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路易·艾黎先生两次考察定窑
路易·艾黎先生(右一)在曲阳与宋毅局长(左二)等谈考察定窑感想
路易·艾黎先生是新西兰人。他于1927年来到中国。直至1988年去世,留居中国整整60余年。1963年至1983年,先生曾两度赴曲阳考察定窑。1963年第一次来定窑,通过考察,先生明白了定瓷在曲阳而不在定州是因为历史上曲阳属定州辖区,使他在考察中解决了长期被美英专家认为困惑的问题。1983年,86岁高龄的路易·艾黎先生应邀参加“曲阳定窑研究鉴定会”,再次踏上定窑遗址。通过两次考察,先生获益匪浅,感慨之际留下咏定窑诗篇。先生曾著《瓷国游历记》近20万字,乃记其详。
路易·艾黎先生与中国人民同命运、共爱憎,是深受中国人民爱戴和敬仰的朋友。抗战期间,先生曾以忘我热情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奔波呼号。新中国成立后,先生以饱满的斗志致力于国际友好活动。他不论走到哪里,都热心地把中国的伟大成就和光明未来宣传到那里。
他崇尚东方文明,酷爱中国文化艺术,特别是对中国名播遐迩的古今陶瓷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以坚韧不拔之志,身体力行,着力研究。岁月沧桑印证着他不平凡的经历,显示着他渊博的知识和卓越才能。先生曾著《瓷国游历记》近20万字,以其亲身所见所闻,洋洋洒洒较详尽地阐述了中国古今各地区瓷窑的分系、特色、沿革及其发展状况,成为从事中国古陶瓷研究颇有成效的外籍专家之一。
1963年至1983年间,先生曾两度赴曲阳考察,对曲阳定窑遗址、北岳庙及其风土人情作了多方面的调查和了解。那是1963年的一个早春,一元之初,和风拂煦,麦苗泛绿,先生从北京驱车专程来到曲阳考察古定遗址。当时接待和陪同艾黎先生参观的是曲阳县文教局长宋毅同志。宋毅局长为人爽快、知识面广并通晓曲阳山川风物名胜古迹,在宋局长热情安排下,路易·艾黎先生以65岁高龄,兴致勃勃步履稳健,所到之处谈笑风生。
走入涧磁古窑址,先生如人宝山,翻拨寻觅目不暇接,一股奔泻的情感顿与这浩浩遗址残垣断壁融为一体。艾黎先生考察每一项目,都非常精细,有他的考察目的并颇具经验,绝非走马观花式地乘兴游览。他根据定瓷繁衍的历史和颓废的经过入手,选其各历史时期的代表作,从产品的分期看产品制作工艺的进化。由一般造型种类到娴熟的装饰风格,从模具的制备到碎片的复合,甚至对残缺不堪的各式窑具及装烧方法都有条理地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兴致所至,不知天之将晚,太阳落山的余晖在督促大家离开。岂知先生兴致正浓,身上所有的口袋都塞满了,手里还捏着厚厚一摞。先生只好将一开始拣到的一般性瓷片扔掉。这时,满带疲累而不自顾的艾黎先生颇有感触地说:来到古定遗址轻易而回,那该是一件多么遗憾的事。难怪他回到北京后,那一口袋瓷片曾使他爱不释手。分类研究,制成标本,使他度过了许多个愉快的夜晚。后来,他买来许多盒子,把这些碎片小心翼翼地包装起来,备以长期研究、欣赏和收藏。
通过这一次考察,先生才明白了定瓷在曲阳而不在定州的原因。历史上曲阳为定州辖区,因地名取其定瓷之称。先生明白和解开了许多定瓷的历史工艺技术方面的疑窦,开阔了研究视野,使他在这次考察中解决了长时期被美英专家认为困惑的问题,他引用赫尔林顿(Heherington)在《中国早期陶瓷》一书中写道的“我们无需进一步讨论黑定问题,在英国或美国还没有经过鉴定的问题。”可是在涧磁村废墟中,他意外地找到了许多专家尤其是外国专家所无法亦无缘见到的实物——黑定。定瓷名贵,黑定尤为名贵。明代著名收藏家项元汴也曾说过:“找黑定犹如找黑天鹅一样难。”不过项元汴这里讲到的黑定是指的传世的黑定器物,当然不是指碎片。毋庸怀疑美、英博物馆里没有黑定,恐怕连黑定残片也无法见到。这是他们所遗憾的。
而艾黎先生却有此殊遇。先生讲到这些问题,非常激动,他回顾在中国各著名窑系许多古窑址参观考察总觉得没有一个能比得上定窑遗址这样大的规模,能提供这样多反映宋代人民生活与文化的实际例证。难怪定窑作为宋五大名窑之一为世瞩目,其奇妙自在于此。曲阳一行,艾黎先生感到收获颇丰,他为中国这古老的民族文化的博大而引为自豪。
时光荏苒,曲阳定瓷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和艰辛跋涉,在国内有关部门及兄弟单位的大力协助下,终于成功地研究试制出了一批仿定代表作品。从此揭开了新时期定瓷复兴的序幕。公元1983年在曲阳召开了河北省定窑研究鉴定会,86岁高龄的路易·艾黎先生再次光临曲阳,面对新时期的制作工艺,先生不由感从中来。定瓷历史的风尘,终于被新中国儿女们掸去,国粹正再现中华。
会间,先生与莅会的一些专家、教授一起重游古定遗址,时隔20余年,往日的路径变宽了,变亮了,村舍焕然一新,人面似曾相识。踏上古定遗址,又一次溶身于古老艺术殿堂之中,20年来的研究成果在这里得到了全面验证。心迹与艺术同归,先生以超凡之身,再度升华之境。“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高望远,艺术科学无止境,昨是山重水复,今作柳暗花明。人生虽有限,知识应无涯,博大精深的定瓷宝库召唤着中外专家,召唤着自身新的生机。先生浮想联翩,感慨万端,曾留诗为证:
被诗人讴歌的名窑,在博物馆里闪烁着光耀。
它的纯洁和优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岁月流逝,它依旧受到人们的称道,虽然新一代陶瓷兴起,人们却忘不了它的美好。
专家们云集曲阳,赞美过去、激励今朝,祝愿它复生再起,不减当年的俊俏。
1988年先生与世长辞,作为中国人民乃至曲阳人民最忠诚的朋友,我们将永远怀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