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瓷都淄博,陶瓷艺术繁盛,名家辈出,艺术精品犹如星辉点点数不胜数。然而在刻瓷这门技艺中,有一个人的名字始终无法不被提及,他就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被誉为“中国刻瓷第一人”的张明文。
《咏梅》为始 惊艳世人
1941年出生的张明文就职履历只有一句话,18岁就职于淄博瓷厂,直至退休。
短短一句话,涵盖不了四十多个春秋的付出。从陶瓷原料配方、成型注浆、烧制成瓷,到造型、图案设计、手工彩绘、书画艺术、刻瓷艺术,张明文与陶瓷牵绊一生,退休后独与刻瓷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一切还要从1973年说起。
张明文大师作品【蓝釉金梅花刻瓷瓶】
1973年冬天,张明文第一次看到,一个小瓷瓶上刻有一株牵牛花,那刻瓷画既像是国画,又有金石味。看后他非常着迷,回到家中,自己就在一个瓷瓶上设计雕刻起来,于是一株梅花和毛泽东的《咏梅》词便在手下诞生。这件自娱玩赏的“蓝釉金梅花”瓷瓶被当时的外交部礼宾司慧眼选作出国礼品,定制300件。这件不起眼的小瓶,也成了淄博刻瓷艺术上的引子。1978年7月,淄博瓷厂正式成立刻瓷专业组,承接外交礼品的设计制作,张明文任组长。
为了规范刻瓷艺术标准,升华刻瓷艺术理念,让刻瓷工作人员从参差不齐的情况下步入创作型新型人才队伍,1989年10月,轻工部颁发聘书,由张明文撰写《全国陶瓷行业刻瓷工技术等级标准》。1991年,这部标准在全国试行至今。
兴在淄博 艺通国界
淄博兴起的刻瓷艺术,在张明文的努力下,现世不久即走出国门,名扬海内外。
1981年6月,中国刻瓷第一次走出国门。张明文被选为中国国家展览团的艺术家访问德国并现场表演刻瓷。在大庭广众面前,在无数的蓝眼睛“聚焦”下,在叮叮当当有节奏的敲打韵律陪伴下,他从容地雕刻着一个个德国著名人物的头像,一呆就是30天。从那时起,张明文先后在德国、美国、新加坡、瑞士、中国香港等地举办了刻瓷艺术展览。中国刻瓷艺术震撼了西方世界,从此进入了国际媒体和寰球公众视野。
1983年1月,《大众日报》报道了张明文先生在美国第十四届世界博览会上的刻瓷表演,轰动了国际艺术界。美国前总统卡特和夫人、美国政府官员、赴美访问的菲律宾总统夫人伊梅尔达,以及美国宇航员等,都观看了张明文的现场表演,称赞他是“真正的艺术家”。《纽约日报》连载5天,发表了题为《世界博览会的奇才,中国馆的刻瓷家张明文》的专稿。这次外出表演,直接为国家创外汇49970美元。在当时的中国,堪称奇迹。
在美国期间,田纳西大学艺术系教授马蒂森评价张明文:“你刻的女人不再是斜眼削肩的女人,不再是被风吹倒的女人,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女人。”
汗透瓷背 锋刃留痕
张明文说:“当代中国刻瓷艺术之美,是天然钻石刀具和精美瓷器碰撞之美,没有高下之说,只有挺身去体味其中的甘苦之美、和谐之美。”他以庄子的话总结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张明大师文作品鲁青瓷刻瓷尊《敦煌归真》
张明文有一尊翠玉色的青瓷鹿头樽刻瓷作品《敦煌归真》,上面雕刻着众多仕女,人物造型栩栩如生,神态各异美不胜收,恰如敦煌壁画的刻瓷移植,整个画面给人以祥和安宁清朗的之感。张明文说,在制作过程中,他用特制的钻石刀具,每刻一线,凝神静气,十指发力,汗透瓶背。尤其刻人物面部,一刀下去即成定局,不容修改。这件作品也让张明文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他也成为中国刻瓷史上第一个获此殊荣者。
虽已年逾古稀,张明文仍坚持创作。2015年冬至2016年冬,张明文又应邀创作了124件作品。这些作品以古装仕女为主,但张明文以现代人的体型、模样、背景来创作古代人物,让人更易接受和欣赏。张明文形容自己创作作品时的状态,犹如“一个闸口在肆意倾泻”。
世家传承 不忘初心
回溯历史不是复古,继承传统不是当奴隶。正如人们常说,打字机取代不了毛笔书法,照相机也替代不了中国绘画,各花入各眼。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在无意之间抗衡着时代的喧嚣与浮躁。
现如今,张明文不但带徒弟,还对上门求教的人免费培训,意图广洒艺术种子。他的夫人、大女儿、二女儿和三女婿也都从事彩绘刻瓷等艺术创作。大女儿张健、二女儿张锐和三女婿纪宏已都是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山东省陶瓷艺术大师,创作水平在同辈人中位居前列。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从最初的笔名“石工”,到现在的笔名“陶工”,张明文始终以一颗谦逊之心在艺术道路上前行。他说,传统艺术如何与陶瓷材料和器皿巧妙结合,如何推陈出新,都是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他依然在不懈地努力。
农历己丑年时,张明文创作了《福牛》刻盘。福牛形象上方张明文题写道:“牛也,力大无穷,俯首孺子而不逞强,事农耕耘而不居功,性情温顺时亦强犟。稳步向前足不踏空,形容无华气宇轩宏。”寥寥数语,也正是张明文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