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堡镇耀州窑遗址






[日期:2015-03-04] 来源:绿宝石艺术陶瓷馆  作者:禚振西 [字体: ]

       黄堡镇耀州窑遗址是中国古代北方著名青瓷窑址。分布在陕西铜川黄堡镇、玉华、上店、立地坡、陈炉镇和耀县塔坡一带。其中黄堡镇窑址密集,位于漆、水河两岸,范围长达 5公里。因该镇唐宋时属耀州,故名。创烧于唐,鼎盛于宋,金元续烧,明代衰落。1954年后,等单位对遗址进行调查。1959年、1973年和1984~1990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黄堡、立地坡、上店进行了调查和3次发掘。 耀州窑的制瓷工艺与釉色、造型、纹样装饰,直接影响了河南、甘肃等省的大批窑场及广东、广西一些生产外销瓷器的窑场,从而形成了耀州窑系。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坊遗迹 共发现各时代作坊30座,其中唐代 9座,宋代14座,金代 3座,元代 4座。附近还发现有堆料场、晾坯场、堆货场、窖穴等遗迹。作坊分露天与室内两种。露天作坊主要加工原料, 有碾坊和淘洗坊。 宋代碾坊,设石碾槽,系由21块槽状圆弧形石条组接成直径 7米的环形碾槽,石条长0.80~1.26米,宽0.50米。中心有埋直轴的柱洞,与直轴垂直安装横轴与碾轮,其外围有用畜力牵引形成的踩踏面。宋代的淘洗坊设淘洗与沉淀装置。淘洗池石砌,呈簸箕形,底斜坡状,有注浆孔。粉碎的胎料用水淘洗,除去粗渣,将泥浆注入沉淀池或放大缸内经沉淀和陈腐制出。室内作坊用作成型、施釉与装饰,为1~7间的窑洞式建筑。唐代系拱形半地穴土洞式,局部用砖石和立柱加固,平面长方形,宽 3米左右,进深 3~17米不等。一般门道居中,设石砌阶梯。室内一侧为火炕,有烟囱通往室外,另侧设木质旋轮陶钧与模具,后部或堆泥、或设施釉大缸、或置小型石杵、臼,或堆放坯件。其中在一座七间规模的三彩作坊中,曾出土了早期"开元通宝" 钱与上千件码好将烧的碗、 盒、灯、壶、盆等坯件及三彩器、瓷器。宋、金室内作坊为砖、石、废匣钵砌筑的拱形窑洞式建筑,以石砌根基,上用砖或废匣钵作壁,再用楔形砖券顶。室内火炕增大,增加了用砖石砌筑的练泥池和大型石杵、石臼及印花用的范模。堆料场设在作坊前,晾坯场在作坊前或两侧。这些表明,耀州窑从泥料的粉碎、淘洗、陈腐、练制到成型的陶钧、造型模、贴花印花范、施釉缸、烘干火炕等,设备齐全,分工精细,规模较大。

     窑炉结构 发现各时代窑炉45座,其中已判明的有唐代8座,五代2座,宋代29座,金代3座,元代1座。除瓷窑外,还有唐三彩窑、石灰窑、陶窑。陶瓷窑炉平面大体均呈马蹄形,顶呈拱形,俗称馒头窑。窑的大小和局部结构各期都有改变,可分两种类型,一类为以柴为燃料的窑炉,共发现 9座,由窑门、燃烧室、窑床、烟道与烟囱四部分组成,用耐火砖砌筑,外抹耐火泥。窑门下留通风和掏灰的小方孔,燃烧室前窄后宽呈扇形,低于窑床。窑床呈左右宽的横长方形,后面为隔墙,下设4个方形烟孔,通向两边的烟囱。此类窑唐代较大,长达 6米,至五代变小它除烧瓷器,还烧素烧器和唐三彩。三彩窑发现 3座,长 3米,窑床呈前后长的竖长方形。第二类为以煤做燃料的烧瓷器的窑炉,宋时创烧, 金、元、明延续,共发现 33座。有的 2或 3座并列或呈品字排列。此类窑由窑门、 燃烧室、 通风道与落灰坑、窑床、烟道与烟囱五部分组成,炉体亦用耐火砖砌筑,外抹耐火泥。结构比第一类窑复杂先进,燃烧室由长变短,其下增设落灰坑和砌在坑口的条形炉栅;炉栅下有通至窑门外的通风暗道和控制进风量的闸板装置;窑床后的烟孔由 4个增加到6~8个。从宋至元,这类窑炉的发展变化是:炉体由小渐大;落灰坑由浅、窄渐深、宽,由长方形到上大下小的半圆形,再到上小下大的半圆形;通风暗道也由小渐大,直至人可以站在炉栅下操作。除上述两类窑炉外,还发现有低温铅釉试烧小炉,助熔剂石灰石锻烧小窑,在黄土上直接挖筑的陶窑等辅助性窑炉。

      产品与制造工艺 耀州窑的产品主要是碗、盘、杯、缸、钵、 瓶、罐、 盒、枕等生活用具,以餐具、茶具、酒具为大宗。还生产随葬器、祭器、文具、乐器、药具、建材以及制作陶瓷器的工具和窑具等。

