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从清三代官窑瓷器中鉴赏中国文化






[日期:2010-12-31]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 [字体: ]

  虎年岁末,笔者闻知北京中嘉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携手京城清三代官窑瓷器资深收藏世家的一个大动作:2011年1月15日将在北京千禧大酒店重槌开启2011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巅峰之拍——“2011古韵华风清三代官窑瓷器专场拍卖会”。此次拍卖的88件精品将为海内外高端收藏界精英、商界精英及其他实力派收藏爱好者倾情奉献一场高端盛筵,同时,也让人们从清三代官窑瓷器中再次鉴赏、领略到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为此,笔者近日专门走访了资深收藏家、瓷器书画评论家刘靖华教授。

  炙手可热的清三代瓷器

    何谓“清三代”瓷器?刘靖华教授介绍说,是指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瓷器。提起这三位皇帝,康熙仁厚大度,雍正严谨精细,乾隆倜傥洒脱。有趣的是,三位皇帝的性格差异不但表现在各自鲜明的执政风格中,还影响到了官窑瓷器的制作。那些制作精美、品种丰富的清三代官窑瓷器或古拙、或雅致、或华贵,既一脉相承又风格迥异。

    近年来,清三代瓷器成为中国艺术品市场上最热门的受追捧对象,常常出现在艺术品拍卖市场,成交价屡创新高。2002年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会上,一只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以4000多万港元成交,创当时清代瓷器拍卖最高价;2005年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会上,一件清朝乾隆皇帝御制的“乾隆珐琅彩‘古月轩’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最终以1.1548亿港元成交,创全球清代瓷器最高拍卖价。2010年中国艺术品落槌的新纪录此起彼伏:10月7日,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清乾隆浅黄地洋彩锦上添花“万寿连延”图长颈葫芦瓶最终被香港收藏家张永珍以2.5266亿港元收入囊中,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世界纪录也由此改写,此为收藏家们定义的“香港价格”。但更让人惊骇的是,11月12日,在英国伦敦举行的一场拍卖会上,一件清乾隆粉彩镂空瓷瓶被一名中国收藏家以4300万英镑(含佣金折合人民币共约5.5亿元)的价格成交,成为迄今“清三代”瓷器拍出的最贵艺术品,收藏家们称之谓“伦敦价格”。刘靖华笑称,现在,人们正期待2011年伊始的中嘉国拍清三代官窑瓷器专场拍卖会再拍出一个更创记录的“北京价格”。

  清三代瓷器缘何受宠

    清三代瓷器缘何受宠藏界呢?刘靖华回答说,中国制瓷业经过漫长发展后,到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达到历史顶点,无论质量、数量都为前代不可比拟,当时的官窑瓷器代表了当时中国瓷器的最高水平。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清三代是中国瓷器的黄金时代。在目前的艺术品拍卖市场,藏家对清三代瓷器的关注与日俱增,原因有五:首先,到了清代康乾时期,中国瓷器经过1500多年的历史演变,无论是工艺还是美术,都达到了一种登峰造极的地步;其次,比之高古、中古文明板块,清代文化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离我们今天最近的,这使它较容易获得人们的亲近感和认同感。第三,是稀有。封建社会等级森严,作为至高无上的一国之君,他喜好的东西或是所用之物,都是百里挑一或是独一无二的,况且这些物品经历了改朝换代、战争和政治运动,流传至今相当不易,堪属凤毛麟角;第四,是精湛。由于皇帝的独裁和权威,各地官吏都会将最好的东西拿来进贡。第五,清三代瓷器具有流通性好、保值增值功能。最典型的是2004年苏富比秋拍一件清雍正“青花釉里红海水云龙纹天球瓶”以无底价起拍,结果各路买家互不相让志在必得,最终以1518.24万港元拍出,而此瓶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嘉德拍卖成交价仅为440万元,由此大大提升了清三代瓷器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价值。

    清三代瓷器品种主要有斗彩、五彩、素三彩,这些瓷器烧制水准都很高。康熙年间又出现了珐琅彩、粉彩和釉下三彩等新品种,天蓝、祭蓝、冬青等单色釉瓷器也是有增无减。清三代瓷器器型最为丰富,既有仿古又有创新,各式装饰性瓷器较元、明两代大为增加。康熙时有观音瓶、棒槌瓶等;雍正时,有牛头尊、四联瓶、灯笼瓶、如意耳尊等;乾隆时出现了各类精巧小器,如鼻烟壶、鸟食罐、仿象牙等。清三代瓷器的纹饰、内容、手法多种多样,且各朝各有特点。康熙朝的纹饰以山水花鸟、人物故事、长篇铭文等为特色;雍正朝的纹饰偏重图案化,盛行绘桃果、牡丹、玉兰、云龙等,画人物渔耕樵读以男为多,琴棋书画以女为多,纹饰线条纤细柔和;乾隆朝纹饰内容最为繁杂,但均以吉祥如意为主题,纹饰必有寓意,如百禄、百福、百子、福寿等。

