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画廊从2000年的30多家,到目前的500多家,“到2016年,将会增加到1000多家。”任何人都不能忽视青州市场的发展。而在这个过程中,画廊并不是孤立的,它把更多的政府、银行、企业、市场等资源纳入其中,催生了一个相对单纯的利益共同体。尽管参与其中的人有不同的社会背景,对艺术有不同的理解,但前提是书画市场继续发展下去。
家家都挂田黎明
随便走进青州书画城的画廊,都会看见几张田黎明的作品。跟画廊老板攀谈起来,他会跟你详细介绍,“这幅画是田黎明老师2006年的作品,画得非常的好,用笔非常精炼,人物的心理动态和环境搭配得非常好。田黎明老师是一个非常学术、具有文人气息的画家,在他们那代画家中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因为他有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和风貌,而且不断地去完善。同时,他一直从事教学工作,影响了一批美院学生。虽然,目前田黎明的作品价格已经进入高点,但依然有升值的潜力。作为保值、投资来说,田黎明的作品是非常好的一个选择。”
的确,在青州随便走进一家画廊,几乎都挂着田黎明的画。“拥有田黎明的画就好像是一种实力和眼光的体现。如果摆几张他的画,好像就进入重要画廊行列;如果没有,则觉得有些抬不起头。”虽然田黎明的画已经到了几十万一平尺,但如果想要在青州开画廊,他的作品还是很有必要。
显然,田黎明是最受青州认可的艺术家之一,此外,刘大为、冯远、袁武、陈平等人的作品在青州画廊也非常常见。
在全国范围内看,青州“家家都挂田黎明”的这种现象是比较独特的,很多人也对此表达了质疑。“首先,在常人看来,这么多画廊都挂田黎明的画,是否有同质化的趋势。因为艺术品是有独特性的,这是否会阻碍市场本身的发展。第二,画廊一般都为了利益最大化,尽可能地独占艺术家资源,而青州的模式是否会导致画廊的利润摊薄。”长期观察书画市场的赵欣说。
“其实,这种现象并非有意而为之,都是大家聊出来。” 古州小画苑的经营者张明勇说,“我们平时的工作就是聚在一块喝茶、聊天、赏花,中间大家发表对书画的一些见解,没有时间在那儿胡扯八拉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觉得田黎明是最契合青州人审美的艺术家。
青州画廊之间是非常“团结”的,这也是在采访过程中屡次被提及的。“青州市场有个特点,就是具有团队精神,画廊之间相互协调、配合、团结、协作,没有互相拆台的。你想要某个艺术家作品,如果我没有可以介绍到其他画廊,不会说我做不成,也叫你做不成。如果哪家成交了一个大单,我们都会真心为他高兴,大家一起吃饭开心一下,青州已经形成了这样的一个氛围。”
同时,在采访的过程中,画廊老板强调以画廊协会的名义出现,而并非以画廊老板的形式出现,“我们都是画廊协会的成员”。
也就是在这种氛围下,青州画廊形成了自己选择艺术家的标准。“我们选择画家的标准,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三点一线,就是学术性、艺术水准、市场表现(装饰性),这三点成为一线。其次,看他的平台,也就是他的工作单位。我们主要考虑两点:重点的院校和画院。如果这些条件都符合,这个画家准能行。”青州画廊协会副会长鲁清汶介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