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以现在的龙泉以及庆元县的部分地区作为龙泉窑的核心分布区,则该地区的窑业肇始于唐代(图1),五代虽然延续,但规模均不大,分布零星,没有形成规模化的格局;北宋中期左右开始成系列、成规模地生产,地域上主要是包括庆元上垟地区在内的龙泉金村地区,可以看成是龙泉窑的真正开端;北宋晚期或两宋之际开始扩展到包括金村(图2)、大窑(图3)、石隆(图4)、溪口(图5)、东区(图6、图7)在内的整个龙泉地区,规模庞大,质量亦明显提高;南宋与元代大窑地区取代金村而成最核心区域,作为中心窑场大窑的重要补充,溪口、石隆规模亦不断提高,质量仅次于大窑,由此四个片区逐渐构成了整个龙泉窑的核心区;元明时期因外销等原因,龙泉东区的瓯江两岸因便利的水运条件等,规模不断扩大,甚至在产量上超过了大窑地区,但质量普遍较差,远不及大窑的产品;明代中期以后龙泉窑整体质量下降,但整个龙泉窑的生产其实一直延续到今日。在产品类型上,北宋时期龙泉窑主要是装饰大量刻划的透明薄釉类制品,南宋或两宋之际的大窑接受北方汝窑的制作技术,并创烧成功粉青的乳浊厚釉类产品,使龙泉窑步入了中国古代名窑的行列。
图1 庆元唐代窑址出土碗
图2 金村
图3 大窑
图4 石隆
图5 溪口
图6 紧水滩水库
图7 紧水滩水库窑业堆积
从目前的考古材料来看,龙泉窑除纵向的分期之外,横向上至少可以划分成多个类型。任世龙先生在《龙泉青瓷的类型与分期试论》、《龙泉窑的双线生产——再论龙泉青瓷的两大系列》、《论龙泉窑的时空框架和文化结构》等文章中,已经意识到龙泉窑除时代上的差别外,还存在着产品类型上的区别,并将之划分为所谓的“两路三类”:即薄釉刻花与厚釉制品两大系列,厚釉又分黑胎与白胎两类,共构成三大类产品。这是最早将龙泉窑置于完整的时空格局中进行讨论。
以2006年大窑枫洞岩的发掘为契机,至2015年刚好10年,我们在龙泉地区进行了大量持续的野外考古发掘与调查工作,除继续发掘了溪口瓦窑垟、小梅瓦窑路、庆元黄坛等窑址外,还对龙泉整个区域内窑址进行了全面系统调查与勘探,对于龙泉窑时空框架有了更加全面认识:整个龙泉地区窑业,地域性特征非常明显,按照各自特点,目前至少可以划分成大窑、金村、东区三大类型。
金村类型最早,在北宋时期开始烧造越窑系的淡青釉产品,以透明薄釉和刻划花装饰为主要特征(图8)。这一特征在金村地区一经出现就获得强大生命力,并在北宋晚期至南宋早期达到顶峰,许多器物双面满饰纹饰(图9)。到南宋中期,装饰的布局上虽由繁缛趋向于简洁,但此类薄釉刻划花装饰仍是金村地区主流(图10);南宋中期前后金村地区在延续自己传统的同时,反过来接受大窑地区窑业的影响,开始生产乳浊釉类产品,但比例低,釉层薄而质量较差;同时金村地区的装饰技巧在乳浊釉类产品上得到了创造性发展,根据乳浊釉厚而失透特征,其装饰技法由原来的阴线刻划发展成近浅浮雕的减地刻划法,纹饰清晰而简洁,题材主要是莲瓣纹(图11)。南宋晚期则在此类鼓凸莲瓣纹装饰的乳浊釉产品基础上,生产一批极精致的厚釉类产品,进一步大窑化而自身特征不断减少。元明时期则已与大窑地区几无区别(图12)。
图8 北宋中期淡青釉产品
图9 北宋晚期翠青釉器物
图10 金村南宋早中期器物
图11 金村南宋中期器物
图12 金村南宋晚期器物
