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I号”出水德化窑瓷器数量众多,器形多样,包括青白釉碗、碟、执壶、瓶、罐、盒、香炉、军持、器盖等几大类。这些瓷器在器形上融汇中外文化因素,既具有自身独特的传统文化内涵,体现厚重的历史文化传承,又受域外独特的社会历史文化影响,打上文化交流的烙印,形成一种多元一体、丰富多样的新型社会历史文化风格。
“南海I号”德化窑 多元文化
作为一艘南宋时期远洋贸易商船,“南海I号”船载了大宗的德化窑瓷器,器形多样,蕴含多元文化因素,具有深厚的文化渊源。作为外销瓷,“南海I号”出水德化窑瓷器在器形方面呈现出的特点,兼具中外,既具有自身独特的传统文化内涵,体现厚重的文化传承,又受域外独特的社会历史文化影响,打上南宋时期文化交流的烙印,形成一种多元一体、丰富多样的新型社会历史文化风格。“南海I号”出水德化窑拥有满足多样化市场需求的器物造型,主要分为青白釉碗、碟、执壶、瓶、罐、盒、香炉、军持、器盖等几大类,其中既有民间流传使用已久的日常生活器具,如碗、瓶、罐、器盖,又有借鉴模仿金属器形制而发展丰富起来的器物造型,如香炉、碟、盒、执壶,还有宗教性用器,如军持,更有独具域外特色的大碗。
民间传统常用瓷器
中国民间传统常用瓷器制造使用历史悠久,历代器物造型多有演变,但基本遵循一定的形制演变趋势。“南海I号”出水德化窑青白釉碗、瓶、罐、器盖等器物均属于民间日常普遍使用的器类。这些出水德化窑瓷器反映了中国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的传统饮食文化、茶文化、香文化、养鸟文化等,体现出独具时代特征和东方特色的器用文化。
壹.青白釉碗
碗形器实物可追溯至中国新石器时代陶质碗。碗究竟源于何时何地,目前尚不可考,但是可知至迟到新石器时代,作为盛食器的碗就已登上中国人使用历史的舞台,是民间生活使用的常用器皿之一。碗的使用,是社会经济发展一定程度的产物,体现的是人们追求器具使用的实用性、便捷性,进而发展出一定的器具审美诉求,逐步形成一种沿袭很久的饮食文化1。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制作碗的材质不断发展变化,陶质、瓷质、竹木漆质、玉石质、金属质(铜金银铁铅锡等),不一而足。至宋代,制瓷业大发展大繁荣,官民窑一片兴盛,作为生活日用器的瓷碗产量大、使用广泛,可餐可饮,早已深入寻常百姓家,并且大量参与到海外贸易中去。
“南海I号”出水德化窑青白釉碗数量少,器型较为简单,多为芒口碗,可分成葵口瓜棱、敞口浅腹、折沿垂腹、菊瓣形、盖碗四型。
“南海I号”出水德化窑青白釉小碗作为宋代民窑生产并销往国外的一种器形,既延续了秦汉隋唐以来不断外输的饮食器具文化传统,又开启了属于自身特色的陶瓷文化交流局面,以青白瓷闻名于世。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描述汴京居民生活日常用器具,有“铜铁器皿、衣箱、磁器之类”。南宋耐得翁游历临安(今杭州)写成《南宋都城纪胜》一书,述及临安“大小铺席,皆是广大物货”,其中还有专门的青白碗器铺。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也提到临安街边“青白磁器”铺席,都市居民普遍家常使用“青白瓷器”。由两宋时期文人笔记可见,当时青白瓷甚至碗商品已实现专门化生产经销使用状况。元代汪大渊两次随商船异域旅行写成的《岛夷志略》中多次提及贸易之货“碗”、“粗碗”、“青白花碗”、“花碗”、“青白碗”、“青碗”。碗类瓷器成为外销瓷的一大代表。明代费信跟随郑和四下西洋,写就《星槎胜览》,与沿线国家贸易,“货用青白磁器”、“青白花磁”或“青白花磁器”,是青白瓷的进一步变革。
