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景德镇·老厂漫游记






[日期:2021-03-20] 来源:最陶瓷  作者:佚名 [字体: ]

 

      当我一次次漫游或深入这座城市的巷道、公园、市集,总会有一种因陌生感而需要静静凝视的时刻。这种陌生感提醒着我,停下来,去观看,去感受,这座城市的人,那些街头巷尾正在发生的事——作坊里的匠人们屏气凝神,那漫长的最初的劳作,仍在这里继续。

——看见景德镇

      老厂路

      有人说,景德镇是个十八线的国际化小城市,一方面,作为一个以陶瓷闻名于世的城市,它每年都会吸引到无数的国内外游客、匠人到此观光或创作;另一方面,由于城市本身的建设发展和历史因素,在繁华的街市之外,它还隐藏着无数迷宫般、年代久远的瓷厂、巷弄、陶瓷作坊聚集地。景德镇老厂,便是这众多年代久远的陶瓷作坊聚集地之一。

      走过老厂村门口,如果不抬头看,你很有可能会因此忽略这个平平无奇的小巷入口。其实,对来景德镇游玩的旅客而言,即便是他看到了这几个大字,也可能只是一眼带过。这个小巷子看上去是那么普通常见,相比较名气较大的陶溪川乐天古窑等,它完全不像是一个值得你耗费半天时间到此一游的地方。但正是这个看起来平平无奇的小巷子,当你一点点地探索、深入其中,你会发现,它的存在对于景德镇这座千年陶瓷小城而言,有着更为贴切的诠释。



不太显眼的路口,里面隐藏着一个陶瓷的大千世界

      推着板车运送陶瓷的工人、透过小院或门口往里看正在修坯或给坯上釉的匠人,在老厂的巷子两旁,这些画面构成了这里大部分人们的日常点滴——细致耐心地工作,等待,然后收获劳作成果。日常的意义在这些延续了上千年的技艺里被反复提及。





从入口往里走,随处可见与陶瓷相关的劳作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他曾这样记载景德镇当地的瓷器生产:“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从泥土到器物,一件普普通通的瓷器,需要经过72道工序,方能最终成器。在老厂,除了原料不是最初生产地,其它的任何一道工序,你都能在这里找到。甚至是烧窑,即便是你没有属于自己的窑,小小的一个素坯在上釉之后,花上不到十块钱,也能在这里的公共窑烧,且有经验丰富的师傅为你把窑。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每年景德镇都会吸引无数陶艺爱好者或毕业生来这边创作。你只需要人过来,所有的创作条件这里一应俱全。





小巷子深处的公共窑

      老厂里面的房子多为当地居民的自建房,不少房子已有数十年时间之久,这些老房子大多都自带一个后院。循着门口往里走,往往能遇见正在安安静静拉坯、修坯或给坯描绘纹饰的匠人,他们有的从事这一行已有数十年。也许是早已经习以为常,看见有外人进来他们也不会说什么,有的还会主动和你聊上几句。当你想要给她们拍照的时候,她们也只是会笑着要求你,把她们拍得好看些。




公共窑后面房子里工作的绘画工




上色,一个完成,另一个开始

      除了主路,四通八达的小巷分支为老厂提供了更多迷人的风景。随便选一条小路往里走,这些幽深的巷弄呈现的东西变得越发安静、朴素、久远。转角处飞奔而过的狗子,楼宇间晾晒的衣物……老房子还是旧时的模样,小院子里的木板上,放置着各种创作所需的陶艺工具。





院子里的坯、墙上的记录以及偶遇主席

      在小巷子深处,藏着的一个“神佛生产基地”,是每次逛老厂必去的。在这里,你可以发现自童年就耳熟能详的神佛——千手观音、弥勒佛、托塔李天王等等,他们每一个都做工精细,且不少尺寸接近真人大小,每一次迈步其中,都有一种源自内心的震动。而在诸神诸佛之间走动,之前漫游的步伐也由轻盈变得小心翼翼起来,生怕自己的到来惊扰了他们。





老厂深处的一个生产各路大神的作坊


做工细致的观音像

      沿着巷子继续往里走,一条废弃的铁路将老厂村一分为二,曾经奔跑火车的铁轨被匠人们当成了绝佳的晒坯点。这两年,随着景德镇拆迁改造的进行,老厂这部分区域的拆迁也逐渐提上了日程。而我们寄希望的,莫过于城市在升级改造之后,仍然能够保留这座千年瓷都那独特的部分,让来到这里的人能看到独属于景德镇的那一面,而不是感叹,在跋涉百千里后,又来到了一个千篇一律的城市。





随时间老去的除了老厂村,还有在这生活的人们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