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从清三代官窑瓷器中鉴赏中国文化






[日期:2010-12-27]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 [字体: ]


  清三代瓷器官窑器十分稀少且价格高昂,收藏难度非常之大。就是清三代民窑瓷器,特别是民窑精品,市场价格也已达相当高位,许多藏家“只进不出”,导致清三代瓷器价位还将不断拉高。
  富含阳刚之气的康熙朝瓷器

  “康熙朝瓷器造型的艺术特色非常鲜明, 其风格挺拔遒劲,富有壮美的形态。”刘靖华谈到, 我国古代向来把美分为阳刚和阴柔两种。在清代更是明确地提出了这两种美的概念。 历史上有从文论的角度对阳刚和阴柔美的区别予以生动的描绘, 假如借以对照清代的瓷器, 那么康熙朝器物的造型所具有的壮美气魄, 同样也体现出阳刚之美。官窑作为官家企业、皇家窑口,所烧制的瓷器与皇帝喜好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康熙时期,在瓷器发展上有两项重要的制度安排。其一是恢复了景德镇御窑厂,其二是设立了专门的督陶官。这些督陶官有的是内务府官员,有的甚至直接由江西巡抚出任。不要小看这些制度安排,它们对瓷器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康熙时期的著名督陶官包括臧应选、郎廷极、年希尧。其中,郎廷极就是江西巡抚。代表康熙瓷器艺术顶峰的“郎窑红”就是在他的督造之下烧制成功的。

  刘靖华说,陶瓷艺术被人们称为“土的艺术”和“火的艺术”。所谓土的艺术是指各种胎土和釉料的配合, 而胎土是陶瓷造型最为重要的物质材料。由于康熙在位时间长达61年,康熙年间瓷器烧造水平有一个由粗辛到精细的发展过程。早期瓷器,虽然浑厚但比较粗辛。比如,很多瓷器底部会出现“火石红”现象。此外,还有粘矿、跳刀、闪青等现象。这些都说明当时的胎土釉料淘炼不够干净。不过,到了康熙晚期,这些工艺细节逐步得到改善,胎土、釉料的淘炼也就变得精细了。

  总体来讲,康熙时期的瓷器特点是浑厚古拙、紧皮亮釉。具体表现在器型上就是古朴凝重,无论是青花、彩瓷、单色釉瓷,还是一些仿制宋窑、明窑的摹古瓷都具有如此风格,这种风格和康熙皇帝本人的审美观很有关系。“康熙是人们熟知的千古一帝,他平三藩、收台湾、抗击沙俄侵略,在世界上也享有极高声誉。这样一位皇帝的胸襟、气度可想而知。另外,他推崇儒学,才具高致,对于瓷器既非常喜爱,要求也很高。在他执政时期,瓷器有很多创新。比如,创烧了珐琅彩瓷。初时珐琅料全部由国外进口,价格昂贵且数量有限,康熙便下令国内工匠自己研制,争取实现“国产化”。

  冷峻雍正为瓷器烧制 亲下诏书

  “雍正朝被认为是盛世,瓷器制作之精冠绝于各代。”刘靖华教授说,这一时期的粉彩最为突出,大肆盛行,从而取代了康熙五彩的地位,成为釉上彩的主流。雍正粉彩不仅有白地彩绘,还有各种色地彩绘,如珊瑚红、淡绿、酱地以及墨地等。雍正朝瓷器造型不同于前代,在于它一改康熙时浑厚古拙之风,代之轻巧俊秀,典雅精致,外形线条柔和圆润。其胎体选料精湛,壁薄体轻,匀称一致,仰光透视,略显淡青,呈半透明状。在纹饰上,釉下彩中青花釉里红的制作达到极盛阶段,青花和釉里红在同一种环境中烧成,两种色泽都十分鲜艳。

  继承了康熙帝位的雍正虽然执政时间只有短短13年,但其历史地位却无庸置疑。作为一位杰出君主,雍正对康熙晚期的一些社会流弊严加整顿,在政治经济等领域进行多种改革,为后来乾隆盛世的开启打下重要基础。在文化形态上,雍正同样起到承前启后作用。

  雍正继承了康熙景德镇督陶官制度。雍正六年,他派出现在人们熟知的督陶官唐英。雍正官窑工艺妩媚、秀丽端庄,制作十分考究。其大器不显厚重,小器隽巧玲珑。不论是器型的比例关系,还是线条、画工,都有很高标准,这与雍正皇帝本人性格密不可分。雍正为人孤高冷峻,同时个人在文学、绘画、书法等方面造诣极深。由于自身品位高,他要求烧造的官窑瓷严整、规矩。在瓷器烧造方面,他曾多次亲下诏书,对瓷器制作中的细节提出具体要求,比如,瓷器上的纹饰要怎么画,画多大。一个有趣的例子是,由于他不喜欢黑釉配菊花,认为不吉祥,甚至索性要求这种纹样不许再烧制到瓷器上。

  刘靖华谈到,雍正官窑的“考究”还有许多体现,例如出现了行内人俗称为“泥鳅背”的削足方式。这种器物足背光滑圆润,制作起来颇费工夫。再如,很多瓷器表面的画工并非出自景德镇工匠之手,而是由宫廷如意馆画师亲自操刀。这样画出来的图案水准精湛、隽秀雅致,与普通工匠不可同日而语。譬如,著名的西洋画师郎世宁就奉旨画过很多瓷器。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