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市位于湖南省东部,罗宵山脉北段西沿,湘江支流渌水流域,紧邻长沙、株洲、湘潭“金三角”经济区,总面积2157.2平方公里,总人口超过100万人,东汉初置县,1985年撤县设市,因盛产陶瓷和烟花鞭炮,而享有“瓷城”和“花炮之乡”的美名。
醴陵,山俊水曲,风物宜人,年平均气温17.6℃,雨水充沛,光热充足,无霜期达288天。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纪念地先农坛、东富寺、日本佛教的主要流派佛教禅宗曹洞宗的发源地云岩寺及醴泉映月、财源塔影、状元芳洲、红拂古墓、渌江书院等多处名胜古迹,点缀河山。这片英雄的土地,曾走出了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导人李立三、抗日名将左权及耿飚、宋时轮、蔡升熙、程潜、陈明仁等一大批叱咤风云的优秀将军和仁人志士。
“天下名瓷出醴陵”。早在清末,“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醴陵陶瓷闻名海内外,堪称醴陵一绝,被誉为“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历经世纪沧桑,醴陵瓷器不仅走进了首都人民大会堂、中南海、毛主席纪念堂,而且飘洋过海,出口世界五大洲,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近年来兴起的炻瓷,更是风靡全球,成为全市出口创汇的一个拳头。全市已拥有陶瓷生产企业400余家,形成了以日用瓷、电瓷、艺术瓷、特种工业陶瓷为主的多元化产品体系,逐步发展成为门类齐全、专业配套的陶瓷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
改革开放以来,醴陵迈入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特别是建市以来,全市人民锐意进取Q,艰苦创业,经济工作和各项社会事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1990年,醴陵成为长江流域第一个吨粮县(市)及湖南省首批财政收入过亿元的县(市)之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粮食作物朝高产、优质化方向发展,经济作物朝区域、特色化方向迈进,建立了反季节茄子、早熟黄瓜、无籽西瓜、水藕、荸荠等一批特色基地。
如果说“红色官窑”是醴陵作为“中国瓷城”辉煌一时并扬名中外的象征的话,那么,现在的醴陵,则已不可同日而语。
2001年,再造“毛瓷”成功,比当年的毛主席用瓷有过之而无不及,堪称珍品中的极品。
中南海、人民大会堂、天安门、钓鱼台、联合国大厦等重要场所的专用瓷;馈赠外国首脑的礼品瓷;……。
醴陵瓷器的“国瓷”地位已无人能撼!如果仅限于此,那么醴陵的“国瓷”形象还停留于过去的老“国瓷”,“新国瓷”的意义和内涵则要丰富得多:在“国瓷”形象深入人心的同时,其内涵得以充分的释放,深厚的“国瓷”文化底蕴和产业张力厚积薄发,“外向瓷”、“科技瓷”、“旅游瓷”等概念,被勤劳聪明的醴陵人演绎得丰富多彩。
如今,“新国瓷”、“新醴陵”正如一轮红日喷薄而出:醴陵的瓷业逐渐发展成为湖南的标志性产业,醴陵被确定为湖南陶瓷工业基地,陶瓷科技工业园被定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所有这些都有在激情的彰显醴陵瓷业新活力。
文化瓷:
彰显巨大向心力
文化瓷现象:
中国的英文“CHINA”本意就是瓷器,可见,中国最初被外人所认识是因为中国的瓷器,瓷器蕴藏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之一。
古老的瓷器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如今,以瓷闻名的城市,除景德镇外,醴陵恐怕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了。
醴陵陶瓷文化源远流长。
醴陵陶瓷的生产始于东汉,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让世人惊艳于醴陵瓷器的精美工艺的几段历史,在醴陵有口皆碑:
1906年,醴陵陶瓷实现由粗瓷向细瓷的历史性转变,一年后发明釉下五彩瓷。1915年,醴陵釉下五彩瓶一举拿下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蜚声中外。
