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图文]试析巩县、浑源、当阳峪、淄博四窑古陶瓷绞胎工艺






[日期:2018-02-01] 来源:猛虎文化  作者:杨继方 [字体: ]

      4、淄博窑

      淄博窑瓷土为当地高岭土(当地名称青土),与煤矿、耐火材料伴生。经淘洗、沉淀、陈腐后精选使用。经观察窑址发掘器物及标本,其中白胎瓷土颜色为白中发黄,深色瓷土为深褐色。左图为窑址标本(民间藏品),右图为窑址发掘器物——绞胎捶丸(素胎)。

淄博窑标本、淄博窑绞胎捶丸

      制作工艺

      绞胎器物的制作,结合窑址发掘报告和标本,以笔者推测,可分为备泥、制坯、模塑、打磨修整4个步骤。其中各个窑口根据其工艺特点有不同之处。工匠最终通过这些步骤,制作出主观追求设定的绞胎花色。因传统工艺手法的利索、自然,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偶然性,使得绞胎器物的纹理都虽相似,但细节却不尽相同。

      1、备泥

      将深浅两种颜色胎土经陈腐、揉搓、摔打后各自准备好,使用工具挤压成薄片,除去胎泥中的气泡并手工挑出杂质,在这一过程中,要保持这两种胎土干湿度相同,使胎土在糅合过程中颜色泾渭分明,即使细如发丝,也不相互浸漫。

      2、制坯

      A、巩县窑

      巩义窑绞胎器以深、浅两色胎泥交替迭摞,折叠、切削、盘卷等工艺相互绞合在一起作为坯料。根据制作器物目的不同,制成的坯料可分为三种使用方法:一种是全绞胎,器物内外皆为绞胎。这种工艺多见于碗、钵、盘、三足炉等。如图上海博物馆藏唐巩县窑黄釉绞胎三足碗和河南考古研究院藏巩县白河窑绞胎标本。

上海博物馆藏唐巩县窑黄釉绞胎三足碗、河南考古研究院藏白河窑绞胎标本

      第二种是局部镶嵌绞胎,即将两种不同颜色的胎泥绞合出不同的纹理,再切成薄片,将薄片粘贴(镶嵌)到以普通瓷土作为素坯骨架,已经制好的胎泥器物上。多见于枕头类绞胎器物。以绞胎贴片为辅助图案,其它普通胎泥为主要图案,绞胎贴面的厚度约占整体比例的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五分之一不等,个别薄如纸张厚度。这样做的目的第一节省绞胎原料,二是为便于做出各种图案花纹。如图为南越王博物馆藏绿釉绞胎枕和巩县芝田窑窑址标本(民间藏品)。

南越王博物馆藏绿釉绞胎枕、巩县芝田窑窑址标本

      第三种是贴面绞胎,即器物胎体用普通瓷土模塑成型后,再将绞好的泥料切成薄片,满贴或者局部贴在胎体上,厚度约占胎总厚度的三分一,其余三分之二为普通瓷土素胎。器物内壁看不到花纹。这种工艺多见于枕头。如图为河南考古研究院藏巩县黄冶窑标本。


河南考古研究院藏巩县黄冶窑标本

      B、浑源窑

      浑源窑绞胎因为资料有限,从窑址发掘标本看,仅能看出全绞胎一种工艺,即器物内外皆为绞胎。

浑源窑标本

      C、当阳峪窑

      当阳峪窑绞胎器物为全绞胎工艺。器物的口沿和底足,多用白胎瓷土装饰。绞合的花纹多变,以窑址发掘标本统计,多达数十种之多,如图河南考古研究院藏当阳峪矿山窑址出土绞胎瓷残件。个别器型器物有接坯痕迹,即器物上下两部分由两块胎泥制好后再接坯,如图故宫藏当阳峪窑绞胎罐。

当阳峪矿山窑址标本、故宫藏当阳峪窑绞胎罐

      D、淄博窑

      淄博窑绞胎据窑址出土标本以及馆藏器物观察,为内外全绞胎器物。器物的口沿和底足,用浅色瓷土装饰,如图为窑址发掘标本(民间藏品)。其中绞胎钵在胎体外贴塑鼓钉纹饰,为其特色(上海博物院藏淄博窑黄釉绞胎钵)。

