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阳峪窑钵类标本
盘形支圈、深筒形匣钵装烧方式复原图
故宫博物院藏绞胎罐底足、执壶底足
垫饼垫圈等窑具
5、淄博窑
据淄博窑大街古窑址发掘报告得知,窑炉以煤为燃料,烧制温度有低温(800-1000度左右),也有一部分瓷化程度好的高温(1000度以上)。该窑址宋代窑炉结构由窑门、火膛、窑床、烟囱组成。结构如图。绞胎器物有底足满釉,也有钵底、圈足不上釉的器物。采用匣钵正烧方式。一般用窑具以泥钉为主,其次为圆形垫饼、窑棒。垫砖和杯、钵、碟状器皿形支具。盏类器物支点一般为四枚。钵类器物底部一般采用三支钉垫烧,支钉大小因器物的大小而宜。如图为淄博窑窑址标本(民间藏品),底足上有明显支钉垫烧痕迹。
窑炉结构示意图、窑址出土窑具示意图
淄博窑标本
对外传播与后续影响
12世纪高丽青瓷学习中国的绞胎装饰手法,制作其特色的青釉绞胎。用白、褐瓷土绞合,施青釉在龙窑烧就。烧制方法有满釉支烧、圈足垫烧和满釉之后再檫去底足釉支烧三种。器物施釉一般至近足部,垫烧时用砂砾。支痕基本为三个,偶有三个以上。底足粘砂,多为白色硅石颗粒,少部分有不均匀微黄色河砂。如图为汉城国立中央博物馆藏高丽青瓷绞胎碗、大阪东洋美术馆高丽青釉绞胎盒、大阪东洋美术馆高丽青釉绞胎碗。
汉城国立中央博物馆藏高丽青瓷绞胎碗、大阪东洋美术馆藏高丽青釉绞胎盒
大阪东洋美术馆高丽青釉绞胎碗
金、元之后,绞胎器物受社会审美观改变、生产成本高昂市场竞争力差等因素影响而逐渐没落。但在内蒙古和山西之地,仍有生产。如秋水堂藏品金代绞胎碗,口沿底足单色胎土,碗壁为内外全绞胎施透明釉,底足削胎去釉,内壁、底足有支钉痕。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元绞胎高足杯,侈口、圆腹、高圈足,足底为小喇叭口形,碗内有5个支钉痕。碗壁由黄色、褐色胎土绞合而成。通体施青灰色釉。山西博物院藏山西朔州元代窖藏出土绞胎碗,敛口、弧壁,高圈足。胎质较粗。釉色青绿,绞胎花纹呈同心圆状排列。内心有5个支钉痕。
在国内外馆藏、民间藏品中,金、元绞胎器物多有存量面世,因资料匮乏,笔者无法就其做深入探讨,深以为憾。
明清之际,绞胎器物仅有零星面世。如1982年桂林靖江王陵区奉国将军朱规琅夫妇墓出土孔雀蓝黑彩缠枝牡丹纹梅瓶,瓶盖用绞胎工艺制作,外罩黄色透明釉。1988年江苏泰州地区明代墓地出土的绞胎罐、壶,两者内壁为素胎红褐色,外壁为红褐色和白色相绞的绞胎,施釉不到底,圈足足跟粘砂。
秋水堂藏品金代绞胎碗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元绞胎高足杯
山西博物院藏山西朔州元代窖藏出土绞胎碗
广西桂林明墓出土梅瓶
江苏泰州地区明代墓地出土绞胎罐、壶
新仿辨析
绞胎器物从清末民国时起至今,因古玩热潮、市场需求而仿制不断。但新仿绞胎器物由于瓷土成分、淘炼工序、烧制环境、绞合手法不同,而导致器型厚钝、怪异,纹理呆滞、死板,整体效果与质感、气质完全不同于中古时期器物。以下为本人总结的几点新仿辨识经验之谈,与各位同好探讨。其次在日后器物真赝辨析过程中,需从器物胎、釉、型、工、沁等方面综合分析,不能武断定义。
