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是一项很繁杂的事情。由于鉴定工作集文化、艺术及工艺于一身,故而鉴定决不能单从造型上看年代、从特征上辨真伪。因为赝品往往更重视造型及其特征。笔者以为,鉴定更多的是向工艺装饰中找线索,通过工艺成型、釉面呈色、烧成气氛及原料分析,使判断的条件更加真实可靠。所以鉴定必须具备较深学识和专业才能,还需要有广泛的生产实践。聪明的鉴定家,常结合工厂生产工艺而鉴赏器物。这比本本理论要科学、准确得多。
问:当前定窑仿制品很泛滥,除曲阳外什么地方还仿定窑?
陈:凡有生产能力的地方,都不敢排除。15年以前我去景德镇考察,发现一民间作坊就搞定窑印花产品。因为南宋时期,定窑瓷器艺术的传承,在景德镇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据说现在山东、河南一些民间小窑也有仿制(据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周淑兰教授讲,山东某地仿得还很像,只是刻花艺术不到位,很容易看出假来)。
问:一位朋友曾带一件定窑产品请您鉴定,遭到拒绝,为什么?
陈:我本人是搞定窑生产的,对鉴定知之甚少。一般找我鉴定的大都为生意而来,有时是卖主同买主一起来。我不想说假话,更不想参与到他们的生意当中去,这类鉴定坚决不为。
问:据说有一位收藏家带着一件盘子,请您仿制,打开一看,原来是您学生做的,有这事吗?
陈:1989年,我在省工艺美术定瓷厂任厂长时,一位远道而来的收藏家带着一件盘子,声称是老辈子传下来的,要出高价让我仿制。包装一层层打开,我不禁笑出声来,原来是我厂生产的,并且为培训时期的学生习作,刻花也为我学生所刻,工夫还不到家。
问:据说被一些顶尖鉴定专家视为真品的让您一看,就给否了,不知道谁鉴定的更可靠?
陈:各有各的道理,顶尖鉴定家如何分析作品的真伪,我不太清楚。而我的鉴定理由不仅仅从作品本身特征来看,来确定,更重要的是从作工和纹饰上入手确定真伪。一次,有一位朋友从老远的山西带来一件盘子,也说是卖主在家藏了几代的一件古瓷。他小心翼翼地往外取,刚取出正要递给我看,我告诉他,不必看了,瓷器是假的。为什么?因为他在取出的片刻间,通过光线照射,我已看到盘子中心留有的针头大小的蘑菇顶。这种产品一般是单刀机轮所作。拉坯没有这种痕迹,古代没有单刀机轮,自然是假的。
问:看来,您鉴定古定瓷具有自己的特点,不知还有类似的鉴定方法吗?
陈:鉴定定瓷真伪,是从方方面面入手。有一位收藏家带来一些瓷器,说是不知道是真是假,请我鉴定。瓷器共三件,件件精美,作工也非常到家,但其仿制时有一点疏忽了:颜色太黄,非但淋釉处而通体都黄得太过。这是在表现定窑“白中泛黄”特征时没有把握好。据说有仿制者为表现其定窑白中泛黄的特点,在其原料成分中加些化学颜料。这是有悖于古定瓷实质特征的。
问:在装饰中能否看到一些破绽?
陈:定窑的装饰是非常考究的,如印花的局部凹凸和刻花的用刀技巧都大致限定在一个效果范围内。如果没有较深厚的常识和工夫,做到位是很难的。一个朋友拿着一件粉盒让我辨真假,我一看荷花刀法就告诉他:赝品,因为古定窑刻花刀法为刀行形外、以线托形。刀起刀落线行线止,均有定法,决非按主观意志对形象进行简单的描摹和勾勒。
问:看来,鉴定知识不是光看书本获得的?
陈:书本固然重要,真品要同书本相互印证,其次还主要靠经验,接触得多,经验就多,看得就准。有一个方面很重要:就是能鉴定这件东西的真假,不仅仅从形象特征上辨别,还要从生产工艺上去分析。一般情况下,鉴定家对前者可谓驾轻就熟,而对后者恐怕是知之甚少了。有一位著名的古陶瓷专家,属于一流的宋名窑专家,但每次来公司或于北京见面,都让我谈一些定窑生产方面的问题及其工艺做法。聪明的鉴定家常来工厂看一些制作过程,这比光在书斋里翻
资料要强得多。
问:关于定窑(瓷器)鉴定应注意什么问题?
陈:定窑鉴定是一件很烦难的事情,并非简单地看它一个表面,而重在看其内在的神韵,重在看其时代特征及其在制作工艺上的文化表现。这里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需要较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是广泛的鉴定实践。离开这两点,鉴定只是一句空话。
问:有人说购一本《古瓷鉴定》书籍就可以看真假了,是这样吗?
陈:从理论上讲,是这样。按照书本上讲的再去演说一遍,如果著述者没错,你也没错。但拿到实践中进行验证,你马上感到你所见到的根本不像书本上讲的那么容易,书上讲的比较简单,摆在眼前却很复杂。要不,有好多初试收藏的朋友按照书上讲的去购买甚至把书带到现场对照验证,同样上当。收藏家朋友称此为交学费。鉴定理论同实践的结合,是反复的、波动的、有出入的,决不能因循照搬。
问:定瓷真伪鉴定的依据和标准是什么?
陈:定瓷鉴定是一种学问,真伪鉴定只是一个方面。说有依据和标准,是指鉴定家通过长期实践所举例的实物特征,并通过对这些鉴定经验的归纳、分析以形成的理论文字。但这并不是唯一的,因为每件作品都有其特殊性,需要对其实物进行个别分析和研究,才有可能说准。要知道,成功的大夫,是他善于参考借鉴过去的临床实践,而不是套用。所以,所谓的依据和标准不过是一种学术渗透,一种实践参照。
问:有收藏家说定窑盘、碗足内(底)无釉才是真品,是这样吗?
陈:这种说法非常要命。这是对定瓷片面理解的典型例证。在宋代定窑生产中,确实有不少足内无釉者,但并非绝对。相反,足内有釉者则占大部分,其中有足内半釉者,有用手指掐按以及器具碰划者不等。这是定窑工艺过程之所致,死板地抠其个别真品特征,是对定窑的一种片面理解,属予没有抓住主要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