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浙江奉化陈君庙山窑址群发现两座北宋龙窑






[日期:2019-10-12] 来源: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作者:佚名 [字体: ]

      为配合S203省道奉化段公路工程(一期)建设,2019年2月至6月,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奉化区文物保护管理所对奉化陈君庙山窑址群进行了抢救发掘。

      陈君庙山窑址群集中分布在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西坞街道白杜村、余家坝村周边的山地缓坡地带,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当时调查所见多为地表散落的青瓷残件及窑具等物,个别地点可见具有一定厚度的瓷片堆积。此次发掘地点位于余家坝村奉钱线公路西侧的陈君庙附近,总发掘面积1500平方米,共揭露龙窑2座,出土数量较为丰富的青瓷器物和窑具。

龙窑Y1平面图

龙窑Y2平面图

龙窑形制结构

      发现的2座龙窑分别编号为2019FYCY1与2019FYCY2。两窑南北相邻,均依缓坡地势建造,现存坡度为7°左右。由于早年间奉钱线公路建设和村民耕种等影响,两窑大部分结构已被破坏,窑室顶部及窑墙上部等均已不存,仅在临近窑床处保留有20~40厘米不等高度的窑墙。窑址堆积区亦已遭不同程度扰动。

      Y1 现存长度为29.75米。尚可见操作间、火膛、窑床、窑墙、窑门、排水沟等结构。窑尾部分延伸至奉钱线公路路基之下,因公路仍在使用未作发掘。操作间略呈长方形,与火膛相通。火膛平面呈半圆形,已坍塌,东西宽1.75米,底部由前向后1.4米为平型,1.4米后有一斜坎,坎宽0.4米,残高0.35米。窑床宽度为1.8~2.2米不等,中段损毁,仅可见红烧土痕迹。窑床底部经解剖可见厚度为0.1~0.2米左右的红烧土层,有经过多次烧造的迹象。窑床上散落分布有匣钵等窑具,但瓷片少见。窑墙由长约30厘米、宽约15厘米、厚约6厘米左右的窑砖叠砌,墙体残存最高约0.4米,朝向窑室内侧的一面有明显的烧造痕迹。窑门均位于窑室南侧,发掘时仅见窑门2个,由西向东依次编号为一号窑门和二号窑门,一号窑门宽约0.63米,二号窑门宽约0.7米。窑床两侧均挖有排水沟,南侧排水沟总长31.5米,口宽0.6~0.7米,底宽0.4~0.5米,深0.05~0.35米;北侧排水沟总长32米,深0.1~1.05米,口宽0.5~1米,底宽0.16~0.25米。近窑尾北侧发现与该窑有关的废弃堆积一处。

Y1 火膛

      Y2 现存长度为32.15米。形制结构与Y1基本相同,但整体保存情况略胜于Y1。见有操作间、火膛、窑床、窑墙、窑门、排水沟等结构。窑尾局部延伸至奉钱线公路路基之下。操作间两侧可见四个柱洞,表明操作间部分曾存在棚架式的地上建筑。在操作间内部,还发现两条交错的窄沟,推测其作用可能是鼓风或排水。窑床内有横向和纵向摆放整齐的匣钵。部分窑墙残存高度可达40厘米以上。该窑南侧现存窑门4个,其中2个窑门口发现有摆放整齐的匣钵。窑床两侧亦挖有排水沟。与Y1不同的是,该窑两侧均发现有可能与该窑相关的瓷片和窑具堆积。

Y2窑内匣钵

      出土遗物

      出土遗物包括瓷器和窑具两类。主要出于废弃堆积中,窑床之上仅见少量窑具,瓷器发现极少。经初步整理,出土瓷器器型主要包括青瓷碗、青瓷盘、青瓷钵、青瓷壶等。纹饰常见于盘和钵等器物的内底,多为细线刻划,也有少量的浅浮雕。纹饰题材包括鹦鹉纹、凤纹、团花纹、莲瓣纹、海波纹等。在部分器物的器底还发现有刻划的文字,目前可辨识的主要为姓氏和数字,如上、丘、九、马等,可能属于制瓷工匠的姓氏或标识。

      发现的匣钵中,以M型匣钵占绝大多数,其次为山字型匣钵,其他形制的组合型匣钵也占有一定的数量。

青瓷碗

青瓷盏托

青瓷器盖

山字型匣钵

      初步认识

      根据出土瓷器风格特征和烧造工艺水平分析,此次在陈君庙山窑址群发掘的这两座窑址的使用年代均为北宋早期,其产品主要供应民间使用,同时也不排除部分产品外销的可能。

      在越窑青瓷长达千年的烧造过程中,曾经相继形成过上虞曹娥江中游、慈溪上林湖和宁波东钱湖三大中心窑场,陈君庙山窑址群属于历史上东钱湖窑场的边缘区或影响区。通过与上林湖窑场和东钱湖窑场其他窑址比对分析,可以发现陈君庙山窑址群既在风格特征上与其有一脉相承之处,同时也有自身的特色,如Y1与Y2两座窑使用的窑具均以M型匣钵为主,而上林湖窑场和东钱湖窑场中比较常见的V字型匣钵甚少发现。因此此次发掘并不仅仅限于为研究越窑青瓷增添了新的资料,也为探讨北宋早期不同区域的越窑生产状况提供了新的案例。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