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心伯陶瓷雕塑《提水女》 1984年
马心伯陶瓷雕塑《铁拐李》 1985年
马心伯陶艺作品《冬的系列》 1988年
马心伯木雕作品《彼岸来鸽》(局部) 1989年
“长大后成为一个画家”,这颗儿时的梦想种子,在时间、个体追求与造化因缘的催化下,最终让马心伯如愿以偿。只是这里有个小小的偏差,由于考入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前身)时被分配到雕塑专业学习,至此与雕塑结下了一辈子的不解之缘——马心伯最后成为了一名雕塑家。
马心伯作品《雄姿多入画》(设色水墨) 2003年
马心伯作品《闽山秀色》(设色水墨) 2008年
马心伯陶瓷雕塑《老子》 2011年
马心伯铜塑作品《海韵》 2014年(原创于1999年)
马心伯铜塑作品《听涛》 2015年(原创1990年)
雕塑与绘画虽分属三维艺术与二维艺术,但同为造型艺术。以这个角度解读,命运虽然未能让梦想的实现十全十美,与很多“理想丰满,现实骨感”的无奈比较起来,已是慷慨万分。再加上三度处于生命边缘最终化险为夷及人生历程中的种种坎坷,让马心伯对人生,对艺术始终报以一种真诚的感恩和虔诚之心,将艺术视为精神支柱,也因此让他的艺术人生拥有了一种多维的厚度和纯粹、透彻。
马心伯视自己为艺术领域的一位探索者,他从“道法自然”中感悟造型艺术的规律,以不同材质、不同艺术语言和形式,表达自己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切和思考。他的作品大都出自有感而发,充满激情和创意,蕴含深刻的哲学思辨和人文关怀。
马心伯的美学取向架构在博大的东方文化之上,尤其钟爱魏晋、汉唐艺术,那种恢弘的气度和简洁的艺术形式是他追求的方向,并且在他的作品中自然流露出来。追求雕塑整体的体量、力度和空间的张力,将西方雕塑美学与中国传统雕塑的气质高度融合,浑然天成。在艺术观念上,他旗帜鲜明地反对“再现”式的自然主义,强调艺术的本质在于创造。他在绘画艺术上的探索也同样如此,真挚、厚重、浓烈,个性彰显。以本真面对当下,面对自我,面对艺术,马心伯自由地穿行于多维艺术的探索中,乐此不疲。
马心伯,笔名马夫,1940年生于福建安溪。1961年于厦门工艺美术学院雕塑科毕业,后留校任教,2000年退休。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原福建工艺美术学校)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首届理事、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会员、厦门市美术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