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高岩|淄博窑金代鼎盛原因初探






[日期:2020-12-18] 来源:高岩  作者:高岩 [字体: ]

摘要:淄博窑金代受到战争的影响较小,甚至它的瓷器生产,在宋代的基础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原因有两个,一是地理原因:淄博地区距当时的战场较远,基本没有受到战乱的影响,瓷器烧制就没有因为战争而间断。不仅宋代许多瓷器品种金代继续烧造,还创烧了多个新的瓷器品种,许多瓷器的质量甚至超过了北宋时期。二是窑炉的改变,北宋晚期,淄博窑用煤窑替代了柴窑,使烧制温度提高,且易于控制窑温,烧制精品。于是,金代淄博窑瓷器品种多,质量好也就顺理成章了。

中国号称陶瓷之国,自东汉以来,窑口遍布大江南北,各个窑口都有自己的鼎盛和辉煌时期。如唐之巩县窑、唐末之越窑;北宋之汝、官、哥、定、钧;南宋之南宋官及龙泉窑;元明清之景德镇窑。而淄博窑之鼎盛期却在金代,一个在传统思维方式下不“正统”的时代,这让许多人难以理解,的确有许多值得探讨的未知。

一、金代陶瓷概况

金朝是我国女真族于十二世纪的1115年建立的地方政权,为了扩张,屡次入侵宋朝,1127年“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宋朝无奈迁都临安(今杭州),建立南宋。事实上从1127年“靖康之变”、南宋建立,绍兴十一年(1143年)南宋与金议和,到1153年海陵王迁都燕京,再到金朝1234年被元朝所灭,金朝和南宋划河(淮河)而治九十余年。金代陶瓷在我国陶瓷史上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由于历史文献有关金代陶瓷的记载很少,实物资料也不多,加之受正统观念的约束,人们对金代陶瓷的研究有限。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根本没有金瓷之说,更谈不上陶瓷专著了。   

“随着我国文物考古工作的开展,金代陶瓷资料不断发现,陶瓷研究者对金代陶瓷积极探索,为我们今天了解金代陶瓷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也使金代陶瓷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况:“金代陶瓷的生产,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即海陵王完颜亮迁都燕京之前为前期,迁都之后为后期。”【1】前期主要是在东北地区陶瓷生产,后期则包括了江北大部分地区的陶瓷生产。

 

金·双系黑釉线条罐 

1、金代前期的陶瓷生产   

金代前期东北地区的陶瓷产品,绝大多数为日用粗瓷。辽宁抚顺大官屯窑和辽阳冮官屯窑在辽代都生产过陶瓷,金代在辽代瓷窑的基础上继续烧制瓷器。这两个窑场的瓷器,就釉色论,有黑釉、白釉、酱色釉、茶绿色釉等,釉面普遍浑浊不纯,器足及周边多不施釉。器物多为碗、盘、碟类的日用器皿,制作不规整。瓶、壶、罐等器物,往往附有双系、三系或四系。这是金代东北地区瓷器造型比较突出的特点。总之,金代前期的瓷器釉色单调、造型朴拙、缺少装饰。瓷器原料加工粗糙,胎骨厚而色杂,釉面不均匀,缺乏润泽感。成型工艺粗糙,器型不规整,没有定式。装饰简单,仅见白地绘黑花器物,其他如刻花、划花、印花、雕塑、加彩等技法极其少见。这些情况都说明,简单早期的陶瓷,其生产水平较关内地区为低。

2、金代后期的陶瓷生产    

金代后期是指迁都燕京以后在关内广大地区的陶瓷生产。从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到1153年海陵王迁都燕京期间的二十五、六年间,金兵屡屡南犯河北、河南地区,使这两个地区的陶瓷业受到严重破坏,窑工南逃,窑场荒废,陶瓷生产基本处于停滞或半停滞状态。直到1161年金世宗完颜雍“即位五载而南北修好”,在完颜雍执政的近30年间,“群臣守职,上下相安,家给人足,仓廪有余···号称‘小尧舜’”。【2】金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与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陶瓷业必然受到刺激,故而大定年间及以后中原地区的陶瓷业得以恢复和发展。

