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蓝悠悠,不知你在地下躲藏了多少年月。
被老树根缠绕住的瓷碗
清晰可见的隔火墙
陈泰敏讲解清代瓷器与明代瓷器的不同工艺
2003年4月18日,由玉溪市博物馆、红塔区文管所联合开展的红塔区研和街道东山村委会王家山清代古窑遗址勘探调查工作正式开始。随着发掘工作的开展,这座位于一片麻栗树林里的清代玉溪古瓷窑,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惊喜?市博物馆馆长陈泰敏说,发掘结束后,古瓷窑将以套箱和拆迁复原的形式,主体部分搬迁进市博物馆,经进一步处理和研究后,让玉溪市民一睹它的芳容。
初露芳容:遗失在密林里的古窑址
上世纪五十年代,玉溪古窑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元末明初的玉溪青花瓷几乎与江西景德镇齐名,同时成为玉溪乃至云南陶瓷文化的一个符号。明代之后,再没有关于玉溪青花瓷的文史记载,玉溪青花瓷领先的技术和旺盛的生命力是否得到延续和发展呢?其突然断代,令人不解,是否还有其他的遗址藏在哪个不为人知的地方?如今王家山清代古窑遗址的勘探能否为我们解开这些秘密呢?
我们带着无数人的猜想和愿望来到这片小树林。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忙碌着,勘测、绘图,细心地清理遗址上的碎土。陈泰敏介绍,根据勘探,王家山窑址大致面积为500平方米,依据出土瓷器的器形、釉色、花纹、图案等,可以判断窑址为民窑,主要是烧制日常生活用品。窑址年代大致为清代中晚期,大致存在2至3条龙窑。目前,古窑遗址的表层土已经清理完毕,周边的堆积层清理还在进行中。
王家山位于红塔区到通海的二级公路边,离研和街道走路也就十多分钟。当地人王翠明正细心地用小锄头挖着土层中的瓷片,她小时候就听村里的老人叫这里“窑里面”,是一个箐沟,树很多,原来还有一潭全村人都喝的山泉水。她说村里人会到这一片的台地上种包谷,也说过这里有碎瓷片的事,但没听说这里烧过窑。当听说这里有古窑遗址并参加发掘工作后,这位朴实的农家妇女也充满了期待:“我们十多个人,跟着博物馆的人干了好几天,挖出了很多瓷片,看上去就像我们农村里用的碗,上面的花纹很好看。但是好多都是碎的,我们清理了好几箩,不知道有没有用。”
“勘探调查工作从4月18日开始,已对龙窑的分布、面积和窑床的结构做了细致调查,窑旁的道路、废品堆积区都清理了出来。龙窑窑身虽已倒塌,但窑头、窑尾清晰可见,是保存较为完整的龙窑遗址。原以为这个龙窑会使用装烧器,但从调查情况看,暂时并未发现装烧器、支烧器痕迹,其工艺估计采用平放裸烧的方式。”陈泰敏说。
市博物馆考古研究部主任吴建伟说,有数棵直径十多公分的麻栗树的根深深地扎入窑址,如何清理细部最令人头疼。“此次发现的为阶梯式龙窑,共分五个仓,每个仓底部都很平整,窑头宽3.1米,窑尾宽3.5米,全长11米,属龙窑中规模较小的。从堆积区的厚度来看,此窑的烧造时间不是太长。”吴建伟介绍。
“玉溪窑以青釉和青花瓷占大多数,其青花瓷也采用青釉为面,主要烧制地方性日用瓷器,盘、碗居多。此次王家山窑址里发现的瓷器同样具有这个特点,器型有碗、盘、碟、盅等,属普通民用品。”陈泰敏说。
专家定论:为研究玉溪青花瓷历史提供了一个实物证据
玉溪窑为元、明代瓷窑,至清代仍在烧制瓷器,约有600多年历史。当年玉溪窑的发现让海内外学者惊喜不已,充分说明自古以来云南同中原文化有着密切的传承、延续、联系。玉溪窑虽已正式发掘,但可借鉴和利用的研究成果十分有限。