唐代瓷器多为黑、白、青、黄褐、茶叶末、花釉瓷,还有白釉绿彩、白釉褐彩、青釉白彩、素胎黑花、素胎青黑彩、黑釉嵌白、内黑外青、内黑外白等高温瓷及低温釉唐三彩、单彩、琉璃釉建材等。器物种类多,造型丰富,以碗、盘、钵、盏最多,皆平底假圈足或宽矮圈足,用三角支垫叠烧, 内心留有三点烧痕。 壶有盘口、三系、龙首、鸡首、执壶、单把短流,瓶有双鱼、葫芦、长颈、四系、 双系、 净瓶等品种。器多厚胎,质较粗。除晚唐外,饰釉多不到底。有些品种器物胎外施化妆土。纹样装饰有贴花、 划花、绘画、嵌填、 戳花、模印等。绘画使用最多,纹饰多变形花卉,绘在素胎黑花和青釉白彩品种的器物上。

     五代主要生产青瓷,胎有深灰色与浅白色,前者施厚层化妆土。青釉色调分青灰、青绿、青黄、淡青、淡天青、天青等。后几种釉色与宋代的汝、官等窑釉色较接近,是类似青釉中时代最早的产品。器物多采用匣钵内单件烧,釉均施到外底,且多裹足,在器外底或足底往往留有三角支垫或托珠支烧的痕迹。器物种类以茶具和酒具最多,造型以仿晚唐和五代的金银器为特征,如多曲碗、高足杯、盏托等。装饰技巧以划花和雕花为主,还有贴花与剔刻化妆土。纹饰有龙、凤、鱼、龟、狐狸、团菊、花卉、云气、水藻等。在10多件器底标本上发现刻有"官"字款。

     宋代主要烧制青瓷,兼有少量酱、黑、天目窑变釉产品。器物种类增多,造型多样化。器胎呈浅灰或灰白色,胎薄质细,釉色呈橄榄青,烧成温度达1300℃,其声铿铿,其色温温,达到了产品的高水平。器物几乎全是匣钵内单件烧成。根据出土地层,可分为早、中、晚3期。早期为真宗 (1022)以前,器底较宽,足底往往沾有石英托珠,纹饰较简单,或承继唐末五代划在碗盘内,或刻于器外,因初将烧柴窑炉改为烧煤,气氛不稳,所以产品与五代和宋中期以后相比,釉色普遍发暗。中期为仁宗至神宗时(1023~1085),是耀州窑的鼎盛时期,器胎因淘洗和练制精细,壁薄质细,致密度超过此前产品。器物底足增高,以饰釉后再经二次精修的高窄圈足为特征。在以前划花和雕花工艺的基础上,融汇创出风格独具的刻花工艺,通过流畅的深刻广削走刀法,使图案凸起在器壁上,具有浅浮雕效果与活泼、洒脱的艺术美。除盛行刻花外,还出现了印花器。纹饰题材丰富多样,植物有缠枝、折枝、束枝的牡丹莲花、菊花、茨菰,动物有水波游鱼、游鸭、鸳鸯、青龙、丹凤、飞蛾、双蝶,人物有天女仕女官宦等。晚期为哲宗以后(1086~1127),盛行斗笠状小碗,以器物底足变矮、器胎变薄、出现鸡心底为特征。 盛行印花器, 纹饰构图走向繁缛和分格、分层。题材更为多样,新出现梅、竹、卷叶与群蛾、翔鹤、奔鹿、博古图、婴戏图、人物故事等图案,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在遗址区发现了元丰七年(1084)皇帝诏准的《德应侯碑》,记载黄堡烧瓷的盛状与工艺流程,是中国制瓷工艺史上的重要实物文献。《宋史?地理志》和《元丰九域志》都有耀州窑"贡瓷器"的记载,说明此窑还烧制贡瓷。

     金代主要产青瓷和仿玉的月白色的青白玉釉瓷。器物的鸡心底,纹样的分层布局与晚宋一脉相承。此期的特征为:青瓷釉色偏青翠,碗盘内出现无釉圈叠烧痕;造型浑圆厚重,碗类的口沿比壁厚;器底多施釉但器足不再经二次修整,器足有外直、内斜的特点。纹样常多层次布局,图案中出现了以"开光"装饰主题画面的做法。

     元代主要产品为姜黄色青釉瓷,兼烧黑、白和白釉黑花瓷。胎土较粗,釉面较薄,造型趋于简单,挖足较深。此时青瓷衰落,而以白地黑花瓷最具特色,饰有洗练粗放的变形花卉,器类有高足杯、把足碗、折腹盘、大腹玉壶春瓶等。

     参考书目

    1.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铜川耀州窑》,科学出版社,北京,1965。

    2.禚振西:《耀州窑遗址陶瓷的新发现》,《考古与文物》1987年第1期。

    3.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铜川工作站:《铜川黄堡发现唐三彩作坊和窑炉》,《文物》1987年第3期。

    4.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铜川工作站:《耀州窑作坊和窑炉遗址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7年第1期。

    5.杜葆仁:《耀州窑的窑炉和烧成技术》,《文物》1987年第3期。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