“南海I号”出水德化窑芒口碗,不仅仅是当时覆烧技术在器形上的生动体现,更提供了异域不同需求人群对其进行金属镶边的操作空间,反映出针对海外市场的特制产品特征。支圈覆烧技术是定窑窑工在北宋后期创造的装烧技术,后因北方战乱,随窑工一起南传,在南方诸窑口中推广起来2。德化窑亦不例外,尤其在碗类器上芒口特征明显。加之,域外喜用金属器具,可在芒口碗上做进一步的加工处理,形成令人印象深刻的金属镶边习俗。
“南海I号”出水德化窑葵口瓜棱小碗,融汇葵花口、瓜棱形腹、圈足等特征于一身,延续了唐、五代的碗类器造型特点。
“南海I号”出水德化窑菊瓣形小碗,俗称“斗笠碗”,是五代、宋代饮茶文化发展的结果3。这种碗形在德化窑碗坪仑窑址下层中有所出土,即报告中的六类碗4。同船出水有景德镇窑青白釉菊瓣盏5、龙泉窑青釉菊瓣盏,形制、纹饰几近相同,只是胎质釉色相异。
“南海I号”出水德化窑青白釉盖碗较上述碗类器形制特殊,上加有盖。早至汉代碗上加盖的器型已出现,但有其形无其用,作为茶具的盖碗出现于宋代,明清时期逐渐流行6。宋时,茶文化兴盛,盖碗大量用于茶末粉的存放,但不作为饮具,不同于明清时期的盖碗茶具7。除德化窑外,定窑、耀州窑、磁州窑、越窑、钧窑、景德镇窑、龙泉窑均烧造有盖碗8。江西婺源县南宋庆元六年(1200年)汪赓墓出土了一件青白釉盖碗9,其与“南海I号”出水德化窑青白釉盖碗形制近同,芒口,弧腹壁较直,矮圈足。
贰.青白釉瓶
国内关于瓶的考古实物,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陶瓶,在历代墓葬、居址等中多有发现,用途广泛,可实用可作为明器。六朝至唐宋时期,盘口瓶是南方地区传统的一种器类,或随葬,或插花,或盛酒、水,或盛粮食、食物等10。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风土门·074方言条,“以瓦瓶盛水曰罂”11,说明有专门盛水的罂瓶。元代汪大渊《岛夷志略》中贸易之货除了碗,还包括瓶12,可知瓶类器早已走向国际市场。
“南海I号”出水德化窑青白釉瓶整体来说,器型较小,只可盛放液体或小型物品,如香药等物。
“南海I号”出水德化窑青白釉瓶数量巨大,类型丰富,大小还是有一定区别的,主要有喇叭口、葫芦形两型,喇叭口瓶又有盘口、花口、大小喇叭口之别。
喇叭口瓶的造型好处在于投放物品时的便利性和不易外撒性。“南海I号”出水德化窑青白釉喇叭口瓶,在唐宋越窑青釉喇叭口瓶13、定窑白釉喇叭口瓶、湖田窑瓜棱双系喇叭口瓶等中均能找到相似的器物特征。
葫芦形瓶的实物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葫芦形陶瓶14。由天然葫芦引发的葫芦文化历久弥新,由原始信仰逐步被纳入道教和佛教传播发展中,在瓶壶类器上不断发扬光大。以葫芦形瓶为代表的吉祥物,既是道教“八宝”之一,代表壶天仙境,作为道士仙人的法宝灵物,有辟邪之用,又是佛教“八宝”之一,集道、释福文化于一身15。因此历代各窑口生产了大量仿葫芦形陶瓷。宋代佛道盛行,尤其宋真宗、徽宗崇尚道教,尤其徽宗自称“道君皇帝”。唐五代时期葫芦形瓷瓶双腹间几乎无腰,形体较小16,宋初葫芦形瓶沿袭前代小型化特征17。北宋时期,葫芦形瓷器较周正小巧,南宋时期,葫芦形瓷器更秀美挺拔18。华光礁一号沉船出水德化窑青白釉葫芦瓶19,与“南海I号”出水德化窑青白釉葫芦瓶近似,只是腹部更浑圆,饰有覆莲瓣纹。
