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绞胎银釦碗、当阳峪窑绞胎劝盏
淄博窑黄釉乳钉纹绞胎钵上,外贴一圈褐色乳钉纹。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以及韩国新安号沉船素胎柳斗纹罐上,颈部也有贴塑一圈乳钉纹。这种装饰方法,在同时期(宋、金、元)其他窑口的敞口罐、香炉、钵上亦有同样装饰出现。反映了瓷器生产南北各个窑口的技艺交流和互相效仿。
淄博窑黄釉乳钉纹绞胎钵、韩国新安号沉船素胎柳斗纹罐
釉色
目前已发现中古绞胎器物釉色,有黄透明釉、绿透明釉、三彩透明釉、无色透明釉等,在巩县、当阳峪、淄博、浑源四窑标本中均有发现,与绞胎纹理相互映衬,共同作用出绞胎器物之美。这几种釉色按照古人“君主臣佐”比例和先后顺序配制为合适的釉药,即呈色剂、助熔剂、光亮剂等比例成分。由于烧制温度和施釉方式不同,影响烧成器物的釉层厚薄、釉质光感等呈现效果也不同,如一部分低温器物中,有玻质感强的,也有木光感强的。同时在中外馆藏绞胎器物中,亦有一部分素胎无釉器物,因资料有限,暂不做探讨。
1、黄透明釉
(1)低温铅黄釉
低温黄釉绞胎器的标本和残件,在巩县窑群的黄冶、白河、芝田等处均有发现。烧造年份从唐、五代延伸至北宋。低温黄釉以矿物质氧化铁为呈色剂,以矿物质氧化铅为助熔剂,并加有长石等成分为光亮剂。约在700--800度开始熔融,在氧化氛围中烧成,氧化铁使得釉呈黄色、褐色和棕红色。烧成后釉面有细纹开片,纹片紧密,釉层中没有气泡,釉汁匀净、滋润,流动性强。因温度低,有部分器物胎釉结合不致密,会有釉面脱落现象。积釉处颜色较深。如图为河南博物院藏巩县白河窑、黄冶窑发掘标本。
低温铅黄釉绞胎器在山西浑源窑的古磁窑、界庄处亦有发现,年份约为唐代晚期。由窑址发掘报告得知,绞胎标本与三彩标本混杂在同一地层且釉面质感相同,由此推断,浑源窑绞胎所施黄釉与同窑址三彩釉一致,均为低温铅釉。釉色正黄,或者黄中泛青,釉质清亮明快。胎体罩黄釉后显示为黄褐两种色彩,如虎皮纹理。
河南博物院藏巩县白河窑标本、黄冶窑发掘标本
浑源窑标本
(2)低温黄透明釉
河南考古研究院在2003年当阳峪窑窑址发掘中获取一些黄釉绞胎标本,但没有就其成分做具体分析,结合民间藏品标本,笔者根据釉面各种特征以及对比,暂定为低温黄釉,如有更多资料佐证,再行更正。
山东淄博窑的大街、磁村处黄透明釉绞胎器物。年份约为北宋晚期-----金代。从淄博市文物工作队窑址发掘标本、上海博物馆馆藏器物观察分析,淄博窑绞胎器的黄釉颜色因温度不同而有浅黄色,正黄色、褐红色。釉面莹亮,积釉处厚亮可见气泡,釉层厚,胎釉结合紧密,没有剥釉现象。虽目前没有具体釉质成分报告可供佐证,但以出土标本、器物分析,以及同地层其它施黄透明釉器物观察,其釉质清透,目视有粘稠玻质感,似加有石英、长石等玻质光亮成分。笔者暂定为800度以上烧制。同时,淄博窑黄透明釉中亦有一部分发青色,笔者认为其与黄透明釉同类,为窑内不同氧化还原氛围所致,而非另外一种釉色。
当阳峪窑黄釉标本
淄博窑标本
淄博窑标本
2、绿透明釉
绿透明釉绞胎器的标本和残件,目前在巩县窑以及当阳峪窑群矿山窑均有发现。巩县窑年份从唐五代延伸至北宋,当阳峪窑为北宋--金代。这两处窑址标本以及实物分析,绿透明釉为低温铅釉。以矿物质氧化铜为呈色剂,以矿物质氧化铅为助熔剂。约在700--800度开始熔融,在氧化氛围中烧成,铜使得釉呈翠绿色。烧成后釉面有细纹开片,釉层中没有气泡,积釉处为墨绿色。胎釉结合不致密,局部有脱釉现象。如图巩县窑绿釉绞胎枕正面以及背面标本(民间藏品),剑桥博物馆当阳峪窑绿釉绞胎盏以及河南考古研究院藏当阳峪窑群矿山窑绿釉绞胎钵。
巩县窑标本
剑桥博物馆当阳峪窑绿釉绞胎盏、河南考古研究院藏矿山窑绿釉绞胎钵
3、三彩透明釉