金代中原地区在大定年间及其以后继续生产的陶瓷窑场,有河北定窑、磁县观台窑、河南钧窑、山东淄博窑、陕西耀州窑、徐淮地区的安徽萧窑、宿州窑、泗州窑等。

金代定窑:窑址仍在曲阳涧磁村一带。窑址和墓葬出土的金代定瓷,胎质细白,釉色润泽,多呈乳白色,制作规整精巧,装饰绚丽多姿。胎质、釉色、纹饰与北宋定瓷相比没有多大差别。可以说,金代定瓷是北宋定瓷的直接继续。   

磁县观台窑:窑址在河北磁县观台镇,宋代属磁州窑系。窑址的金代文化层出土的瓷器有白釉、黑釉、白地黑花、酱色釉和黄绿釉等。器型有碗、盘、罐、碟、盏托、瓷枕、花瓶、三足炉等。装饰工艺多为划花,也有白地绘黑花。金代观台窑瓷器,釉白胎薄,造型秀美,尤其是白地釉下黑花器有磁州窑典型风格,代表了金代磁州窑的工艺水平。   

金代钧窑:窑址在河南禹县。钧瓷始于北宋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考古发掘资料分析,辽阳金墓、山西侯马金墓、北京大葆台以及各地一些金代文化遗址中,都发现了一些与宋代钧瓷稍有不同的器物。这些瓷器一般胎质细密,釉面润泽有开片,有的一晕斑或带有小墨点,制作不甚规整。这些钧釉瓷器,很有可能是金代钧窑所烧。   

金代耀州窑:窑址在陕西铜川市黄堡镇。从发掘出来的大量的金代耀瓷标本看,釉色以姜黄色青釉为主,也有黑釉、酱色釉和白釉黑花器。

 

·三彩执壶

 

 二、金代瓷器的造型和纹饰    

金代瓷器,大部分日用器皿承袭宋式,立器比较流行的有双、三、四系瓶;双系罐、长颈瓶、鸡腿瓶等。   

金代瓷器的纹饰,总的趋向是日益简化,题材以各种折枝、缠枝花卉和萱草纹为主流,其次是水波、鱼鸭、人物、婴戏、犀牛望月等。在装饰技法上,有刻花、划花、印花、剔花、笔绘、塑贴、加彩和绞胎、绞釉等。   

金代瓷器的造型和装饰,基本上是宋代沿袭发展而来,耀州窑印花装饰工艺的推广,磁州窑白釉黑花器的大量生产,说明金代陶瓷工匠对我国的陶瓷艺术发展,也同样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宋金时期的淄博窑

众所周知,淄博窑最早烧制瓷器的窑口是寨里窑,它也是北方最早烧制瓷器的窑口之一。从寨里窑南北朝的北齐时期就能烧造精美的“青釉仰覆莲花尊”来分析,寨里窑烧制瓷器的年代至少是北魏时期。到了唐代,淄博的另一个窑口,磁村窑异军窑起,开始大量烧造各种瓷器,唐初以烧造青釉瓷器为主,器皿以瓶、罐、壶、盘为多,造型轻巧别致,釉色纯净。中期大量烧制黑釉瓷器,器类丰富,釉色晶莹滋润,色黑如漆。晚期继续烧制黑釉,并在烧造黑釉瓷器过程中烧造出油滴瓷器(俗称雨点釉),这成为磁村窑的标志性产品,也是我国最早的油滴瓷器,在我国北方诸窑中颇具特色。晚期磁村窑还同时兼烧酱色釉、绿釉瓷器,且能烧制绞胎、三彩及少量白釉及白釉点绿彩瓷器,开创了淄博窑生产彩瓷的先河。烧制的白釉瓷器尽管胎体的白度不足,表面仍使用化妆土,但其釉色光亮,造型轻巧,装饰多样,烧成温度较高,极具地方特色。

磁村窑发展到宋代,迎来了它的大发展时期,烧造规模日益扩大,品种迅速增加,宋初时白釉瓷器烧制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因而改为以白瓷为主,间烧白地黑花、黑釉、酱色釉瓷器,还烧制雨点釉、兔毫釉、茶叶末釉、三彩瓷器等等,烧制工艺也从简单的支烧到覆烧,再到刮圈叠烧。装饰工艺也有较大改进,从单一青色、黑色、白色到三彩,刻花、剔花、篦划花、黑釉起白线(粉杠瓷)、茶叶末釉、雨点釉等,甚至出现了模具,提高了成品率和产量。据载,因磁村窑烧制瓷器产量巨大,北宋时期官府曾在磁村设官收税,称“磁窑务”,同时也证明了当时瓷器烧制的规模和产业的兴隆境况。

