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一位新加坡收藏家的瓷缘






[日期:2010-12-10] 来源:瓷都晚报   作者: [字体: ]

 致力传播陶瓷文化

    “你擅长珐琅彩,我问你一个问题,珐琅彩是什么时候开始在中国出现的?”12月7日晚,谢裕发突然向坐在对面的市高级工艺美术师李申盛发问。李申盛考虑了一下,认为是从雍正年间开始的,但是具体的时间他不记得了。

    “我告诉你,是雍正六年2月26日,那时候中国开始初步研究珐琅彩,研制成功是雍正七年7月12日。你信不信?如果我说得不对,我可以花100万买你一件瓷器,如果我说对了,你的瓷器全给我。”谢裕发先生的答案,让在场的不少人很诧异,连几月几日都记得这么清楚,谁都不敢说不信。

    从接触陶瓷开始,谢裕发先生就开始研究陶瓷的历史,他知道景德镇是全世界公认的瓷都,陶瓷文化博大精深,制瓷历史源远流长。他参观过中国来新加坡展出的清三代官窑瓷,也看过台北故宫博物院和英美一些国家博物馆的藏瓷,景德镇官窑瓷的精美绝伦,工艺的精湛使他大开眼界。

    为了了解中国的陶瓷文化,谢裕发先生收集了300多本与陶瓷有关的书籍。他说,只有领略到了真正的陶瓷文化,感悟出中华文化的精髓,才能让他对陶瓷艺术从肤浅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为他日后收藏景德镇名人陶瓷,为推广、介绍、宣传、经营景德镇名人名作增强信心。

    谢裕发先生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让他很快成为新加坡的陶瓷专家。如今,新加坡的收藏家在谢裕发先生的引导下,对景德镇的新老陶瓷艺术家生平、艺术特点、成就等了如指掌,对他们的艺术作品更是喜爱有加。

    除了向收藏爱好者传播景德镇的陶瓷文化,谢裕发先生还在新加坡的报纸、广播、网络、电视等媒体,经常性地介绍宣传景德镇陶瓷名家及他们的作品,可谓费尽心血。

    “景德镇的每一个陶瓷名家,我都要亲身 接触了解他们,才会放心地将他们的作品,介绍给新加坡的陶瓷收藏爱好者。”据谢裕发先生介绍,20多年来,他在新加坡培养了一大批陶瓷收藏爱好者,“这些人普遍是工薪阶层,有大学教授、律师、会计、医生等专业人士,他们钱不多,但是喜欢收藏景德镇的名家陶瓷,甚至分期付款购买。他们是百分之一百的收藏,不是买回家送礼。所以景德镇陶瓷艺术家的价值,能够在新加坡得到很好的体现。你的东西是要真的好,别人才会花钱买。”经营景德镇名人名作这么多年,谢裕发先生自己就收藏了逾千件景德镇名人名作,每一件都被他视若珍宝。

    为了让景德镇的陶瓷文化在新加坡得到很好的推广,谢裕发先生还发起成立了新加坡景德镇现代名人陶瓷收藏家协会。他提供场所,经常邀请收藏家聚会,鉴赏收藏的陶瓷,交流收藏心得。在这里,他成了一个中新陶瓷文化的使者,起着桥梁纽带的作用。

    一片光明中暗藏隐忧

    作为一名热爱景德镇陶瓷的文化使者,谢裕发先生认为景德镇现代名人名作发展的潜能一片光明,如果有关部门能够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推动,将会使之创造出惊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但是目前景德镇陶瓷界的一些不好的风气,让谢裕发先生开始担忧。在他看来,有些艺术家做生意不诚信,甚至“不自爱”。2000年,他带了一批收藏家来景德镇,其中有一个收藏家收到了一个赝品,“其实这种现象20年前就有,只是比较少而已,现在可以说越来越普遍了。”他觉得,作为一名有责任感的艺术创作者,认真画出作品,才能对得起自己,才能受到收藏家的关注和认可。“景德镇要好好普及知识产权知识,监管部门应该严厉处治此类侵权行为。在新加坡,扔一张纸罚款500元新币(1元新币可以换5元人民币),没有人可以讲情面。现在的景德镇艺术瓷市场,只有这样才能将整个市场整治成一个有序的市场,艺术家的生存才能够得到有效保障。”在新加坡的收藏市场已经趋于成熟后,谢裕发先生还打算进军北京和上海,要让更多的人了解陶瓷,加入到陶瓷收藏的行列中。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