1、仿品胎土有采用现代化采掘淘炼技术生产,也有采用当地窑口遗留瓷土人工淘炼,但因陈腐时间、淘洗工序与传统工艺会有差距而有不同。目视目数过细、颜色过白,其中深色胎土多使用化工颜料上色制作,整体胎土颜色一致,没有自然变化。在断面上观察,仿品瓷土深浅一致,纹理清晰。
当阳峪窑址标本断面观察胎土的颗粒质感
矿物质氧化铁温度不同而形成的颜色过渡
新仿品的深浅两色瓷土颜色均匀细腻
烧结后没有颜色自然过渡
2、多采用化工成分调试为透明、黄、绿、三彩釉料,其中呈色剂、助熔剂、光亮剂等与矿物质釉料不同。釉面目视感硬、滞,釉层单薄,没有中古时期矿物质釉料晶莹透亮的质感。人为做旧釉面,开片不自然。胎釉结合致密,少有脱釉现象。
左图为2016年“闲事与雅器”当阳峪窑绞胎盏,传统煤窑的升温曲线、装烧方式、釉质成分使釉层清亮滋润,目视如膏状。右图为新仿绞胎,使用现代煤窑或者其他烧制方式,但因釉料不同,装烧方式不同而导致釉层单薄、硬寡。
左图当阳峪窑址标本,釉层明亮滋润、釉色丰厚。右图仿品釉色单一没有变化,釉层寡薄,釉色单板。
3、仿品制作过程中随着工匠绞合手法的熟练,以及模具的精细调整,绞合出的花纹与中古器物类似,有些高仿品已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但因瓷土本身糅性不够,纹理呆滞,很少能达到深浅两色之间浸润交绕的气质。器壁不是过厚,就是过薄。在工艺细节处尤为明显。
左图当阳峪窑绞胎钵(民间藏品),纹理绞合随机自然,深浅两色之间有氤氲过渡交绕。白边与绞胎碗壁相接处工整。右图为新仿品,绞合纹理形似神差,深浅之间过渡僵硬,器壁过厚。
左图当阳峪窑绞胎钵(民间藏品),钵底过渡自然平实,纹理变化丰富,钵底胎泥收尾部分自然。右图仿品绞胎炉器型厚钝,纹理单一无氤氲渲染过渡,色硬亮明透、釉层单薄。
4、新仿品烧制过程中不仅使用电窑、气窑,亦会使用煤窑+匣钵,并采用支钉支烧。许多整器会人为故意残损有磕、冲线,这点尤为注意。
左图巩县窑绞胎盘,比例合适,底足干爽。右图为新仿绞胎炉,为现代烧制方式垫痕(残留氧化铝痕迹)且人为仿造做旧痕迹,三足造型怪异。
左图为当阳峪窑标本,遗有窑具支烧痕迹。右图新仿品绞胎,底足没有支钉或者垫圈等痕迹,整体目视感新、湿。
左图为巩县窑绞胎枕头底部,四周修坯自然,底部素胎,土沁干爽自然。右图为仿品,违反传统工艺使用绞胎泥做底部,透气孔开孔过大,四周接墙硬直,制作手法粗糙。
总结
众多馆藏、出土绞胎器物的器型、胎釉、纹理等都与巩县、浑源、当阳峪、淄博四窑绞胎标本存在不同。目前经过考古发掘有绞胎标本出土的窑口,还有巩县芝田窑、登封曲河窑、郟县黄道窑、鲁山段店窑、宝丰清凉寺窑、新安城关窑、禹县扒村窑、山西榆次窑、当阳峪窑群的王封、牛庄等处。古代窑工间的人员流动、技艺交流,工艺上的借鉴和相互影响而烧制风格相近的瓷器,以及贸易往来等因素,使绞胎器物作为商品以及工艺技术而产生了流动性,这就需要我们以细致的态度对其认真甄别,断源断代,确定窑口及产地。
文章所举内容,仅为这四窑所产绞胎器物沧海一粟。所举实例,有以偏概全之感,各位同好在阅读学习中,一定要结合实物参考、对比。因资料匮乏以及本人才识认知有限,一些观点论据尚需与各位同好商榷以咨,如有缺漏,万望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