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行当讲交情,有多少交情,做多少生意。普通人玩古瓷普遍缺乏渠道,像在清水塘,好的古瓷不会摆出来。只有和老板混熟了,你才有可能从他那里拿到好东西,一般的人他们理都不理。”酷爱收藏瓷器的周先生对记者说,做瓷器收藏,拼的不仅有眼光、资金,还有人脉资源。
价格很诡异 现实很残酷
30多岁的唐先生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同时也是不折不扣的古瓷发烧友,湖湘艺术品市场、清水塘、湖南古玩城经常可以看到他的身影。据他介绍,现在瓷器收藏队伍越来越大,收藏对象也越来越多,过去不怎么值钱的长沙窑,这几年被炒了起来,连瓷片都有人收藏,更别说元青花了。一些官窑出的旧瓷片,在藏家眼里都是宝。
“古玩的价格很诡异,在什么地方买和卖给谁往往决定了成交价。”古玩发烧友唐先生告诉记者,一只曾国藩用过的瓷瓶,一位藏友以2.5万元入手,不到两年,以8万元卖给了一圈内人士。后来,这只瓷瓶“漂”到北京,身价一下到了30万元,这种“看人开价”的行为在圈内人人皆知。周先生的朋友方先生接触古瓷收藏已经18年了。2003年,他花4000多元买了一件澧临红瓷瓶,一年后出售价为8000多元,而这样的好价钱他还说卖亏了,“一件清早期的官窑,上面有五爪龙,蓝釉的,2002年我2000多元买进,一年后8000多元卖了,结果后面有位行家出价20多万买。”事情过去了几年,方先生仍然耿耿于怀,不是因为没有待价而沽,而是自己与精品擦肩而过。
尽管获利颇丰,但方先生提醒刚入门的投资者,“市场上仿品太多,对真品冲击很大。这个市场很残酷,谁都有走眼的时候,我见过买到赝品后倾家荡产的,入场前先问自己是不是有这个承受能力。”
眼光要毒资金要多
据了解,市场上最走俏的是明、清时期的瓷器,它们也是投资者最稀罕的目标。首有清乾隆青花缠枝花卉团花云龙纹双耳扁壸以3986万港元成交创下神话,后有乾隆官窑“青花红彩龙纹如意耳葫芦瓶”以8344万元成交创下国内瓷器拍卖最高记录。
汪老板在清水塘开古瓷店近10年了,他说投资古瓷以升值没错,但得看准了。为此,他还送给投资者“九字真言”:断年代、识窑口、定市场。断年代和识窑口相关联,例如宋代的瓷器比较简单,艺术价值较低。元代开始出现青花瓷,一直受追捧,但因为战乱和年代久远流传很少。目前市场上最走俏的是明代清代的瓷器,每个时期、各个窑口的风格不一。光能断年代、识窑口还不行,有些真品只有文物价值,没有市场价值。
汪老板表示,古瓷收藏门槛很高。要有理论,有实践,更要有经济能力。只买不看,买了也白买;只看不买,学到的东西很有限。一定要动手,买对了或买错了,经过大悲大喜才可能悟出来。
对动辄上万元的旧瓷买卖来说,辨别真假太重要了。一位不愿意透露名字的藏家向记者透露,这一行历来就有“真货不赚钱,假货吃半年”的说法。在这方面,方先生在圈内是公认的好手,自称“久病成医”的他表示,一件瓷器的器型、画工、颜料、瓷胎、瓷釉等都影响其收藏价值,真品的磨痕都很自然,呈放射状,而做旧的仿品的磨痕一般朝一个方向,并且成片成片地出现。
对抗赝品各谋出路
平日里唐先生最大的乐趣就是和一群志同道合的瓷器收藏发烧友共享信息。圈内谁入手了宝贝,谁出手卖了个好价钱,在这个小圈子内很快就散播出来。
“藏瓷这一行,100%的人买过假货,100%的人都心碎过,没有谁不走眼的,人人都吃过亏,因为赝品太多。”唐先生的经验是拜一位老师,“收藏瓷器,有很多东西必须跟有经验的老师学。碰到心动的古瓷,能多个人掌掌眼,而通过看别人的藏品,也能跟着长见识。”
与唐先生“加盟团队”对抗赝品不同的是,部分藏家不再恋战古瓷,而是转战更容易辨识的新瓷,如文革瓷。近几年来,文革瓷价格一路飙升。2003年年初,一尊高100厘米的毛主席着中山装的全身塑像,成交价格在3000元至4000元之间。2004年年底,则涨到了6000元至7000元左右。而到2005年10月份,价格猛地升到了18000元。苏老板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收藏文革时期的茶壶,5年前在清水塘开了红色收藏店。“像我这些文革时期茶壶,收了10多年了,价格涨了10多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