在陈泰敏看来,此次勘探调查王家山窑址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填补了我省清代青花瓷烧造窑址的空白,极大地丰富了我省的陶瓷文化,证明了玉溪陶瓷烧造的悠久历史。通过了解它的工艺,为今后判定清代玉溪青花瓷提供了一个鉴定标准,同时为研究玉溪古窑提供了丰富的物证,是了解云南陶瓷窑体发展的重要载体。”
市文管所所长杨杰一直关注此次发掘工作。他认为,从发掘出的瓷片的胎质、色釉等来看,属清代中晚期咸(丰)同(治)时期的窑址:“其价值在于证明玉溪青花瓷烧造技术的链条从未断过,为研究明代中期以后玉溪青花瓷烧造技术的历史提供了一个实物和证据。”
陈泰敏介绍,这座清代古窑有别于元末明初的玉溪古窑,从烧造工艺上看,呈现几个特点:首先,同样是烧碗,碗与碗摞起来的方法不同,明代是用泥钉将碗间隔开,烧制好后将泥钉去除,每个碗的碗心都会留下几个支钉痕。此次发现的是在碗底做一个涩圈,不上釉,上一个碗的碗底直接叠摞在下一个碗的涩圈中,支烧方法不同。此外,烧胚的工艺也不同,明代碗底的圈足是平切的,这次的圈足是尖底的,切面为三角形。为了让碗与碗之间接触的面积缩小,圈足上釉,而元末明初的玉溪窑不上釉,工艺技术上有所进步。从图案、纹饰上看,玉溪古窑发掘的瓷器图案常见的为牡丹等缠枝图案,此次所见的图案多为折枝花纹和团花,纹饰单调。从釉色、胎质上看,玉溪古窑瓷器造型古拙敦厚,线条简单,胎体较厚重,青花色调呈深蓝色和灰黑色,再上青釉覆盖加色,部分青花成了黑色。此次窑址中发现的瓷器,青花的颜色纯正,更青更蓝。釉面瓷化程度比明代窑址高,胎质坚硬致密,瓷胎更薄,釉色干净白透,玻化程度更高,工艺有所提高。
“此次勘探调查,就是打算将窑址部分以套箱形式、部分以拆迁复原的形式搬迁至市博物馆中,进行研究、遗址复原、展示,让更多的人来参观,近距离了解玉溪陶瓷烧造的工艺、程序,从而提高市民观看的兴趣,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市博物馆副馆长何军说。
“从文物保护上讲,一般情况下窑址清理完成后就要被回填,如果能就地对窑址进行原址保护肯定更好,但目前不具备这个条件,损毁了非常可惜。市博物馆整体搬迁窑址的做法,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具有特殊的价值,在省内也属超前,为以后做类似的保护、陈列、展示开了先河。”杨杰肯定了此举。
红塔区文管所所长李松认为,王家山古窑址目前的场地不利于保护,搬迁至博物馆可以更好地进行保护。玉溪窑址一直是云南考古界关注的对象,省市相关考古单位已有意向玉溪窑的2号、3号龙窑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古发掘,此次王家山古窑址的勘探调查不仅是玉溪陶瓷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补充,还将对今后的考古工作奠定技术基础。
短 评
再续玉溪青花瓷光辉
如今有多少人了解玉溪青花瓷?我们不得而知。但玉溪青花瓷的历史荣光不应只停留在博物馆的藏品上,我们需要在现代陶瓷产业发展中再续它的光辉。
陶瓷产业是一个有着发展潜力的产业,随着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随着华宁、易门陶瓷产业规模的发展壮大,我们越来越感觉到陶瓷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陶瓷文化的积淀和研究。
正如陈泰敏所说,我们现在所做的调查和保护就是力图呼吁更多的人关注玉溪陶瓷文化,为未来玉溪陶瓷产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