大窑地区在北宋晚期接受金村地区窑业的影响开始烧造瓷器,两地面貌非常接近(图13),但最高质量的产品似乎仍主要在金村地区。南宋早期开始接受汝窑影响生产一种失透的产品(图14),南宋中期左右迅速发展成主流,并出现多次上釉的厚釉类产品,从而为龙泉窑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局面(图15)。南宋中期左右大窑的乳浊釉青瓷烧造技术迅速扩张到金村、石隆、溪口以及东区,成为时代的主流,南宋晚期到元代形成鼎盛,其高质量的青瓷产品生产一直延续到明代早期(图16)。因此大窑地区是南宋、元与明代龙泉窑的最核心地区。溪口与石隆地区在北宋末期或两宋之际开始窑业生产,南宋中期左右规模扩大、质量提高,但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均无法与大窑地区相比。由于该地区与大窑更为接近,几乎处于同一山谷中,哪怕是北宋末的窑业,更可能的是受大窑扩散而出现,南宋与元明时期更是与大窑产品最为接近的地区。因此石隆与溪口可以与大窑看成是同一类型,是大窑的重要补充。大窑地不仅是白胎乳浊釉青瓷的烧造,在南宋时期还是黑胎青瓷的烧造中心,其面貌相当复杂,有薄胎薄釉(图17),有厚胎厚釉,也有薄胎厚釉产品(图18),其时代至少在南宋早中期已开始生产,与白胎青瓷一样,在南宋中晚期达到了鼎盛。
图13 大窑北宋晚期器物
图14 大窑南宋早期乳浊釉器物
图15 南宋中期厚釉器物
图16 大窑枫洞岩明代早期梅瓶
图17 大窑薄胎薄釉黑胎青瓷
图18 大窑薄胎厚釉黑胎青瓷
东区的情况相对比较复杂。从目前的考古材料来看,最早的出现时间可能与溪口、石隆等地差不多,约在北宋末或两宋之际,面貌上亦为透明薄釉刻划花产品(图19)。虽然东区在南宋至元代在少量窑址如云和梓坊亦生产质量较高的厚釉素面青瓷(图20),甚至是黑胎产品,但整体上看,南宋及以后这种刻划花薄釉技术延续性与繁荣性甚至超过了金村地区,南宋中期除外腹鼓凸的莲瓣纹装饰外(图21),还在大口器物的内腹部大量流行刻划云气、莲荷(图22)等纹饰,这种风格在金村地区也存在,但在东区可能延续时间更晚,甚至可能到了南宋晚期至元代早中期。进入元明时期,则以模印(图23)、刻划、堆贴、修挖、镂空等技法,极尽装饰之能事,几乎是整个龙泉地区最富装饰性的一个类型。金村地区在南宋中期开始,到南宋晚期逐渐接受大窑的技术影响,到了元明时期几乎与大窑融合为一体;但东区则独立性明显高于金村类型,北宋末或两宋之际这一地区始烧的窑业技术可能来自于大窑-石隆-溪口一线的扩张,但在南宋中期以后并不像金村一样以牺牲个性来提高质量,而是将这一路刻划花装饰的薄釉技术进一步发扬光大,当然质量相对来说比较一般,尤其是进入明代中后期,几乎可以质粗色恶来形容。
图19 龙泉东区两宋之际青瓷
图20 龙泉东区厚釉青瓷
图21 龙泉东区莲瓣纹碗
图22 龙泉东区碗内莲荷纹
图23 龙泉东区明代印花碗
从以上时空框架可以发现,南宋中期之前的龙泉窑,一直在对全国著名窑口窑业技术进行吸收并力图突破,北宋时期的努力主要集中在金村地区,南宋以后转移到大窑地区。比较明显的是北宋中期对越窑的模仿与吸收及南宋早期或两宋之际对汝窑的模仿与吸收,北宋晚期产品既不同于北宋中期淡青釉产品,亦与南宋早期乳浊釉青瓷有较大区别,应该是另外有来源,其器物群与装烧工艺主要是沿袭自本地传统,而装饰技法、装饰内容以及釉色与省外的耀州窑有许多相似之处,可能受耀州窑比较大的影响。因此北宋晚期的龙泉窑应该是在本地烧造传统的基础上,主要吸引了耀州的风格而形成的一种新产品类型。(作者:郑建明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