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紫砂壶上镌字刻画,如今似乎成了紫砂壶珍藏的一件大宗。当然,刻陶不是今天才有,明清便已普遍泛起,与文人字画家介入紫砂设计有关。西泠八家之一的陈鸿寿,可以被以为是此道的宗师。当年恰是在他的鼎力倡导下,壶身一面镌刻壶铭,另一面刻画绘画,几乎成为定式。清末民国时,刻陶成为一种职业,专事陶刻的艺人逐渐增多,高手频现。发展至上世纪五十年初,尚有陈少亭、任淦庭等名艺人留世,他们的高足徐秀棠、谭泉海、鲍志强、毛国强等今已成为陶刻界的领军人物。这其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谭泉海堪称紫砂技艺的全才,更是雕刻装饰的顶尖高手。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谭泉海(左)
谭泉海是宜兴和桥镇人,父亲是小有名气的中医师,写得一手好字,而且会剪纸,三哥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水彩画画得很好,两个姐姐也都是知识分子。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谭泉海白幼勤奋自学书法绘画,初步显示出术才华。
1958年,谭泉海进入宜兴紫砂工艺厂,师从著名陶刻艺术家任淦庭。初进厂时,生活、工作条件都很简陋,然而这些并没有消磨掉谭泉海的学习紫砂工艺的意志。正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恩师的谆谆教导下,谭泉海更坚定了自己的决心。
此后在宜兴紫砂工艺厂的日子里,谭泉海潜心学习紫砂陶刻以及与陶刻密切相关的书画艺术。他苦练颜正卿、柳公权、欧阳询等名家碑帖,研习郑板桥、赵信的瘦书体,仿陈曼生的笔意。
1975年,入中央工艺美院进修陶瓷美术装饰设计。得到梅健鹰、杨永善、张守之、陈若菊等教授的指导,并随白雪石教授在无锡实地写生……这不仅充实了谭泉海的理论知识,更丰富了他的书法画技。
谭泉海的勤奋,是他一生的习惯,也是他一生的财富。为了让自己的书法精益求精,他曾三次到西安的碑林专门研习临摹古人的书法作品;为了攫取更多的艺术灵感。在北京开人代表会的间隙,他还会忙中偷闲地穿梭在琉璃厂、故宫、景松古玩城之间,不放过一点可以学习的时间。
通过长期的陶刻装饰艺术实践,谭泉海的书画装饰、金石篆刻日益精进,陶刻作品尤以书法和花鸟、山水、人物绘画见长。在他的许多佳作中,大气与细腻并存,往往静而能显其动,显其动处又能静穆之致,有逸趣横生,体韵道举之妙。
他与人为善,是整个宜兴紫砂界公认的老好人。他是大家中最敦厚的朋友,他是很多紫砂名家钦点的陶刻师,所以他的很多紫砂壶都是与名家合作的典范之作。有着极高的艺术审美与收藏价值。
谭泉海曾先后与顾景舟、冯其庸、顾少培、汪寅仙、韩美林、范曾等艺术家们合作过很多的作品,比如由韩美林设计书画,汪寅仙制壶,谭泉海镌刻的“双竹提梁”壶;比如顾少培作,谭泉海刻的“秦权壶”……不胜枚举。
范曾先生是我国著名书画 术家,谭泉海和范曾合作创作的一批紫砂壶作品,文气馥郁,韵味悠长。“隔窗听竹”壶、“诗意童年”壶、“疏影横斜”壶、“岭上高士亭”壶等等,个个都是精品,在紫砂壶艺术史上留下了足以载入史册的浓重一笔。
谈到自己的创作心得,谭老师表示灵感来源于生活的点点滴滴。生活中的花鸟虫鱼、瓜果蔬菜都是很好的素材,只是要善于发现。其次就是要善于借鉴利用,活学活用。“前辈们的作品都是精品,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比如曼生十八式,后人的壶基本都是在此基础上演变创作而来的;比如顾景舟大师的仿古壶、蒋蓉老师的花货,都很值得我们学习。”
谭泉海会根据不同的泥料颜色,在相应的作品上刻不同的题材。在缎泥上,会更多的做宋代风格画,因为缎泥鹅黄色的颜色更具古朴的气质:绿泥上,多半会画竹子,来体现那种蒸蒸向上的苍翠;若是紫泥和黑泥,多会刻山水,这种厚重的颜色更以体现出稳重,更能表现出山水画的意境;红泥上,会刻些花鸟虫鱼之类的小品,显得轻松俏皮。
别人看来谭泉海是高高在上的国家级工 美术大师;在夫人心中,他是体贴的丈夫,家的支柱;在女儿眼中,他是慈祥和蔼的父亲;在女婿眼中,他是令人尊敬的、值得学习的长者。
这是幸福的一家人。男主人是国家级的工艺美术大师,女主人原本也是紫砂陶刻师,但为了更好地支持丈夫和女儿的工作,放弃自己或许会更加辉煌的职业生涯,甘心情愿地退居幕后。“结婚几十年,我们相濡以沫,相互扶持。我没退休的时候,他会经常给我的作品提供好的建议,我受益匪浅。退休后,我就一心支持他和女儿们的工作,他们取得好的成绩也算是我艺术生命的一致延续。所以我也十分的欣慰。”谭夫人温和地讲述道,满脸洋溢着幸福感。
两个女儿从小耳濡目染,在浓重的家庭文化熏陶下,也爱上了紫砂陶刻这个行当。陶刻、紫砂造型、书法、绘画、文学、金石篆刻无一不学,父亲是她们紫砂艺术生涯不可或缺的导师。(编辑: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