叁.青白釉罐
罐的使用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陶质罐,是为满足日常基本的储存之需,后来还用于丧葬,或陪葬,或装尸骨。自诞生以后,各种材质的罐类器不断出现。随着社会经济和制瓷技术的发展,瓷罐开始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不断占据着重要地位。宋代青白釉罐在生产窑址和墓葬考古中发现很多,类型丰富,应用广泛。
“南海I号”出水德化窑青白釉罐数量不少,但整器较小,依系数不同分为无系、单系、双系、四系四种罐,很多带有器盖。
“南海I号”出水德化窑无系小罐C10①∶44、单系小罐C10①:47均是鸟食罐,且数量各仅一件。至于这两件是船货还是船上养鸟用具,根据目前公布的材料还尚不可知。但可肯定的是,养鸟文化在“南海I号”宋代商船上发生并随之传播是已然存在的历史事实。宋代皇家喜爱养鸟,加之市民文化发展,养鸟文化兴盛。养鸟所用鸟食罐器具也随之蓬勃发展。当时南北地区很多窑口均生产鸟食罐。鸟食罐形态各异,釉色、装饰也各不相同。“南海I号”出水德化窑单系小罐C10①:47在同时代遗址、窑址等中多有同类型的出土。镇江五条街小学宋代遗址出土一件鸟食罐,胎土洁白细腻,底部无釉,直沿、圆唇、鼓腹,腹部有一圆系20。江西景德镇杨梅亭古瓷窑亦出土同款式青白瓷鸟食罐,敛口、扁弧腹,下收成平底,外壁压印有竹编鱼篓纹,一侧粘有一环系21。其他窑址同类型鸟食罐遍及湖田窑青白釉、寺龙口越窑青釉、白舍饶家山窑青白釉、吉州窑白釉褐彩、龙泉窑青釉、龙泉大窑青釉、官窑青釉等瓷器烧造中。
“南海I号”出水德化窑双系、四系罐数量较多。值得注意的是,2014-2015年发掘报告中Cb型青白釉印花矮四系罐T0501④c:794(图1),短颈,瓜棱腹,矮圈足,4层印花,上下两层覆、仰莲瓣纹,中间两层缠枝纹,这类罐与威尼斯圣马可教堂藏元代德化窑青白釉四系罐几近相同。“南海I号”出水德化窑双系、四系罐细分类型更多,款式各异。由此可见,“南海I号”出水的宋代德化窑青白釉四系罐沿革下限历史至少可至元代,其生产时间之悠久,流传范围之广大,社会影响之深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图1 青白釉印花四系罐
肆.青白釉器盖
器盖是古代器物实用性需求的结果,离不开卫生观念的发展进步和保温的需要。器盖能够防止灰尘、异物的掉落,起到一定的保温作用,可用在碗、罐、壶、炉、盒等器物上。
“南海I号”出水德化窑青白釉器盖数量丰富,种类多样,按系钮差异分成无钮饼状子口、管钮饼状子口、管钮圈状子口小器盖、管钮子口大器盖、僧帽钮、兽纽、穿孔器盖。
无钮饼状子口小器盖、管钮饼状子口小器盖可用在小口双系罐、小口四系罐上。管钮圈状子口小器盖一部分用在六棱执壶上。管钮子口大器盖一般用在盖碗上。兽纽器盖一般用在小口四系罐上。穿孔器盖一般用在铺首衔环垂腹执壶上。
仿金属器瓷器
“南海I号”出水的德化窑瓷器中,很大部分如青白釉香炉、碟、盒、执壶,在造型上借鉴仿制了金属器,从而形成一种别具一格的器物之美。