上个世纪70年代进入红色官窑时代,显赫而神秘。醴瓷为毛主席等领袖所钟爱,“毛瓷”的神秘色彩到现在还让很多人尊崇不已;随着醴瓷走进人民大会堂、中南海等国家活动的重要场所,作为精美礼品馈赠外国元首。醴陵的瓷文化,对内是向心力,对外是张力。
到了醴陵,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感受到强烈的瓷文化的冲击:醴陵人骄傲的“炫耀”着醴瓷的精美,每一个公务员都将印有毛主席用瓷和获得巴拿马金奖的釉下五彩瓷瓶的名片递给外来的客人,数以十万计的醴陵人忙碌于瓷器生产车间,甚至连中小学生也在瓷器上描绘着他们对瓷文化幼稚但认真的理解……。这是一种是由瓷文化释放的巨大的向心力。在这种向心力的吸附下,无数的醴陵人为了实现瓷业的腾飞,付出了毕生精力和心血。在时任群力瓷厂总工程师的李人中的家里,至今仍保留着一份已经泛黄的彩绘线描主席瓷碗设计图稿,这位“毛瓷”设计师退休后,又下海创业,如今,他的公司成为当地工艺陶瓷的代表。正是无数个象李人中这样的陶瓷人,将精湛的陶瓷工艺代代相传,奉献其中,乐在其中,醴陵的瓷业才能历经千年而长盛不衰。醴陵的瓷文化蕴藏了巨大的经济价值,这种经济价值通过瓷文化的市场张力体现得淋漓尽致:现在,到醴陵投资瓷业的人们越来越多,接受醴瓷的人也越来越多,去年一年仅民间投入醴陵瓷业的资金就达14亿元以上,瓷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链:形成了集陶瓷生产、陶瓷机械、瓷泥采掘、陶瓷颜料、彩色包装于一体的高度集中的陶瓷产业群;从昔日的日用高温瓷独撑天下发展到日用瓷、电瓷、工艺瓷、建筑瓷、特种瓷等腰三角形五大系列4000多个品种;去年,全市陶瓷工业年产值已超过50亿元;全市日用陶瓷产量已占全省的94%,占世界的3%。
启示:
文化也是生产力。
醴陵在发展瓷业方面,用文化提升瓷业内涵,用产业来彰显瓷文化的魅力,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融合,既做大了陶瓷产业,又发扬光大瓷文化。这也许就是文化与产业水乳相融的生动诠释吧。
外向瓷:
融入世界经济圈
外向瓷现象:
在这里,我们要提出“补缺经济”的概念:人弃我取,人无我优。
缺位:对于许多经济发达的国家而言,他们并不愿意将有限的资源用于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产业上,能不能在世界经济圈中分一杯羹,对于许多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机遇稍纵即失;放眼国内,几个主要陶瓷基地各有特色,如何突出各自特色,彰显各自优势,形成并行互补的产业圈,对醴陵来说,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为中国日用瓷和炻瓷的代表。
补缺:醴陵有补缺的优势,有补缺的能力。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醴陵的优势,醴陵100多万人口,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不仅如此,醴陵还有着别人难以比拟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陶瓷技术经过多年的锤炼,已达到非常高的境界,从事陶瓷业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十多万技术成熟的技工分布于醴陵几百家陶瓷企业。
陶瓷作为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产业,是醴陵的优势,技术可以学习,人才可以流动,但文化却是深深扎根于醴陵自己的土壤中,搬不走移不动。
所有这些,都成就了“外向瓷”的美名。
如今,醴陵作为中国日用瓷和炻瓷的代表,在国内独领风骚,尤其是炻瓷,94%以上出口。
去年,醴陵出口陶瓷再创新高,达到1.8亿美元。醴陵也因此连续数年稳居湖南省县市创汇第一的位置。
醴陵瓷成为名符其实的“外向瓷”。
启示:
越是本土的,越是外向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醴陵守住“缺位”,发展独具特色的醴陵瓷业,占据了别人无法超越的优势位置,形成了醴陵瓷业强大的市场控制力,为有效地融入世界经济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科技瓷
打造“国瓷”新理念
科技瓷现象:
