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石山孜遗址






[日期:2021-11-11] 来源: 利庐书院  作者:马胜利 [字体: ]

 

石山孜遗址,又称石山子遗址,位于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古饶镇石山孜村,现属淮北市经济开发区新区,是淮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

石山孜遗址于1984年文物普查时被发现,遗址为平原地形,地势略高于四周,由于历年黄河泛滥,表面覆盖沙土层厚约1米,现为农田。遗址文化层厚0.2至3米不等,总面积约115000平方米。石山孜遗址具有面积大、堆积厚、文化内涵丰富、出土器物特征明显的特点。相当于中原裴李岗文化阶段,距今约5500至4900年,受长江流域和中原诸文化影响较小,有自身显著特点。



1989年,石山孜遗址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石器文化遗存为遗址主要堆积,文化层厚1.4—3.4米。新石器时期的房屋建筑遗迹多残缺不全,其构筑方法是在地面上挖基砌墙,以红烧土铺垫室内地面,有别于北方文化遗存半地穴建筑和南方的栏杆式建筑,建造技术比较先进。陶器以夹砂含蚌末的红褐陶为主,泥质红皮陶次之,还有少量黑陶及宽带纹彩陶。陶器为手制,器型不规整,器壁较厚、较粗糙,甚至当时制作时留下的手纹尚清晰可辨。器物的外表流行扁錾、鸡冠耳錾、环耳、鸟首形耳突等便于提拿的附件饰。陶器纹饰多为附加堆纹(用泥系盘贴法),多见于陶釜、盆之类器物外表的上腹部,其他有指窝纹、指甲纹、划纹、弦纹、戳印纹等。另外,还有少量的彩绘陶。器型有釜、鼎、罐、钵、盆、钵、碗、豆、杯、盂、陶拍、器盖、柱形支座等。石器较少,器型有斧、铲、凿、杵臼等,磨制粗糙。其他有蚌刀、蚌镰、蚌铲、骨锥、骨针、骨标和鹿角靴形器等。此外,遗址内还出土了大量的动物骨骼和贝壳、鱼骨等,动物有猪、梅花鹿、水鹿、四不像鹿、獐、麝、麂、獾、牛、鸡,其中鹿类占总数的52%,猪占30%,该遗址新石器文化遗存可分为早晚两期,即6、7层为早期,4、5层为晚期。早期文化陶器以夹砂红褐为主,质地较软,器型以釜、罐为主,并有鹿角靴形器。晚期文化陶器除有较多的夹砂红褐陶外,泥质红陶明显增多,并出现大量的红衣陶和彩陶。器型以鼎、釜、罐为主,长圆锥足鼎、钵较为发达。石器也比早期增多。





石山孜遗址遗存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       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