“磁窑务”后来成为当地村名,从宋代一直延续至民国,后按照当地风俗称“磁窑坞”,直到解放初期,才改为“磁村”。

磁村窑的影响不断提高,瓷器烧制以磁村为中心迅速向四周扩展。岭子郝家窑、巩家坞窑相继崛起,烧制的产品与磁村窑基本相同,以白瓷为主,其次烧造白地黑花、黑釉、白釉黑边、酱色釉等。随后博山大街、八陡、山头、坡地、西河、北岭、窑广、万山、渭头河······等地也受其影响,开始大量烧造各类瓷器,逐渐形成了教科书上的“淄博窑”概念。

金代磁村窑规模更有较大发展,工艺上采用匣钵套烧,窑炉由柴窑改为煤窑,产品类型增多,装饰技法更加丰富多彩,尤其是黑釉起线纹工艺(当地称之为粉杠瓷)是最富地方特色的品种,“最具代表性的是黑釉起线纹罐及少量缸、钵。这种装饰在河北、河南、四川诸窑都可见到,而淄博窑产品质量较好,釉黑而光亮,釉下立白粉形成竖直线纹。线纹排列方法在标本中有1线1组、3线1组、4线1组、5线1组、6线1组以及满线纹等几种,满线纹还在双系的下面饰叉样纹样,为淄博窑的独持风格。”【3】对淄博窑的粉杠瓷给予了高度评价。

磁村窑的覆烧工艺来自定窑是可以肯定的,从窑址出土的窑具来看,磁村窑最早都是正烧,北宋中期后出现过大量的覆烧情况,覆烧用的垫圈在北宋地层和金代比比皆是,这种情况说明,大量的定窑窑工随河北逃难人群来到磁村,并在窑场讨生活,把定窑的覆烧工艺带到了磁村窑,使这一提高产量的工艺在这里发扬光大起来。

《中国陶瓷史》对金代淄博磁村窑的描述:“窑址位于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南十公里的磁村。该窑产品以白瓷为主,其次有白釉黑花、黑釉、白釉黑边、酱色釉等。器型以碗盘居多,其次有碟、盏托、盆、俑、小型玩具等。装饰工艺除宋代原有的剔刻花,新出现了篦纹划花、白釉黑花、加彩、绞釉等。可以看出,金代磁村窑比宋代可能有进一步的发展。该窑产品中的黑釉白线纹器(当地称为粉杠),是金代瓷器中最具特色的品种之一。该窑出土的一件黑釉白线纹罐,直口、鼓腹、平底,在黑色的釉面上,装饰成瓜棱样的白线纹饰,线条匀称,别具风格。这种装饰,与河南汤阴窑、密县窑、登封窑同类产品的区别在于它的白线纹多呈黄白色,线条较细,器内壁一般无釉或半釉,而磁村窑的这类产品,白线纹白而粗,器内满釉。由于器内往往同时套烧其它器物,器底出现刮圈露胎现象。该窑还烧造一种加彩器。其制作方法是,先施白釉烧成白瓷,然后在白瓷上施加红绿诸彩,入低温窑“彩烧”。这种釉上彩器,过去习惯称为“宋加彩”。由于这类上发现书有金“泰和”、“正大”等字款,而在山西侯马等地金墓中也有出土,从而为研究宋加彩品种的烧造历史以及延续烧制时间,增添了极有价值的资料。”【4】

从以上内容可以发现,与其他窑口不同的是,磁村窑金代受到战争的影响较小,甚至它的瓷器生产,在宋代的基础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原因是多方面的。

金·三彩娃娃擎荷枕

 

·白幅轮碗(黑釉白边碗)

 

四、淄博窑金代鼎盛的原因

1、 地理位置原因 

1127年“靖康之变”之前,金兵屡犯北宋的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地,烧杀掠夺,民不聊生,同时造成当地窑口大批窑工外逃,陶瓷生产停滞不前。淄博地区距当时的战场较远,没有受到战乱的影响。甚至河北、河南地区的窑工逃难到淄博地区的各个窑场,带来了定窑、鹤壁集窑、当阳峪窑的诸多陶瓷制作和烧成工艺,如覆烧工艺、装饰工艺、绞胎工艺等等,反而促进了淄博窑的瓷业发展。淄博磁村窑的陶瓷业持续发展,产量增加,质量提高,对外的辐射和影响也在加大,它的销售渠道和受众人群除了山东半岛之外,反而扩大到河北及河南地区。   

