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垕镇位于河南省禹州市西南部,是中原名镇之一。它历史悠久,以盛产钧瓷而驰名中外,素有“钧都”之称。1976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神垕古称神垕店,明代称镇,属鸿畅都凌锦里;清属文风里;民国初年仍属文风里,后设神垕镇。新中国成立后,仍沿用此名至今。
有关神垕之名,因何命名,始自何时,诸说不一。一说“神垕”是个星名,因神垕主山(北山即乾鸣山)低、应山(南山即大刘山)高,应山压住主山,不能出人才。古人在南山上建土地庙以压低应山,在北山建天爷阁以提高主山的位置,并用天上星名命名,用以调节“风水”,愿神垕人杰地灵,民富年丰。一说是据《唐六典》卷十四《大卜署》记载:“亿式占辨三式之异同,一日雷公式,二曰太乙式,三曰六壬式。”在“六壬”中有“十二将”、“十二月神”之分。十二月神是正月登明,二月天魁……十二月神后(十二月大寒,后日躔,玄枵之次入子宫乃神后将也)。子在五行中属“水”。因神垕盛产瓷器,窑多火旺,水相应缺少,五行运转不灵,水火不能平衡,用水命地名以示天上水配地下火,以水济火为吉。《易经》有云:“水火既济,大器乃成”。人,女17564人,汉族37710人,回族148人。
该镇地处分水岭地带,为构造剥蚀组成的低山丘陵,山体主要由灰岩、砂页岩构成。大刘山在全镇最高,海拔704.5米,镇区南端的肖河出境口在全镇最低,海拔为240米,相对高差464.5米。镇内山岭起伏,群山环抱,均属箕山余脉。东有角子山、凤翅山,西有牛头山、凤阳山,南有大刘山,北有云盖山,中部有东西走向的乾明山,把全镇分为两个狭窄盆地。
凤翅山在镇东部,东西走向,镇内长3.5公里,宽l公里,山体系砂页岩构成,煤、陶土藏量丰富。山南麓有灵泉寺和1000余亩的园艺场,还有一棵高20米、树龄有1000余年的银杏树,为游览名胜。牛头山在镇的西部,海拔约620米。这里山高水高,泉水数处长流不断。陶土、煤炭覆盖层薄,易开采。山前山后都发现有古钧窑遗址。大刘山位于镇南部,为禹州市和郏县的界山,西南——东北走向,镇内全长6公里,宽2公里。山体由砂页岩构成。陶土、煤炭藏量丰富。乾明山在镇西北1公里处,东西走向,镇内长3公里,宽1公里,海拔382米。山体由灰岩、砂页岩构成,矿产有石灰石、煤、铝矾土、瓷土、焦宝石。由于神垕地处诸山之中,有发展陶瓷的地理和资源优势,所以神垕陶瓷得以经久不衰。
神垕河流主要有小青河和驺虞河。小青河发源于牛头山下的青龙潭,镇内流程4公里,经边沟、苗家湾、崔店、翟村,经鸿畅汇入兰河。驺虞河又名肖河,发源于大刘山之阴,相传明朝永乐二年获瑞兽驺虞于此,故名。河流穿神垕镇中部回环而过,境内流程7公里,在镇东南经温家(man)流入郏县境。肖河沿河冲沟发育,有5~40米疏松堆积物。由于山间河谷坡度大,雨季地表水径流迅速排泄,少部分渗入地下,河谷两岸分布有下降泉,过去是神垕发展陶瓷的主要用水。近年来,经过调查和抽水试验,镇东翟村附近中奥陶系马家沟灰岩广泛出露,易于接受大泉降水渗入,白家沟断层从此通过,形成良好的地下水通道,充水条件好,富水性强,可以打中深井,为镇内发展陶瓷和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镇区内煤系地层广泛外露,煤炭资源丰富,并已大量开发,为陶瓷业提供了丰富的能源。
镇内气候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环流影响较大,风向变化较为明显。一般来说,冬春寒冷多西北风;夏季炎热多东南风。最大风速为19米/秒,平均风速为2.79米/秒。主要风向东北,其次是西北风。平均气温14.4℃左右,最高气温为42.9℃(1972年6月10日),最低气温为一13.9℃(1958年1月16日和1971年12月20日)。年降雨量741毫米,多集中在7、8、9二个月,冬春季节常干旱。
神垕交通便利,有公路可通禹州市和临近的郏县、登封、新密等县、市。并有小铁路通许昌、周口。
神垕窑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近年出土有夹沙红陶和篦纹灰陶。说明这里在夏商时期就有人群聚居,从事农耕冶陶。秦汉时期的陶器不断出土,唐代盛产高温花瓷,北宋钧窑星罗棋布。金、元以后粗瓷生产非常发达。明成化年间,《神垕真武庙碑》中有“神垕之镇耕渎(读)陶冶者千余家”的记载。清代有“进入神垕山,七里长街观,七十二座窑,烟火遮云天”的民谣。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1977年后,古钧新姿繁花似锦,镇内有国营、大型瓷厂24个,联办瓷厂50个,个体陶瓷专业户300余户。主要生产钧瓷、日用陶瓷(细瓷和炻瓷)及工艺美术陶瓷、电瓷、建筑卫生陶瓷、古建筑琉璃瓦、三彩和紫砂陶器,形成一个较完整的陶瓷工业体系。1988年产量多达1.2亿件,产值超亿元。其它还有农机、陶机、制箱、面粉、机砖、水泥、石料、铝矾土、石灰、耐火材料等厂。市、镇、村办煤矿井20余对,年产煤100万吨,年产值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