三彩透明釉绞胎器见于唐代巩县窑和浑源窑,受到同窑口三彩器物的影响。黄、绿、三彩釉色间杂描绘于素胎之上。釉以氧化铅为基本助熔剂,并加有长石成分为光亮剂。约在700--800度开始熔融,在氧化氛围中烧成,其中铜使釉呈现翠绿色,铁使得釉呈黄褐色和棕红色。烧成后釉面有细纹开片,釉层中没有气泡,有积釉现象。釉色流动交融。施釉方法有浇、点、填、铰接、彩绘。各种色釉互相浸润,形成厚薄不一、流畅洒脱的艺术效果。如图为河南考古研究院巩县白河窑址出土标本和浑源窑标本(民间藏品)。
巩县白河窑址出土标本
浑源窑标本
4、透明釉
透明釉绞胎器物在巩县窑窑址中有发现,巩县唐代墓葬中亦有实物出土,如1988年巩义唐墓出土绞胎盘,盘敞口、浅弧腹、平底。为内外全绞胎,器表罩透明釉。但因资料有限,不能就其做具体分析,待有更多资料佐证,再行分析确认。
巩义唐墓出土绞胎盘
透明釉绞胎器物在当阳峪窑、淄博窑多见,烧制年份约为北宋---金。其次在山西榆次窑(孟家井窑)有见,烧制年份约为金---元。成份为传统的石灰釉(用石灰石、草木灰烧炼成“釉灰”与瓷土配成釉),烧制效果为透亮无色,釉层中含有气泡,积釉处有白中泛微青、黄色,胎釉结合致密。烧制温度在1100度以上。烧成效果因各地窑口釉质配方、成分不同会有区别。如焦作博物观藏当阳峪绞胎罐、河南考古研究院藏绞胎钵标本,以及淄博窑透明釉标本(民间藏品),和榆次窑透明釉标本(民间藏品)。
焦作博物馆藏当阳峪窑绞胎罐、河南考古研究院藏当阳峪窑绞胎钵
淄博窑标本
榆次窑标本
胎土
绞胎器物的瓷土根据窑口不同,而各有特色。经过多方对比与观察,笔者认为中古绞胎器物的深浅两色瓷土,浅色瓷土为精选当地窑口细白胎瓷土,深色瓷土为在淘洗过程中筛选出的颜色不同,但密度与浅色瓷土相近或相同、含铁量高的瓷土。这两种瓷土在入窑烧制时膨胀系数和冷却收缩系数相近,而保证成品率。由于深色瓷土矿物质氧化铁含量高,部分绞胎器物烧制后,会因为其中局部氧化铁结晶析出,而产生颜色变化,即一件绞胎器物上,同时出现白、黑(灰)、棕(暗红)三种颜色,究其本质,这类绞胎器物还是两种颜色的瓷土在不同温度下的反映。如图为当阳峪窑标本(民间藏品)。
当阳峪窑标本
1、巩县窑
主要以巩县周边煤矿开采伴生之沉积高岭土加以河岸旁的粘土合成坯料。瓷土制作过程为:将粘土和高岭土粉碎后放在淘洗池内,注水搅拌。瓷土粉与水混合后的泥浆流入到另一个池内沉淀。待水分渗漏蒸发后为泥料。经过锤炼备为胎泥。如图为黄冶窑遗址淘洗、沉淀、陈腐池。巩县窑细白胎瓷土中氧化铝含量比例高,多呈白中发粉、黄,粉质感强,质地细腻。瓷土由于烧成温度的差异,断面纹理呈现赭石、灰、黑灰等色。如图河南考古研究院藏素烧绞胎标本。
黄冶窑发掘的淘洗、沉淀、陈腐池
河南考古研究院藏素烧绞胎标本(白河窑出土)
2、浑源窑
根据窑址发掘报告中记载以及标本分析。浑源窑绞胎胎土为白色、浅砖红色(橘红色)两种,质感细密结实,其中在窑址标本发现有残枕标本,枕面为橘红色、白色相绞的木理纹贴面,枕面以外器身为灰黄胎,笔者推测因为绞胎胎泥制作工艺复杂,仅在枕面部位使用,以降低生产成本。如图为山西考古研究所对山西浑源县界庄唐代瓷窑发掘时候采获绞胎瓷碗和残枕标本。
浑源窑标本
3、当阳峪窑
当阳峪窑瓷土,主要为煤层系伴生的沉积高岭土(当地称为矸子土,根据颜色不同命名为白矸、红矸、黄矸),经淘洗、沉淀、陈腐后挑选其中细腻瓷土,作为绞胎器胎泥。经过高温烧制后,胎土颜色为白、黑、赭等色。其中多数器物能达到“白如脂、黑如漆”的对比效果。从窑址发掘标本观察,因为烧结温度高,绞胎器物的内外以及断层三面颜色相同,故当阳峪绞胎瓷器,亦名为“透花瓷”。部分高温器物因深浅两色胎土收缩比不同,会有微弱凸凹感。左图为河南考古研究院当阳峪窑(矿山窑)挖掘标本,右图为民间标本。
当阳峪窑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