淄博窑标本、上海博物馆藏淄博窑黄釉绞胎钵

      3、模塑

      绞胎器物根据自身工艺特点,决定其只能用模具塑造工艺塑造器型,即将绞合好的绞胎贴片根据不同造型,通过相应模具,以拼接、挤压、镶嵌等手法模塑。器型复杂的,需要先制好各个部件,继而使用浆水粘接最终成型。在巩县窑、浑源窑、当阳峪窑窑址都有大量的模具出土,应用在绞胎器物和其它器物的制作上。模具一般使用当地较细的粘土制成,经过计算好器物烧制收缩率后确定尺寸,在较低的温度下烘烤,使其具有一定的强度,并保持较高的气孔率使其具有较强的吸湿能力。当绞好的胎泥在模具上定型时,靠外界的压力使胎泥紧贴在模具上。在这个过程中,模具同时吸附胎泥中的一部分水分而呈半干状态,以利脱模。如在巩县黄冶窑址、白河窑址即发现与故宫唐代绞胎三足炉足腿相同的兽足标本和模具。而如执壶的流、把,高足器物的足部等,应是另外手塑或者模塑而成,再与绞胎部分粘接。

故宫唐绞胎三足炉、巩县黄冶窑、白河窑兽足标本和模具

      4、打磨修整

      绞胎器物经过模塑成型后,需要进一步打磨其接坯痕迹,如口沿、底足的白胎衔接处,三足炉与兽足的衔接处等。经过刮削、修整、干燥后待入窑烧制。如2017年意大利某拍卖会唐绞胎三足炉,在经过模塑之后,器身又在慢轮之上使用工具起出数道弦纹。

2017年意大利某拍卖会唐绞胎三足炉

      烧制流程

      绞胎器物要求深浅两种颜色的胎土,在烧制过程中收缩比必须一致,以避免器物开裂变形。结合窑址发掘报告和标本分析,绞胎器物为二次烧成法,即晾干后的坯件先入窑素烧,再上釉后二次入窑烧制成品。在巩县黄冶窑、白河窑和当阳峪窑矿山窑窑址发掘过程中,发现大量无釉绞胎坯胎残片、施釉后未烧结标本,证明绞胎工艺复杂繁琐,报废率较高。左图为河南考古研究院藏巩县白河窑标本(a、b为素烧后上釉,c、d为素烧),右图为当阳峪矿山窑标本(民间藏品,a、b为素烧,c、d为素烧后上釉)。

巩县白河窑标本、当阳峪矿山窑标本

      1、巩县窑

      据河南考古研究院发掘黄冶、白河窑址报告得知,唐代巩县窑以煤为燃料,烧制温度约700--800度。窑炉属于唐宋时期常见的半倒烟式馒头窑,有窑前工作面、火膛、窑室、烟囱等。工作面由废弃的耐火砖组成,火膛平面呈现马蹄形,底部遗留一层炉灰,窑床上有三层石英砂铺垫。窑室平面呈现长方形。如图为黄冶窑俯视图、白河窑炉平面图。在窑址发掘区唐代地层没有发现匣钵,而窑床上普遍遗留有彩釉滴痕,据此推测,绞胎器应与三彩器一起,为不加匣钵裸烧而成。烧制过程中,为了防止落尘和最大限度利用窑室空间,上置一块块长方形耐火垫板形成隔层,然后竖立起多个圆形支柱,再放置一层器物,逐层加高。巩义黄冶窑支烧方式示意图(根据窑址标本复原示意)。大部分绞胎器物与三彩器物一致,依据不同器型采用不同的施釉工艺。绞胎枕、碗、炉等多底足不上釉。使用相应的杯形、碗形、盘形、三叉支钉等窑具,经套烧支烧并用的方法烧制。如图为河南考古研究院巩县白河窑址发掘标本(a三叉支钉b支柱c垫板)。实例如上海博物馆藏“杜家花枕”底部,垂釉现象较重,并遗有一环形垫烧痕。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藏巩县窑黄釉绞胎扁方形枕,底部有“品”字形三小支钉。巩县窑黄釉绞胎菱花纹枕,底部有两处支烧痕迹。巩县窑黄釉绞胎裴家花枕,底部有3个支烧痕。秋水堂旧藏黄釉绞胎碗,底足为无纹的涩胎,胎色浅白略微带粉色。故宫博物院藏唐绞胎三足炉底足均为素胎无釉支烧。另如1958年河南三门峡市区唐墓出土三足三彩盖盂,可推测三彩器与绞胎器是同炉烧造,对于研究绞胎器的烧造工艺等提供实物据)。

