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收藏家热议“亿元时代” 批中国拍卖赝品多






[日期:2010-11-14]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诸葛漪 [字体: ]

 张五常:论全面,没有人胜过我

    张五常的 “狂傲”在经济学圈内很出名,“你喜欢张五常吗?”甚至成为经济学者的分类标识。其实,他还是一位对艺术见解颇高的收藏家。在收藏家大会上,他用经济学理论演绎出 “乾隆藏品的价值有望比肩法国印象派画作”,语出惊人。张五常的“狂傲”源于自信,“在大学时,我成绩最好的科目不是经济学,而是艺术史。同学们的考试平均分数大都是五六十分左右,而我通常在九十分以上。 ”张五常甚至表示,年轻时很想走艺术之路,但搞艺术是近于一将功成万骨枯的事,为米折腰最后才读了经济学。

    张五常对收藏的兴趣始于1975年,那时他在香港研究玉石市场,此后,逐渐从玉石领域延伸到文物、中国画作。华人收藏家大会云集业内高手,他却说:“在某一个领域,在座的专家都能胜过我;但是论全面的话,你们胜不过我。 ”

    经济学讲究用数字、理性、逻辑说话,谈起收藏,张五常却成了感性之人:“对艺术的欣赏,我喜欢用单纯的直觉与感受,走进作者的感情世界中。我不愿意花大量的时间,去了解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或去研究作者思想的来龙去脉。”大学时代老师的一句话,“创作困难程度高的作品不一定是好艺术,但好的艺术作品必定是创作极其困难的”深深影响了张五常的艺术观。他收藏的都是自己眼中的困难之作,“规限越多,约束就越大。大有规限而又有新意的作品,是困难之作。 ”

    列数自己喜欢的艺术家,张五常言辞犀利,他表示某位以写实风格出名并拍出高价的画家算不得艺术。他收藏艺术作品,在乎作者是否“有脑”、是否有感情。“没有脑、没有感情而有风格和技巧的,充其量我只收藏一‘件’。 ”

    曹兴诚:学会鉴赏才是目的

    作为台湾联华电子公司荣誉董事长,曹兴诚被台湾媒体评为 “企业家最佩服的企业家”。在收藏界,他的名气也毫不逊色。苏富比全球副总裁詹姆斯·斯图尔顿的《我们时代的伟大收藏家》一书中,曹兴诚是入选的三位华人收藏家中唯一的在世者。

    曹兴诚爱上收藏纯属意外。上世纪80年代,他想赠送美玉给朋友,通过古董商买到了礼物。古董商希望培养潜在客户,送了曹兴诚几本品评玉器的书籍。喜好读书的曹兴诚埋头研究,却发现自己买的玉竟然都是赝品。收藏界常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说法。曹兴诚不然,他越是挑战博大精深的收藏学问,也越有心得。他的家被朋友们戏称为 “小故宫”,从史前青铜器到唐三彩,从北齐石佛像到当代艺术品,包罗万象。

    “收藏只是手段,习得鉴赏能力才是目的。有些人买东西,不研究也不欣赏,直接放进保险箱,希望将来可以涨价赚钱,这叫囤积,连收藏都称不上。 ”曹兴诚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收藏家大会上,他的演讲“中国古代文物的现代艺术性”让人忘记了他是半路出家的研究者,“西周晚期青铜盘,龙在盘里面,把青铜盘的一部分跟英国当代画家画作作比较,形态接近,实际上两个作品相差了两千多年。中国的文字演变到书法文字的时候,经过解构、抽象、重组,这也是当代美术的依据……”

    汶川大地震后,曹兴诚将重金拍到的皇家笔筒,再次以6500万港元拍出,捐出款项用于赈灾。 “收藏家不一定都是占有欲超强的怪物,也有人收藏的目的是为了欣赏和研究,并不那么在乎拥有与否。 ”曹兴诚不讳言,现在收藏更偏爱青铜器、瓷器、鎏金铜,因为可以用高科技手段鉴定真伪。一贯温文的他面对媒体痛斥:“市场假货太多,已经形成了产业链。 ”对待收藏,曹兴诚永远一丝不苟,“越有名的画家,假画越多。一些作假的骗子在拍卖场假拍假卖做出假行情,然后再转卖给无知的收藏家。 ”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