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6、北宋汝窑 青瓷莲花式温碗
十一世纪后半期——十二世纪早期
高10.1-10.5公分口径15.9-16.2公分 足径8.1公分 故瓷16929
俯看型如十曲花瓣,口微侈,下接上丰下敛的器腹,立於圈足上,若一朵正在绽放的莲花。整器满釉,仅见外底芝麻钉痕五枚,露香灰色胎土。粉青釉色内外一致匀润,口沿薄釉处见淡淡的粉红光,釉面密布细碎开片纹,造型静谧典雅,为陶瓷工艺尽善尽美的代表作。北宋时期除了汝窑烧造有莲花式温碗外,举凡南方景德镇青白瓷,北方辽境内的定窑白瓷等窑厂皆有之。此种流行亦远播至位於辽边境的高丽,传世品中可见类似院藏莲花式温碗的高丽青瓷(图版27)。
温碗、注(执壶)及高足台盏时常成套出现,温碗径略大於执壶,因为盛热水用以温酒而得名。有关注碗的记录,文献上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四十,记录北宋汴京〈会仙酒楼〉提供客人的饮酒器皿:「大抵都人风俗奢侈,度量稍宽,凡酒站中,不问何人,止两人对坐饮酒,亦须用注碗一副,盘盏两副,碗菜楪各五片,水菜碗三五双。」孟元老的记述除了道出温碗、注及高足台盏在北宋时期的流行,并说明注子和温碗并成为注碗,而带托的盏似为必备品的事实。
瓷器注碗与台盏配套出土的例子,可见於陕西彬县后周显德五年(958)的冯晖墓,该墓出土一件青瓷灰形器盖、一件青瓷深腹广口碗,前者当为执壶的盖子,后者则是温碗,同时出土的尚有两幅青瓷高足台盏。在北宋图绘中,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亦以温碗、注及高足台盏来描绘两人对饮时桌上饮品的盛装器;院藏北宋徽宗所绘的(文会图)(插图1),其中描绘文人相聚宴饮及僕从备酒或茶的景象,约及注肩高度的莲花式温碗中,置一宽折肩瓜棱形执壶,细长颈上套一长摆的火焰型顶盖。除了注碗,桌面上尚见大碗、小蝶及高台盏等宴饮配件。类似此种宴饮器具组合的实景(插图2),在河北宣化张匡正墓中已发现(改葬於辽大安九年(1093)。其中,墓后室木桌前方的黄釉温碗中置一造型丰腴瓜棱式执壶、桌面的右方为高足台盏,左后方的龙首柄碗碗内於出土时尚见鲜润的红枣,其它小盘散置於桌面上。此类厚胎低温的黄釉器常出现於辽墓中,是否为辽地区的陪葬用品,有待日后进一步确认。
目前此种饮器配套的考古出土,多见於(907-1124)境内。如大辽故始平军节度使韩佚及其妻王氏合葬墓出土的文物,此墓出土於1981年北京西郊,乃在辽圣宗统和十五年及二十九年(997、1011)入葬,墓主韩佚为辽的汉族官吏,出土的器物有浙江越窑青釉画花瓜棱型注子,同出的有划花温碗及高8.1公分的瓜式刻划蜂蜜和草叶纹台盏一副、碗两件、碟四件;另外,辽墓中尚有出土於辽宁朝阳耿延毅与耿知新夫妇合葬墓出土的黄釉注及碗,其分为葬於辽圣宗开泰九年(1020)及太平六年(1026)。除了实物的出土,辽墓石室壁画常绘有备茶或备酒的画面,其中注碗及台盏实为主题画中桌面上的备饮器具;比较著名的壁画有河南禹县白沙宋墓一号前室西壁、二号及三号墓西南壁壁画、河北宣化下八里张世卿辽墓(葬於1116年)后室南壁壁画的〈备宴图〉及张恭诱(葬於1117年)的〈宴乐图〉。辽境内普遍被使用的注碗、盏及壶等器皿,其来源以宋境内用瓷造型如瓜式、花口或圆型器为主。执壶的器型常见短颈、宽肩及有丰腴器腹,其肩高近乎等分器身,并有长颈,如(文会图)中的执壶类型。
薄胎的花式温碗,以北宋中期瓷都景德镇附近出土的影青瓷为多。而温碗常与台盏配套出现,器型亦类似院藏(文会图)中所见(插图3)。此类如院藏坐於高足上的莲花式温碗,造型雅致,有若半开的莲花或郁金香,为唐宋以来陶瓷仿金银器造型的一种流星标记。由考古出土的花式温碗所配的执壶类型来看,执壶的器身高度常及温碗的口沿,细长的颈上设一长摆的盖子,并以坐狮为盖顶,皆此以平衡宽肩、细颈的执壶造型比重,并营造一种另类造型的趣味性。除了以上所谓的执壶类型,莲花式温碗亦常配有瓜式执壶,如东洋陶瓷馆藏的韩国青瓷瓜形水注(图版29),辽境内亦出土定窑系白瓷莲花式温碗及葫芦型执壶。由此可见北宋时期莲花式温碗所配的执壶样式甚多,而非定於一。院藏的汝窑莲花式温碗虽无注子的配套出现,但由英国大卫德基金会藏有花口汝窑青瓷盏托(图版21)及清凉寺窑址汝窑盏托(图版22)的出土,或可想见此温碗的配套情形!(陈玉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