壹.青白釉香炉
“南海I号”出水德化窑青白釉三兽足香炉(图2)仅1件,且残缺不全,但基本器形仍可见。
图2 青白釉三兽足香炉
香炉的起源发展离不开用香的演变历史。宋代,焚香用的香品出现新的篆香,可直接点燃,放入炉灰中即可22。至此,秦汉兴起的有盖熏炉发展出无盖的香炉这种新器型,“焚香”更普遍,成为时人“四艺”之一。如今,全国各地考古发现了各个时期各种材质、各样类型的香炉。宋代陈敬《陈氏香谱》卷三“香品器·香炉”条记载:“香炉不拘银铜铁锡石,各取其便用,其形或作狻猊、獬豸、鳬鸭之类”,总结的应是熏香炉,“计其人之当作,头贵穿窿,可泄火气,置窍不用大都(太多),使香气回薄,则能耐久”,又说明其工作原理。
两宋时期,社会上下崇尚古代青铜礼器,盛行复古之气,瓷香炉外观多参照古代青铜器的造型。宋代无盖香炉的种类一般分为高足杯式和仿古式两种,而仿古式又可分为鼎式、鬲式、簋式(鱼耳)、筒式(或称奁式)等23。“南海I号”出水德化窑青白釉香炉,属于典型的鼎式炉,仿制特征明显。同船出水磁灶窑绿釉熏炉亦是仿制铜鼎24,时风使然。
贰.青白釉碟
“南海I号”出水德化窑青白釉碟仿金属器,类型较为单一,葵口有七瓣、十九瓣、二十瓣、二十一瓣之分,折沿,折腹,印花,形制、纹饰同于景德镇窑同款青白釉碟,只是釉色、胎体稍异。
碟的使用是饮食文化在器具上进一步发展的结果。碟属于小型盘,其基本特点是敞口、浅腹、平底、圈足,多与碗配套使用。盘如同碗一样,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陶盘。瓷盘早至商周时期的原始青瓷盘,其后一直生产使用,且唐宋盘碟出现折腰、葵花口、莲花口等形制特征。德化窑青白釉多瓣葵口碟器形特征近似同船1989-2004年出水景德镇窑B型青白釉印花多瓣葵花口盘,只是景德镇窑B型盘葵花口多达二十八瓣或三十二瓣25。同船还出水磁灶窑绿釉菊瓣菱花口碟、龙泉窑青釉折腰花口碟等,具备同时代造型风格。
叁.青白釉粉盒
宋人偏爱瓷粉盒,瓷粉盒迎来大发展的好时机。南宋陈敬《陈氏香谱》卷三“香品器·香盛”条:“香盛,盛即盒也,其所用之物与炉等,以不生涩枯燥者皆可,仍不用生铜,铜易腥渍。”
粉盒,可装粉、黛、胭脂或香料,又称香盒。始见于唐代,发展于五代,盛行于宋元,直至明清。器形多样,装饰丰富,实用与艺术相统一。“南海I号”出水德化窑青白釉粉盒数量巨大,类型各异,分为八棱粉盒、瓜棱粉盒、圆形小粉盒、菊瓣形小粉盒、嵌套子母大粉盒几种。
“南海I号”出水德化窑青白釉八棱、瓜棱粉盒均具有金属粉盒上的折棱、瓜棱特征。1959年3月,四川德阳先孝泉镇清真寺发现1件宋代瓜棱形银盒、1件菊瓣形银盒26。瓜棱形银盒平底,盒内有墨书“共计口口正”五字,盖上饰有双禽与连枝花纹,外一圈花草纹饰带。菊瓣形银盒整器三十二瓣状,圈足,盖上饰有双孔雀与连枝花纹,外亦有一圈花草纹饰带。
从“南海I号”出水德化窑青白釉嵌套子母大粉盒(图3)来看,这种粉盒造型实现了众多化妆物品的集中统一存放,方便又实用,同时具有观赏艺术性。宋代很多窑口都有烧造。江西景德镇杨梅亭古瓷窑出土有堆花子母盒,直子口,喇叭状高圈足,失盖,内底三等分处粘接三个子盒,子盒呈四瓣花口状,中间穿插三曲枝瓷小菊花,底心亦粘一朵27。
图3 青白釉大粉盒
肆.青白釉执壶
