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青花与中国笔墨的艺术精神






[日期:2010-12-03] 来源:景德镇陶瓷学院  作者:陆军 滕道洋 [字体: ]

    青花瓷,清秀素雅,有很强的民族艺术特色。从元代开始,经过明、清、近代的八百年发展,青花瓷画在借鉴国画技法,融进民间艺人艺术想象力的过程中,历代青花瓷均显示出鲜明的时代特点。
    国画从起源到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在中国绘画史的演变过程中,历代都留下了大批绘画作品和绘画理论。中国画创作主要在于笔墨之美,笔墨美是中国绘画在漫长的历史传统中逐渐生成、不断创新积累出来的民族精神的艺术结晶,可以说,它浓缩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哲理思考以至审美表达及个性宣泄的全部内涵。这些民族艺术遗产,不仅对后世的国画创作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对景德镇的青花瓷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韵深情,坚质浩气一一青花瓷

    青花瓷是指运用青花颜料在瓷坯上作画,经过窑火高温烧制形成的青花瓷器。青花始于唐,形成于元代后期,成为陶瓷釉下装饰的一种艺术形式,由于统治者对陶瓷生产十分重视,为陶瓷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青花艺术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我国陶瓷中具有深远影响的装饰形式,并取得了杰出成就。

元代的外族统治,使得儒家传统在社会上失去了吸引力,禅道日盛。画家受其影响,画作风格简洁空灵,体现了禅道的旨趣。元人的大国意识也体现在元代青花,讲求大气,不拘泥于细枝末节,有着壮美的情韵。
    到了明代,文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浪漫主义思潮兴起,画家注重抒发自我情感。造型上,明永乐宣德青花一改元青花厚重壮实的结构,代之以灵秀而棱线分明的特征。美学追求上,永乐宣德青花也改变元青花道劲、挺拔的格调,呈现一种浓艳凝重、俊秀典雅的风采。明清绘画用笔寓刚健于婀娜之中,讲究绵里藏针,明代的“成化青花松竹梅纹高足碗”,梅花枝条疏影横斜,花朵在空白处散散绽放,疏淡得恰到好处,有“暗香浮动月黄昏”的美。是青花瓷中的精品。另有一“永乐青花花鸟纹高足碗”,碗心作画,圆形构图中,画工娴熟,勾线有力;花枝简洁,势态顾盼有情;鸟禽精致,表情生动。小小一片青花图处于内外素白色调中,如衬着白雪,显得格外脱俗,又如皓月桂影一般摄人心魄。
    青花瓷以其清新雅致的视觉感受成为极富中国风味的艺术品。借用刘熙载的话来赞美它,那就是“高韵深情、坚质浩气”。喜欢青花瓷的人们可以从它的身上体悟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精神,这种精神已融入了中国传统文人生命中,渗入到中国人的血液里,即理性、冷静、谦逊、克制、温和、中正。
    单纯的力量--笔墨