“靖康之变”后,北宋王朝仓皇南逃,于临安建都,偏安一偶,在淮河以北已无力与金对抗,金与宋的正面战场南移到淮河两岸。淄博地区同样远离战火,受到的战争影响相对较小。

因为淄博窑远离宋金战场,瓷器烧制就没有因为战争而间断。公元1161年金世宗完颜雍即位不久即与南宋修好,双方划河而治,战乱结束,人民开始步入正常生产和生活。其他遭受战乱影响较大的窑口需要时间去恢复生产,而淄博窑因为没有间断,在当地和各路窑工的努力之下,陶瓷品种、装饰技法和烧成工艺都在不断的生产中不断进步,到金代1234年灭亡的近100年的时间内,淄博地区陶瓷业得以更快发展,不仅宋代许多瓷器品种继续烧造,还创烧了多种新的瓷器品种,许多瓷器的质量甚至超过了北宋时期。

2、较早的利用煤炭资源烧制瓷器。

淄博地区煤炭的开发比较早(唐代),利用煤炭替代木柴烧制瓷器始于北宋时期。资料显示,淄博窑在北宋晚期由柴窑向煤窑的转变,提高了窑温和控制技术,从而使淄博窑的各类瓷器的烧制得到了较快发展。张光明先生在《谈淄博陶瓷的起源与发展》一文中对此作出了比较客观的总结:“金代淄博陶瓷的生产规模较北宋时期有较大的发展。在烧制工艺上普遍采用了匣钵套烧,因窑炉结构由柴窑发展成煤窑,产品类型增多,装饰技法丰富多彩,这一时期的代表性窑址以磁村窑和博山大街窑为代表。磁村窑主要生产白釉产品,黑油产品次之,釉色莹润,光洁度高,代表了淄博瓷器生产的较高水平;博山大街窑生产青釉印花瓷器,以缠枝花卉,鱼龙纹饰为主,常见碗、盘、罐、瓶等器类,玩具类美术瓷器也较多见;有蛤蟆、乌龟、小鹿、小狗等。瓷器装饰技法除继承北宋时期的装饰之外,新出现了三彩装饰,绿釉、黄釉、绞胎瓷、粉杠瓷等装饰工艺,油滴(雨点釉)烧制更加精美,是淄博地区烧制瓷器的高峰阶段。”【5】

黑釉沥粉瓷器标本(线条)

金·白釉篦划花碗

3、淄博窑的包容性

淄博窑早期地域性较强。北朝寨里窑始烧瓷器,不大可能引进外地工匠,以自我探索,摸索提高为主。唐代,磁村窑兴起,青釉、黑釉兼烧,绞胎的烧制,当是来自河南当阳峪窑,如何传承,仍需探讨。唐代中期磁村窑即有白瓷烧制,尽管白度不高,但已经具备白瓷和彩瓷烧制技术。

到北宋,定窑覆烧工艺传至磁村窑,一时成为提高产量之新技术被广泛应用。磁村窑窑址地面上下,与定窑一模一样的覆烧垫圈比比皆是,足以说明问题。带来覆烧工艺的工匠,当是来自时有战乱发生的河北定窑周边地区。

淄博窑在唐、宋、金、元四个时期,与河南、河北诸窑口多有产品、工艺等方面的交流,瓷器品种相互渗透,销售范围多有重叠,许多瓷器品种谁先谁后,也难以判断。但是,淄博窑的包容性极好,河北、河南等诸多窑口的品种全都烧制,因而瓷器品种数量多与其他窑口,也就不足为奇了。

淄博窑金代陶瓷烧制受战争影响较小且发展较快的原因在这里找到了答案。

 

参考文献:

【1】文物出版社《中国陶瓷史》,第324页,中国硅酸盐学会编。

【2】《金史·世宗纪》标点本,第六卷204页。

【3】文物出版社《中国古陶瓷图典》,第306页,冯先铭主编。 

【4】文物出版社《中国陶瓷史》,第327页,中国硅酸盐学会编。

【5】中国戏曲出版社《齐地考古与齐文化研究》,第412页张光明著。

 

作者简介

高岩,中国当代文博专家;淄博中国陶瓷馆研究员;中国硅酸盐学会古陶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博物馆学会陶瓷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山东省陶瓷协会理事,山东民间陶瓷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