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一座城市的独特韵味,承载着社会群众的集体记忆。为进一步弘扬和传承宋韵文化,西湖区推出宋韵迹忆系列专题,进一步深入走进这位越窑传承人,深刻体味嵇锡贵大师的技法及经历故事。
嵇锡贵,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越窑青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代表作有《繁华盛世》《西湖韵》《国色天香》《红果》等。
越窑传承人
曾经,她是那个年代的“尖子生”,勤勤恳恳,厚积而薄发。“能釉上彩能釉下彩,能工笔能写意,能山水能花鸟,比较全面”,这是我国著名的工艺美术泰斗邓白先生给予嵇锡贵的评价。
学生时期,在景德镇得到“珠仙八友”陶瓷大师们的真传,陶瓷彩绘,釉上釉下,工笔写意都有过全面学习。
在景德镇得到“珠仙八友”陶瓷大师们真传的嵇锡贵,在提及她的学习经历时说道:“因为我在学校(景德镇陶瓷学院,现景德镇陶瓷大学)里面也比较用功,老师很器重用功的学生,巴不得什么东西都传给你,所以我很幸运得到这些大家的真传,到现在还是受益匪浅。”如今看来,她正是以亲身经历验证了这点。
《百蝶图》釉上粉彩薄胎碗
从景德镇搬来杭州之后,嵇锡贵便开始从事越窑青瓷的研究。越窑青瓷,也被称为“母亲瓷”,历史悠久,衍生繁多,龙泉青瓷,南宋官窑,婺州窑,都是由越窑青瓷繁衍而来。越窑青瓷始于汉,盛于唐,特别在唐朝的中后期,瓷器烧制的技艺已炉火纯青,出现了青瓷精品——秘色瓷,这种秘色瓷除了皇室成员之外,其他任何人无权享用。晚唐诗人陆龟蒙更有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牡丹》青花斗彩瓶
但宋以后,越窑青瓷逐渐被龙泉青瓷取代,到明时已然断代。时至今日,嵇锡贵便跟随着邓白先生肩负起了恢复越窑青瓷的使命,成为了唯一一个越窑青瓷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时代创新者
如今,她成为了这个时代的“开拓者”非遗的传承,不仅仅是传承古老的制作工艺、造型纹饰,更重要的是在新时代下赋予它们新的内涵。在探索如何活态传承青瓷艺术,嵇锡贵下了不少功夫。
在谈到如何发展越窑青瓷时,嵇锡贵说道:“越窑青瓷的釉色主要带有一些艾叶黄,稍具厚重感。从现代人看来它的釉色有些人不是很能接受,但我们要保持越窑的釉色,不能改变,所以就从纹样上改变,使它能够具有更高的艺术性。”正因为青瓷的釉色是越窑青瓷的典型特征,要创新便不能更改它的特质,于是另起炉灶,改变纹样,便成了是嵇锡贵的创新方式。
古代的越窑青瓷主要有刻花、划花、捏塑等几个技艺,嵇锡贵便在这些技法的基础之上发展了这些技艺,在纹样装饰上更加精致,例如青瓷之上加饰粉彩,弥补了釉色欠缺这一点,也因此让世人更能接受和喜爱。
除纹样之外,她还在绘画技法上开创了一世新风。嵇锡贵在创作《梨花小鸟》时,一改往日粉彩画法。通常粉彩瓷是先勾线,后填玻璃白,但她却反过来,先填玻璃白后勾线,如此一来,使得画面更加立体生动,带有没骨写意画之感。小鸟的画法,则是在汲取了宋代花鸟画的精华之上稍加创新而成。
《梨花小鸟》粉彩盘
国画一般以纸张为载体,颜色的表现力会更强,但陶瓷与纸张在质地、呈色方法上都有很大的不同。色料在瓷器上具有黏性,不如在纸面上画的流畅,加上入窑后需要经过火的“炙烤”,画前画后考虑的因素也就更多。若想要达到宣纸上的画面效果,在陶瓷上则需要更多的技法来实现,比如通过运用釉、颜色的流动来实现,且色料的薄厚、浓淡都要把控得恰到好处才能达到渲染的效果。如此众多的技法若不是通过日积月累的练习,又怎能熟练地运笔于瓷胎釉面之上呢?
传统的艺术,在新时代的背景之下,适时运用现代美学来重组传统元素,使瓷器既不失传统的雅趣又富有当代艺术的新风尚。这,便是嵇锡贵为中国陶瓷史源源不断地谱写浓墨重彩新篇章的不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