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溪小陂窑盛于北宋时期,衰落于明代早期。这个窑址与另一处坐落在金溪县左坊镇芦河的里窑并称为金溪窑,是研究宋元时期抚州瓷器生产的一处重要遗址,已经列入了最权威的古陶瓷研究专家、北大教授冯先铭先生编著的《中国陶瓷》教科书,具有非常大的研究价值。从采集到的标本看,小陂窑制品瓷胎坚硬,釉质光亮,品种繁多,装饰手法有裂纹、印花、划花,有薄胎白瓷、影青瓷,有彩釉、黄釉、黑釉等。据说,当地一直流传着“先有小陂窑,后有景德镇”的俗谚。两大窑址的瓷片,不但在故宫陶瓷碎片展览会的显著位置展出过,而且现在也已经摆上了收藏家的博古架。
在古代窑址林立的江西,抚州的陶瓷制作和烧炼也非常发达,令人刮目相看。著名的《景德镇陶录》一书曾高度称赞抚州的制陶艺术,南丰白舍,金溪小陂,临川白浒三窑所产生的陶瓷,可以和景德镇陶瓷媲美,因而被载入《中国陶瓷史》。在金溪民间传得神乎奇技的小陂窑,产品质地优良,釉色清秀,但是在浩如烟海的文书史笔中述及颇少,鲜有记载。《金溪县志》中只有寥寥数笔,记载称,南宋时与朱熹双峰对峙的理学大师、哲学家、教育家陆九渊曾这样介绍小陂窑说:“金溪陶户,大抵皆农户,于农闲时为之。”
关于小陂窑,这确实是一段吸人眼球却又扑朔迷离的历史。在近些年,小陂窑之所以越来越受世人关注,在于小陂窑流落出越来越多的瓷片,其中有些价值不菲。据考古人员的现场勘察,小陂窑遗址范围极大,分为一、二号窑址,遗址上可以找到大量残存的瓷片、窑具,十分罕见。这是一座未完全发掘遗址,可以想象窑址当年盛极一时的情景。
抚州市金溪县北宋小陂窑是江西重要陶瓷产地,一度传出“先有小陂窑,后有景德镇”的民间说法,但是小陂窑的窑火仅仅烧了两百年的时间,就戛然而止了,史料上也难寻踪迹。貌不惊人的山峦深处经常能流落出年代久远的瓷片,推土机偶然的一次开挖甚至让大量的瓷片重见天日。
小陂窑的遗址就在金溪县对桥镇朱家村潭溪徐家,在遗址附近聚居的村民大多为徐姓,根据他们的族谱记载,他们的祖辈迁居到此的时候,小陂窑就不复存在了,已经消失了500年的时间,但是尽管如此,祖祖辈辈在此居住的村民还是能找到当年烧窑时遗留下来的诸多痕迹。
小陂窑下方的这些田地,原先是装满一潭清澈河水的河床,而小陂窑的瓷器就是靠着这条水路,最终运往信江然后销往各处的。当五百多年后徐氏迁居此处时,却已是可以耕作的土地了,潭溪徐家却因此而得名。实际上,如今在朱家村附近,还有一条名为白沙河的河域。可以推断,在古代以水运为主的年代,窑口附近必然会有河域,而通向信江的白沙河,无疑是当初小陂窑选址的初衷。
在小陂窑的遗址上,已经被漫山遍野的芦苇柴草所覆盖,在村民的记忆中,以前满山都是碎瓷片,只不过近些年砍柴的人少了以后,碎瓷片已被柴草完全遮挡,“如果用一把火将山烧光,不仅可以看到许多瓷片,而且可以看出这些山头实际上就是窑口。”村民说,不仅如此,小陂窑附近山峦里无法长出高大的乔木,只能长出芦苇等柴草,因为其底部都是瓷片瓦砾,大树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下扎根生长。
这里实际上就是考古人员列为一号窑址,虽然无法看到成堆的瓷片,但所到之处依然可以看到一些残缺的瓷片和窑具。文物考察人员最早来到这里时能看到皈依瓶、碗、盏等各种瓷器残片。在一道陇田以东,就是二号窑址,这里有大量的影青瓷片和裂纹瓷片,有梳理筛的黄釉瓷碗,当时记载称“满山遍野,俯拾可取”。
小陂窑中发现了类似吉州窑和建窑的黑釉,类似湖田窑的青白瓷,类似定窑的白釉。从残存的瓷片来看,各个品种的瓷器制作都很精美,可以看得出当时制造工艺水准之高。据悉,小陂窑当时兴盛的时候,有一百座龙窑和馒头窑,每次祭祀时一座窑插一支香,插满100支香,祭祀后收回的香却总是99支,那座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窑据说是神窑,“而到现在,还有一座是当时已经烧制完但却未曾开过的窑,如果现在能够找到,那将是一座巨大的宝藏。”村中有不少人对此深信不疑。
从窑址的巨大范围来看,可以想象当年成百上千窑工在此烧窑的惊心动魄场面。但是,“先有小陂窑,后有景德镇”的说法却让后人兴奋不已而又充满疑问。
小陂窑里发现最早的瓷器为北宋时期的青白瓷,而且至今还没有发现青花,所以初步可以断定小陂窑的烧窑历史为北宋至明代早期的两百年间,而景德镇的烧窑历史更是到了晚唐五代,孰先孰后不问可知,那么“先有小陂窑,后有景德镇”一说究竟从何而来?这句话的意思当然并不是指小陂窑的起源时间比景德镇更早,应该是说小陂窑在繁荣鼎盛时期,它的名声一度超过了景德镇,而景德镇在那个时候也尚未达到一枝独秀,这种说法也是可以理解的。不光是小陂窑,在历史还流传有“先有七里镇,后有景德镇”、“先有吉州窑,后有景德镇”等类似的说法,但这并不能代表这些窑址时间上比景德镇起源要早,而是反映了当时江西窑址林立,百花争艳的现象,它们之间在相互影响也在相互交流。
小陂窑遗址里发掘时日已久,但却迟迟无见明代后期的产品?难道在窑火仅仅烧了短短两百余年的时间之后,小陂窑忽然就消失了?坊间一个流传故事或许能说明缘由。据传宋朝年间,小陂窑有个烧瓷器的老师傅,带了一个徒弟,这个徒弟聪明好学,没几年工夫,就把师傅的技艺学得差不多了,有一次乘送货到景德镇的机会,就在那里另立门户,不再回来了。这个徒弟在景德镇,一是将他学到的手艺在他师傅的基础上发扬光大,使之更具特色;二是善于经营,走上官商的道路,专门烧制御用瓷器,窑口由此越办越大,生意是红红火火。另一方面,老师傅看到市场上御用瓷器非常走俏,也跟着大量仿制起来。官方发现以后,就开始追查仿冒御用瓷器的人,“于是有大队的官兵浩浩荡荡地将小陂窑方圆几里团团围住,逢人就杀,见窑就毁,将这里所有的瓷窑全部捣毁,尽成瓦砾。”村民说,据传只有两个去外地送货的小伙计,得以逃过一劫。民间的传说难免带有夸张成分,但是可以推断的是,小陂窑仿冒御用瓷器,必定为当时官府所不容,所以会被官方禁止,这也是在目前的研究下,关于小陂窑快速消失说法中比较可信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