关,1983年6月,以谢稚柳、启功为组长的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历时8年,巡回鉴定遍及25个省、市、自治区,对208个单位和一部分私人收藏进行了鉴定,共过目古代书画61000多件。

  “青州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站。因为悠久的历史,所以青州有很多文物,很多人也喜欢收藏文物,八十年代初期有几位老先生的文物收藏非常丰富。”鲁清汶介绍说。当专家组进入青州普查时,其中很多都非常喜欢文物,“当时没有艺术市场,也无从交易,就采取了以物易物的形式,书画家用自己的书画换文物”。就这样,“古玩没了,但留下了一批画”,比如陆俨少、唐寅、黄胄、许麟庐、启功等,此后启功、许麟庐、黄胄等都多次来过青州。这培养了青州的藏家从一开始就把目光锁定在全国范围内,而不是像很多市场锁定在区域市场。

  八九十年代,随着艺术市场的逐渐开启,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形成四个书画中心,分别是山东青州、甘肃天水、河南周口、广东的肇庆,“在这四个书画集散地中,天水、周口、肇庆更多的倾向于区域性的画家,而山东更倾向于全国优秀画家”。跟其他艺术市场一样,青州也是拿书画艺术品当交易、做经营,“当然不够完善,当时主要以各大美院老师下来搞笔会的形式,作品以传统水墨为主,比较单一。”交易主要是在朋友之间进行,“你喜欢了我割爱让给你,加一点利润和利息,这样的方式去经营的。”

  进入2000年,随着艺术市场的发展,画廊作为一种业态开始在青州出现。当时的很多画廊“就是挂块牌子,就成立了画廊”。这种画廊更类似于中国传统的画店,有别于从西方传入的画家代理模式。青州开始有了画廊,也逐渐形成了小规模的市场,大概有三四十家的钰华文化市场,这成为青州书画城的雏形,“当时聚集的人比较杂,有搞古玩的,有做装裱的,也有经营艺术类图书的,也有做画廊展览的,可以用‘繁荣’来形容,但应该是处于初级阶段。”

  当时的画廊经营者多是从藏家转型过来的,他们本身可能是企业家、政府官员,年轻时候醉心书画,退休或辞职后开始经营书画,这在青州的书画经营者中占据了非常大的比重,这也形成了区别于其他地方的风格,强调“真”,而这也为青州成为全国书画中心奠定了基础。

  当时全国书画市场迎来一个小高峰,“当时不管什么样的画家,只要是稍微有点儿名气、职位的,在青州市场都会销售一空。”鲁清汶也经过了那个阶段,“当时也有自己的判断,但不明确,更多的是跟着市场和大家走,刘大为、冯远等的市场好了,我们就做这些艺术家,有点盲从,当然这些艺术家是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艺术家中最优秀的。”这种形式一直持续到2005年。当时的书画经营者也算是“歪打正着”,让他们赚到了第一桶金,青州的书画市场开始逐渐抬头。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