瓷执壶诞生于唐,至迟晚唐时已广泛使用,可作酒器,也可作水器。宋代青白瓷执壶,又称“水注”,以长曲流、长曲柄、喇叭口、瓜棱腹为主要造型特征,以景德镇青白瓷为代表28。这时,青白釉瓜棱执壶在造型上承袭了晚唐五代瓜棱执壶的器形特征,没有前代的大凹大凸之感,棱线更多,更添一种柔和之美。“南海I号”出水的德化窑青白釉执壶属于景德镇青白瓷系,在执壶各个造型上均有承袭和发展。
“南海I号”出水德化窑青白釉执壶种类繁多,大致分为矮身鼓腹(图4)、扁壶、葫芦形、喇叭口、长颈方流五型,而喇叭口执壶又可分成瓜棱印花、竖棱鼓腹、铺首衔环垂腹、六棱垂腹几种。其中,扁壶、瓜棱印花、竖棱鼓腹、铺首衔环垂腹、六棱垂腹执壶具有明显的金属器风格。
图4 青白釉执壶
宗教性用瓷器
“南海I号”出水德化窑青白釉军持(图5)仅一件,时代风格明显,整体浑圆扁胖,是广大宗教人士、信徒在宗教仪式以及日常活动中的代表性用器。
军持始见于隋唐,宋元时期大发展,明清时期仍可见。造型上有流无柄,一般口小腹大。其来源于印度,译称多样,作君持、君迟、军迟、军挺、捃稚迦等,俗称“水瓶”。本来是印度人民日常生活用具,后来为佛教和伊斯兰教所用,由此打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29。隋唐、北宋时期,军持造型逐渐由丰圆变为修长,到南宋时期,整器又变得扁圆粗壮,流更长。同船出水磁灶窑绿釉军持亦是同款风格,扁鼓腹30。
图5 青白釉军持
域外特色烧制瓷器
“南海I号”出水德化窑青白釉大碗器型较大,口径达到30多厘米,数量众多,多3、4、5、6、7件套装,或侧立,或仰置,或倒扣,依口部特征可分为敞口、敛口、折沿花口(图6)三类大碗。造型丰富的德化窑青白釉大碗满足域外同一种日常用器的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德化县碗坪崙瓷窑址北宋晚期-南宋早中期文化层有大量烧制不成功的大碗,形制和尺寸类似F型碗,因其直径太大,或烧结在一起,或变形、烧裂31。东南亚、日本等地出土有这种大碗。大碗在东南亚、南亚等地更适合人们围坐一起吃饭时使用,成为当时的珍贵日常生活用具。除此之外,西亚等国出土的德化窑大碗书有阿拉伯文字,使其带上浓厚的伊斯兰教文化色彩,又成为宗教活动中重要的仪式用器32。
图6 青白釉刻划花花卉纹折沿花口大盘
结语
通过梳理分析“南海I号”出水德化窑瓷器在器形方面表现出来的多元文化因素,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宋代尤其南宋时期德化窑外销瓷的基本情况和历史信息,而且从一个窑口的产品造型视角为我们再现了当时繁盛的中外经贸往来与文化交流的基本面貌。
“南海I号”出水德化窑瓷器,整器素净淡雅,在器形上,不仅不割断与传统器具形制的联系,传统的饮食文化、茶文化、香文化、养鸟文化等得以承袭,而且还有创新发展,博采众多,呈现出一种适应当时整个社会风尚的新型物质文化面貌。如此这般造就了“南海I号”出水德化窑瓷器类型丰富的历史盛况,既有民间流传使用已久的常用器具,如碗、瓶、罐、器盖等,因器变化,生产各种的不同造型,满足多样化的国际市场需求,又有借鉴模仿金属器形而发展丰富起来的器物造型,如香炉、碟、盒、执壶,推陈出新,生产出更符合域外喜好金属器具的陶瓷仿制品,还有宗教性用器,如军持,源自域外,又经由中国制造,重新输往域外,被中外社会所喜爱,更有适应域外社会生活、独具特色的大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