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再现“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张明文大师刻瓷作品欣赏






[日期:2016-08-12] 来源:中国瓷网  作者:绿宝石 [字体: ]

      在中国文化领域里,文学与陶瓷艺术虽然是不同的文化形式,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不解之缘。陶瓷艺术家从文学作品中得到创作灵感,把古代文人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创作成生动的艺术形象,变成直观的形态物象。中华文明,世界瞩目,文学与陶瓷起到了同样重要的作用,显示着中国文化的意蕴。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明文刻瓷作品《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像》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山东济南人。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通诗词。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张明文大师作品《半笺娇恨寄幽怀》  (《浣溪沙》诗意,《点绛唇》诗意)刻瓷盘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她的词作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

张明文大师作品《一剪梅诗意》刻瓷盘

      李清照,左手拿纸,右手握笔,凝神思句,神态芊芊,背后那首著名的《一剪梅》,既衬托了背景,又将词中“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神态表现的一览无遗。


      张明文大师镌刻的才女李清照,从其“心灵的门窗”中我们似可窥见,或“绣面芙蓉”的少女时代那“眼波才动被人猜”的娇羞萌动之春情;或少妇时经历的那种“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离情别绪之愁思……其“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神情,再借助人物的服饰语言、诗词书法,一个秀外慧中、个性独具、热切追求美好生活的古代杰出女文学家形象,便立体地活脱脱地凸显在观赏者面前。

 

中国刻瓷第一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明文

      张明文,1941年生于山东淄博,淄博刻瓷艺术创始奠基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国务院授予“为中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政府特殊津贴奖。现任中国陶协刻瓷文化研究会会长,山东陶协刻瓷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评委,淄博市刻瓷艺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山东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兼职教授,“全国优秀工艺美术专业技术人员”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刻瓷第一人”。
      张明文大师长于书画、造型,精于刻瓷艺术,创新了刻瓷的新刀法、技法、敷彩法、人像刻瓷、微刻法。四十多年艺术生涯,佳作蜚声国内外。“鲁翠瓷”画面获全国创新评比一等奖,“宝石餐具”投产出口达十年之久,设计注册“山川”刻瓷牌商标,其作品连续六年荣获国家银质奖;微刻“论语”、“兰花颂”获国际金奖、银奖,“宝石寨”、“畅想曲”获全国荣誉金奖、特别奖,部省级一等奖四次及其它奖项共80余项。
      1981年,他首次将刻瓷艺术在西德办展,“马克思”肖像刻瓷由西德马克思故居博物院收藏,并收录德文版《卡尔——马克思》一书。1983年,发表论文“刻瓷艺术与情理情趣”。1989年,中外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张明文刻瓷艺术”。1991年应邀撰写“全国陶瓷行业刻瓷工等级标准”在宜兴通过。 1998年“湘云醒梦”刻瓷瓶收录《中国现代美术全集》。 2003年“鲁青瓷刻瓷尊”,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编入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学校教科书。2005年“敦煌归真”青刻瓷瓶收录《美术大鉴》。2006年“石头记群芳”青刻瓷瓶收录《中国美术馆陶瓷艺术邀请展作品集》。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