如果醴陵瓷业仅仅局限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话,那么,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新形势下,醴陵打造“新国瓷”形象恐怕还是难以为继。既然是“新国瓷”,那么也要与时俱进,老国瓷是陶瓷文化源远流长的结晶,“新国瓷”则要借助科技进一步释放“国瓷”魅力。
如今的醴陵,科技兴业的意识深入人心。
最令人振奋的是,陶瓷科技工业园已被确定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目前正在热火朝天的建设中。这家以高新技术陶瓷为主题的工业园,是依托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示范园区,以打造中国陶瓷科技创新基地和国际陶瓷制造基地为目标。现在虽然还在建设中,但已有不少企业表现出了强烈的加盟愿望,目前,已有5家企业正式签约入园。
在陶瓷科技工业园呼之欲出之时,记者来到了几家陶瓷企业,现场感受陶瓷科技的魅力。
湖南泰鑫瓷业有限公司与清华大学、中国工程院等单位合作,创办泰鑫工业园作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或产业化基地。该公司目前已开发的高新技术陶瓷广泛用于工业领域,出口日用炻瓷已开发上千个品种面世,每年以10%的增速出口到30多个发达国家和地区。湖南华联瓷业有限公司的制造工艺和釉色开发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自行研制开发的色釉炻瓷系列产品,畅销全球五大洲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连续五年出口创汇超过千万美元。湖南安沙尼传质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高科技环保型工业陶瓷被联合国授予“科技创新之星”殊荣。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陶瓷学院正在规划,将成为陶瓷产业的工艺技术平台,……。醴陵的陶瓷产业已逐渐从传统的低附加值产品逐渐提升到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上来,科技兴业不再是梦想。
启示:
科技兴业,不是一味地贪大求洋,不是盲目跟风,而是要结合本土实际,立足于挖掘本土传统产业文化内涵,发扬积淀深厚的优良传统,用科技手段释放本土传统产业的文化张力和市场抓力。所以,醴陵的“国瓷”雄风犹在,其内涵还被演绎得更加丰富,“新国瓷”的形象更加丰满。
旅游瓷:
“国瓷”文化的有效延伸
旅游瓷现象:
以“红色官窑”著称于世的群力瓷厂和国光瓷厂是旅游瓷的代表。
由于醴陵瓷的传奇经历和神秘色彩,很多人都对醴陵瓷表现出了强烈的尊崇和浓厚的兴趣。但此前,醴陵瓷虽然扬名天下,但其充满神秘色彩的制作过程还不为人所知,对其珍藏的各种瓷器精品,许多人还只闻其名。
鉴于此,醴陵于2003年推出瓷业工业旅游项目,向广大游客揭开国瓷神秘的面纱。
在群力瓷厂,记者看到,其陈列馆、陶吧和生产车间,都被充分利用起来,向游人开放。陈列馆内的各种艺术珍品令人眼花缭乱,毛瓷、总理用瓷、国宴瓷、国内著名书画大师绘制的瓷……,无一不在向游客揭示着“国瓷”的丰富文化内涵。在生产车间,所有的生产工序都揭去了神秘的面纱,在游客们的啧啧声中,技术娴熟的技师描龙画凤。到了陶吧,游客们亲手制作瓷器,留作纪念。
前不久,李铁映同志来到群力瓷厂,挥毫泼墨,用“瓷魂”二字来赞誉国瓷的精美艺术。
瓷业工业旅游项目一推出,每年都将有10多万中外游客前来观光,在每年创造几百万旅游收入的同时,扩大了企业知名度,带动了一个新的产业。
启示:
商机无处不在。
醴陵瓷业工业旅游项目的兴起,是国瓷文化利用旅游项目的有效延伸,带给醴陵的不仅仅是经济效益,更是巨大的市场效应和品牌效应。
结束语:
“新国瓷,新醴陵”的形象日益丰满,意味着陶瓷这一传统优势产业的“源发优势”得以充分彰显。
也正因为如此,醴陵瓷业发展牵动了湖南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心。去年初,时任湖南省代省长、现任省长的周伯华同志率领省直15个厅局负责人,就如何落实湖南省委书记杨正午同志的批示,把醴陵陶瓷作为全省的陶瓷工业基地,并将陶瓷科技工业园列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要求有关厅局重点扶持。
湖南省政府如此高规格的关注和支持,对醴陵来说,意义再明显不过了:如今,醴陵瓷业已不仅是醴陵瓷,还是湖南瓷,是“国瓷”,更是“新国瓷”。从这一点上说,醴陵的瓷业发展还有更精彩的重头戏在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