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陶瓷制作生产中的名词术语解释






[日期:2011-07-27]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字体: ]

胎釉中间层: 在胎和釉之间形成的化学组成、性质、微观结构都介于胎和釉之间的过渡层。

胎釉适应性:釉层与胎具有相匹配的膨胀系数,不致于使釉出现龟裂或剥落的性能。

釉的弹性:釉层抵抗压应力或张应力的能力。

釉的润湿性:釉熔融时铺展于胎体表面的性能。

陶瓷显微结构: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陶瓷组成相的种类、形状、大小、数量、分布、取向;各种杂质与显微缺陷的存在形式、分布;晶界特征。

玻化:坯体或釉焙烧时,由玻璃相开始出现直至制品烧成的过程。

固相反应:反应物与生成物均含有固相,且彼此化学成分不同的反应。

助熔剂:能促使物料在较低温度下熔融的物质。

化学组成:物料中所含各种氧化物的重量百分数。

示性矿物组成:物料的化学组成换算成矿物的理论组成。

实验式:表示物质成分中各种组分数量比的化学式。陶瓷物料通常以各种氧化物的摩尔数表示。

酸度系数:陶瓷坯式和釉式中酸性氧化物的摩尔数与碱性氧化物加中性氧化物摩尔数按规定公式计算的比值。

干燥介质:干燥器内用于蒸发物料水分的热气流。

工作水分:坯料在最适合于成形操作时的水分。

干燥平衡水:物料干燥至与周围环境的温度、湿度呈平衡状态时的水分。

化学结合水:参与组成矿物晶格的水分,包括结构水、结晶水。

临界水分:物料干燥过程中,不再因水分蒸发而产生收缩时的水分。

内扩散:物料干燥时,水分由内部迁移至表面的过程。外扩散:物料干燥时,水分由表面蒸发至周围介质中的过程。

窑内气体分层:沿窑室高度气体温度分布不均匀的现象。

等速干燥阶段:内扩散与外扩散速度相等,物料表面濕度不变的干燥阶段。

塑性原料:在陶瓷配料中赋予可塑性与结合性的物料。

瘠性原料:加水后不具有可塑性的物料。

瓷石:一种可供制瓷的石质原料,主要矿物成分为绢云母和石英,或含有少量长石、高岭石和碳酸盐矿物。

釉石:制釉用瓷石,其矿物组成与瓷石相似,但具有较低的熔融温度,熔融物具有良好的透明度。

瓷土:具有可塑性的土质或粉状原料的俗称。主要用于制瓷。

不子:景德镇地区所用的陶瓷行业俗语。系原生高岭土、瓷石或釉石经粉碎加工、淘洗后制成的砖块状陶瓷原料。

陶士:一种含杂质较多、矿物成分较复杂、主要用于制陶的土质原料。

稀释剂:能改善或增强泥浆流动性,防止泥浆絮凝的电解质。

悬浮剂:能阻止釉浆、泥浆因沉淀而产生组分分离,保持良好的悬浮性和稳定性的添加物。

乳浊剂:能以极微细的粒子悬浮在釉中,使光线产生漫射、釉呈乳浊的物质。

色基:以着色剂和其他原料配合,经煅烧后而制得的无机着色材料。

釉浆浓度:指釉浆中干料的重量百分数。一般用釉浆的含水率或比重或波美度来表示。

熔块:水溶性原料、毒性原料与其他配料熔制而成的物料。

淘洗:将粉状原料在水中进行搅拌,利用重力的差异,使粗颗粒和夹杂物分离而精选原料的方法。

过筛:将粉料通过筛子的操作。

除铁: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除去原料或釉料中的铁杂质。

练泥:用真空练泥机或其他方法对可塑成形的坯料进行捏练,使坯料中气体逸散、水分均匀、提高可塑性的工艺过程。

干燥制度:为达到最佳的干燥效果,对干燥过程中各阶段的干燥时间和速度、干燥介质的温度和湿度等参数的规定。

阳模:指工作面凸起,用于形成内表面的模型。

阴模:指工作面内凹,用于形成器物外表面的模型。

烧成制度:为烧成合格陶瓷制品和达到最佳烧成效果,对窑内温度、气氛、压力操作参数的规定。

氧化气氛:窑内的气体具有氧化能力,其空气过剩系数大于1,称窑内气氛为氧化气氛。

还原气氛:窑内的气体具有还原能力,其空气过剩系数小于1,称窑内气氛为还原气氛。

中性气氛:窑内气体不具有氧化和还原能力,其空气过剩系数等于1,称窑内气氛为中性气氛。

气氛转换温度:指窑内由氧化气氛转化为还原气氛时的温度。

空气过剩系数:燃料燃烧时实际空气用量与理论空气用量的比值。

烧成周期:烧成时完成烧成曲线所规定的时间。

釉中彩:用能耐一定高温的颜料或由它所制成的贴花纸,在釉坯或制品釉面上进行彩饰,以釉烧时同一温度或接近温度下烧成,颜料沉入并熔合在釉中的装饰方法。

新彩:一种表现手法多样,色彩丰富,操作简便的釉上彩装饰。

化学全分析:测定陶瓷物料或成品中SiO2、A12O3、Fe203、TiO2、CaO、MgO、K2O、Na2O等的含量及灼减量。

差热分析:记录试样与惰性物料在相同条件下的受热过程中,随时间或温度变化所产生的温度差的分析方法。

惰性物料:进行差热分析时,用来和试样比较其热效应大小的物质,要求它在测量温度范围内无热效应发生。

可塑性指数:泥料的液限与塑限之差。

可塑性指标:泥团在工作水分下,受外力作用最初出现裂纹时的应力与应变的乘积。

烧成范围:对瓷器而言,系由玻化成瓷到低于软化温度之间的温度范围;对陶器而言,则是与制品吸水率上下限相对应的温度范围。

热稳定性:陶瓷制品抵抗外界温度急剧变化而不出现裂纹或者不破损的能力。

体积密度:经110℃烘干的陶瓷物料的质量与总体积之比。

吸水率:陶瓷胎体中开口气孔吸饱水后,所吸入水的重量对试样经110℃干燥至恒重后的重量百分比。

机械强度:在外力作用下,陶瓷物料抵抗破坏的能力。根据施加外力的性质,机械强度分为抗张、抗折、抗压和抗冲击强度。

铅(镉)溶出量:陶瓷制品与食物接触面受酸性介质浸泡后所释出的铅(镉)量。

α—半水石膏:石膏在水蒸气存在条件下加压蒸煮而得到的晶体呈针状、结晶尺寸较大的半水石膏(a—C aSO41/2H2O)。

β一半水石膏:石膏在常压下炒制而得到的晶体为不规则碎屑、比表面积大的半水石膏(β—C aSO41/2H2O)。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