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从作坊向市场进发的瓯瓷






[日期:2013-01-30] 来源:温州日报  作者:佚名 [字体: ]

“买个调料罐,我最多愿意花5块钱。”30多岁的刘歌先生在市区一家事业单位工作,他在报纸上看到过对“瓯江水鸟”的报道,他自幼生长在瓯江边,对瓯文化一往情深,但是说起“瓯江水鸟”的定价,他还是觉得:即便这物品再有文化内涵,自家买来放厨房里用还是太奢侈了。

  当然,也有不同的选择。

  温州网友“行者如歌Lucy”在新浪微博上给“瓯窑儿女”留言:你们的瓯瓷作品哪里有卖?很多朋友向我打听哦。

  市民朱先生则相中了香瓜罐,准备用来装茶叶,至于这个香瓜罐价格算不算贵,朱先生认为设计和实用性俱佳,非常适合心意,自己能花5000元买茶壶,也能承受2000元买瓯瓷茶叶罐。

  上周,记者到市区飞霞北路一带的陶瓷家居市场一条街,随机采访了八家销售日用陶瓷的商店。八位店主均称不知道何为“瓯瓷”,而且他们出售的都是唐山、景德镇造的陶瓷。这些店每年客源稳定,因为很多温州市民订婚结婚搬新居,都会来这里购各种瓷器。但一般顾客进店购买,不会关心这些瓷器是什么窑烧出来的,更很少主动问起,顾客选择时主要看瓷器的花色、款式,瓷器生产厂家是否正规。

  “先把产品做好,才有可能谈到产业化”

  普通百姓对于瓯瓷的种种反应以及市场上的状况,是陈景炜、朱小杰和他们的团队在产业化道路上共同面对的局面,尽管他们有着把瓯瓷产业做大做强的心愿,但是用陈景炜的话说就是:“打开市场、让市民接受瓯瓷还需要一个过程,产品做好一点,今后一定会有生存空间。也只有先把产品做好,才有可能谈到产业化。”

  为了把瓯瓷做好,朱小杰在着手设计前,搜集了很多古老的瓯陶,放在自己的工作室反复琢磨。此外,他和他的团队还跑了很多趟龙泉,看当地的青瓷作坊,与当地工匠交流,学习烧制工艺。不懈的努力已经有了成果,他设计的香瓜罐,解决了陶瓷界一个多年未攻克的密封问题,不靠锡纸和橡胶等外力,只用陶瓷与陶瓷的契合,让盖子和瓶身紧紧吸附住。

  朱小杰有着把瓯瓷带向世界的雄心,他计划着以后与国外先进的陶艺生产者合作,学习国际上的先进制瓷技术,他的团队现在邀请了上海的营销队伍为瓯瓷做市场推广。前期的推广早已铺开:比如上个月,在温州博物馆策展以“触摸瓯窑”为名的“中国·瓯窑青瓷精品展”;随后在瓯窑儿女馆楼上开办艺术摄影展,吸引人气;今年5月,朱小杰将带着瓯瓷赴英国参加《代尔夫特·中国陶艺展》,这些策划都有助于瓯瓷进入更多人的视野。

  瓯窑学会也积极向社会推广,和各部门联手开展了很多场普及、推广、制作的活动,还邀请小朋友体验手工做瓯瓷、瓯瓷制作进军营、瓯瓷配瓯菜等活动。

  “要扩大瓯窑的影响,制作和赠送瓯瓷礼品也是个重要途径。”陈景炜说,瓯窑礼品可以做得雅致且适合日常生活。瓯窑学会正积极研究瓯瓷釉色,目前烧制出的瓯瓷礼品,包括江心屿瓷盆、各类茶具、龙形瓯字瓷盆、老板杯、十二生肖和“瓯三彩”等。去年世界温商大会上,1000多件瓯瓷礼品赠送给与会的温商代表,得到认同,受到好评。

  “我们现在是手工作坊式的生产,生产场地需要扩大,传承人才需要培养。”虽然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让陈景炜比较安心的是,目前我市已经在起草建设瓯瓷瓯菜文化产业基地的方案,瓯窑所在地之一、永嘉县三江龙下村欲将瓯窑文化品牌打造成旅游发展的核心力量。这些信号,对瓯瓷未来的产业化,是利好消息。

  来源:温州日报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