黄冶窑窑炉、白河窑窑炉 

支烧方式复原示意、白河窑窑具

上海博物馆藏“杜家花枕”底部、南越王墓博物馆藏巩县窑黄釉绞胎扁方形枕

巩县窑黄釉绞胎菱花纹枕、巩县窑黄釉绞胎裴家花枕

秋水堂旧藏黄釉绞胎碗底足、故宫博物院藏唐绞胎三足炉底足

      3、浑源窑

      根据窑址发掘资料得知,在窑址采集有三彩器和带有三彩釉的三叉支具,还发现三彩器物与绞胎器物相粘连的器物,也见三彩及绞胎器的素烧件。据此推测,浑源窑绞胎极有可能与三彩器物一起采取低温裸烧工艺。绞胎器物的装烧工艺,采用正烧法,大小相套,每件器物之间间隔垫饼和支钉。窑具采用精细的瓷泥制作。如图山西考古研究所藏浑源窑标本观察,浑源窑绞胎碗底足为满釉支烧,在底足和碗心处皆可见支钉痕(红圈内)。以及窑址出土窑具示意图。

浑源窑标本

窑址出土窑具示意图

      4、当阳峪窑

      根据窑址发掘资料和标本分析,当阳峪窑以煤为燃料,绞胎器物烧制温度有低温(800-1000度左右),也有一部分瓷化程度好的高温(1100度以上)。窑炉由窑前工作面、送料口、火膛、窑室、烟囱和护墙组成。火膛呈半月形。窑室平面为横长方形,窑床上遗留白色石英颗粒。当阳峪窑绞胎器物产量巨大,在矿山窑出土可复原绞胎器近300件,其中一个灰坑内发掘出大量的绞胎残件,复原器物近200件,器类有碗、钵、盒、盘、罐、壶、枕、瓶、盆,其中碗、盘、罐可分多种型式,有的碗、盘、盆直径都在20㎝以上。

      绞胎器的烧造方法,如盏类,底足满釉。一般采用漏斗形匣钵正烧(如图)。底部采用精细的白泥制作三角支钉垫烧,支钉圆润饱满,钉脚纤细(红圈内)。保证坯件在窑里焙烧时膨胀收缩都和支钉一致。方法是底足粘接四只支钉,使圈足与下面物件相隔离,下面的碗碟类器物往往会在内底釉面上留有支钉痕。

      如钵类器物,底足满釉,在底足和碗心处皆可见支钉痕(红圈内)。从标本观察,在口沿上釉后,又刮掉釉面作为涩口,即“芒口”。推测为使用盘形支圈,方法为支圈正面朝上,在支圈的外壁覆置器物(支圈上多留有承托口沿所留下的同心圆痕迹)。这种盘形支圈还有二次利用的痕迹,即在支圈内底沿圆孔边缘一周放置支钉,支撑钵类器物。

      如绞胎罐(故宫博物院藏)、执壶(民间藏品)等器型,圈足及底部多无釉,推测可能为筒形匣钵垫饼支烧,方法为在匣钵底部放置圆形垫饼或者垫圈,其上再放置器物,一个匣钵内放置一件器物,然后将相同尺寸的匣钵依次叠成柱状烧造。

当阳峪窑盏类标本

河南考古研究院藏窑址发掘三角支钉、漏斗形匣钵装烧方式复原图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