    笔墨是一种精神,一种中国传统的精神。
    中国画的笔墨是中国哲学观念的产物,它具有中国文化独有的气质、精神和韵味,是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自然的人化”和“人化的自然”的统一体,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作为一整套规范,被一个民族所认同。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形成的本民族文化观念,几千年形成的一套独特的认知体系,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笔墨是中国画的基本功,有时也作中国画技法的总称,泛指中国画用笔用墨的基本方法。笔墨是中国绘画在漫长的历史传统中逐渐生成、不断创新积累出来的民族精神的艺术结晶,它负载着历史沉淀下的深厚文化内涵,也是中华民族审美意趣的体现,它奠定了中国画的写意品格与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品位。画中国画的人,评论中国画的人,关注中国画的人,人人谈笔墨,但笔墨是什么呢?见仁见智。对笔墨的认知是认识中国画最关键的问题,因为笔墨负载着中国传统绘画的精神,是中国画最根本的属性。因此,历代画家、评论家无不对笔墨予以重视。先贤们曾这样评论笔墨:“画岂有无笔墨”,“笔尽笔法,墨求墨气”,“作画不解笔墨,徒似染刻形似”,“笔墨功深,气韵生动”,“笔使巧拙,墨用重轻。使笔不可反为笔使,用墨不可反为墨用”,“古人位置紧而笔墨拙,今人位置懈而笔墨结”,“笔墨俱化,气韵规矩,皆不可端倪”,“笔墨一道,同乎性情。“笔墨一道,用意为上”,如“化工无笔墨,个字写青天”。香港大学艺术系教授万青力先生在1992年发表的《无笔无墨等于零》中这样写到:“笔墨不仅仅是抽象的点、线、面,或是隶属于物象的‘造型手段’,笔墨是画家心灵的迹化、性格的外现、气质的流露、审美的显示、学养的标记。笔墨本身是有内容的,这个内容就是画家的本人。”张仃先生在“油画风景画·中国山水画展览”的学术研讨会上宣读的《守住中国画的底线》一文中指出“一幅好的中国画要素很多,但是基本的一条就是笔墨。笔精墨妙,这是中国文化慧根之所系,如果不想消亡,这条底线就必须守住。”
    被尊为“画圣”的唐代画家吴道子,其画重在笔墨,他开创了水墨山水的画风。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云:“景玄每观吴生画,不以装备为妙,但施笔绝踪,皆磊落逸势。又数处图壁,只以墨踪为之,近代莫能加其彩绘。”唐代的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国画是“山不待青空而翠,风不待五色而碎,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其中便道出了国画的妙处。例如宋代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一座巍巍山峰给人以高山仰止之感,山腰处泻下一线飞瀑,山下有巨石纵横,林木葱茏。山路上一支赶路的商旅队伍给静态画面增添了生气。全画磅礴大气,沉雄中不失精微。又如元代倪瓒的《渔庄秋霁图》,近景是枯树兀立,中景是一片浩瀚水面,远景是淡淡小山,画面极有层次,将山的厚重、水的湿润、树的枯瘠借水墨表现出来。是一种冷落荒凉的情调。再如清代郑燮的《风竹图》,几竿细竹风姿潇洒,右下角一簇兰花衬以幽独气质。墨的浓淡干湿恰到好处,将竹的青翠与滋润都呈现出来。观水墨画真需具备“品”的能力与素质,它能让人的精神变得富有。
    傅抱石在《谈艺录》里《中国画的特点》-文中说“中国画以墨色为主调,因此就利用空白与墨色的黑形成对比,墨是实,白是虚,虚实对比,以实代虚,虚中有实,虚实结合,化实为虚……造成无穷的空间,给人以咫尺千里的美感。”在国画中,由于宣纸的敏感性和水与墨结合后色泽浓淡的变化,最终可将世间万物的斑斓色彩概括为由白至黑的不同层次。作画时,一钵清水,一锭方墨,未画时便已自觉格外清雅了,再依照各个画家自身的独到领悟,创造出一个中国特色的绘画境界:即以温润之笔挥洒出生动的气韵来。笔墨是手段,传神才是目的。要把画画活了,要画出大自然的魂魄,画出人的精神。笔墨具有中国文化独有的气质、精神和韵昧。
    青花瓷与国画渊源于中国五千年的文明传统,他们均是中华民族心灵的闪光,内气的勃发。青花瓷器上之纹饰图案,从某种程度上可说是“瓷质的中国画”,无论是人物画还是山水画,皆可于青花瓷器上见到,虽然受制于瓷胎、青料、釉料、高温烧制下的表现力,在层次上会较一般书画粗糙;但每个历史时期的青花瓷,其绘画风格都会与当时的中国画风格相关联,这也帮助后人在论断一件瓷器的所属年代,或对瓷器作古物市场价值评估时,提供了相当重要的佐证资料。
    青花与国画的魅力,在于它们的美有个性,因而获得了永恒的艺术生命。
    青花与笔墨之韵,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愈加动人。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