    清三代瓷器官窑器十分稀少且价格高昂,收藏难度非常之大。就是清三代民窑瓷器,特别是民窑精品,市场价格也已达相当高位,许多藏家“只进不出”,导致清三代瓷器价位还将不断拉高。

    富含阳刚之气的康熙朝瓷器

    “康熙朝瓷器造型的艺术特色非常鲜明,其风格挺拔遒劲,富有壮美的形态。”刘靖华谈到,我国古代向来把美分为阳刚和阴柔两种。在清代更是明确地提出了这两种美的概念。历史上有从文论的角度对阳刚和阴柔美的区别予以生动的描绘,假如借以对照清代的瓷器,那么康熙朝器物的造型所具有的壮美气魄,同样也体现出阳刚之美。官窑作为官家企业、皇家窑口,所烧制的瓷器与皇帝喜好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康熙时期,在瓷器发展上有两项重要的制度安排。其一是恢复了景德镇御窑厂,其二是设立了专门的督陶官。这些督陶官有的是内务府官员,有的甚至直接由江西巡抚出任。不要小看这些制度安排,它们对瓷器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康熙时期的著名督陶官包括臧应选、郎廷极、年希尧。其中,郎廷极就是江西巡抚。代表康熙瓷器艺术顶峰的“郎窑红”就是在他的督造之下烧制成功的。

    刘靖华说,陶瓷艺术被人们称为“土的艺术”和“火的艺术”。所谓土的艺术是指各种胎土和釉料的配合,而胎土是陶瓷造型最为重要的物质材料。由于康熙在位时间长达61年,康熙年间瓷器烧造水平有一个由粗辛到精细的发展过程。早期瓷器,虽然浑厚但比较粗辛。比如,很多瓷器底部会出现“火石红”现象。此外,还有粘矿、跳刀、闪青等现象。这些都说明当时的胎土釉料淘炼不够干净。不过,到了康熙晚期,这些工艺细节逐步得到改善,胎土、釉料的淘炼也就变得精细了。

    总体来讲,康熙时期的瓷器特点是浑厚古拙、紧皮亮釉。具体表现在器型上就是古朴凝重,无论是青花、彩瓷、单色釉瓷,还是一些仿制宋窑、明窑的摹古瓷都具有如此风格,这种风格和康熙皇帝本人的审美观很有关系。“康熙是人们熟知的千古一帝,他平三藩、收台湾、抗击沙俄侵略,在世界上也享有极高声誉。这样一位皇帝的胸襟、气度可想而知。另外,他推崇儒学,才具高致,对于瓷器既非常喜爱,要求也很高。在他执政时期,瓷器有很多创新。比如,创烧了珐琅彩瓷。初时珐琅料全部由国外进口,价格昂贵且数量有限,康熙便下令国内工匠自己研制,争取实现“国产化”。

  冷峻雍正为瓷器烧制亲下诏书

    “雍正朝被认为是盛世,瓷器制作之精冠绝于各代。”刘靖华教授说,这一时期的粉彩最为突出,大肆盛行,从而取代了康熙五彩的地位,成为釉上彩的主流。雍正粉彩不仅有白地彩绘,还有各种色地彩绘,如珊瑚红、淡绿、酱地以及墨地等。雍正朝瓷器造型不同于前代,在于它一改康熙时浑厚古拙之风,代之轻巧俊秀,典雅精致,外形线条柔和圆润。其胎体选料精湛,壁薄体轻,匀称一致,仰光透视,略显淡青,呈半透明状。在纹饰上,釉下彩中青花釉里红的制作达到极盛阶段,青花和釉里红在同一种环境中烧成,两种色泽都十分鲜艳。

    继承了康熙帝位的雍正虽然执政时间只有短短13年,但其历史地位却无庸置疑。作为一位杰出君主,雍正对康熙晚期的一些社会流弊严加整顿,在政治经济等领域进行多种改革,为后来乾隆盛世的开启打下重要基础。在文化形态上,雍正同样起到承前启后作用。

    雍正继承了康熙景德镇督陶官制度。雍正六年,他派出现在人们熟知的督陶官唐英。雍正官窑工艺妩媚、秀丽端庄,制作十分考究。其大器不显厚重,小器隽巧玲珑。不论是器型的比例关系,还是线条、画工,都有很高标准,这与雍正皇帝本人性格密不可分。雍正为人孤高冷峻,同时个人在文学、绘画、书法等方面造诣极深。由于自身品位高,他要求烧造的官窑瓷严整、规矩。在瓷器烧造方面,他曾多次亲下诏书,对瓷器制作中的细节提出具体要求,比如,瓷器上的纹饰要怎么画,画多大。一个有趣的例子是,由于他不喜欢黑釉配菊花,认为不吉祥,甚至索性要求这种纹样不许再烧制到瓷器上。

    刘靖华谈到,雍正官窑的“考究”还有许多体现,例如出现了行内人俗称为“泥鳅背”的削足方式。这种器物足背光滑圆润,制作起来颇费工夫。再如,很多瓷器表面的画工并非出自景德镇工匠之手,而是由宫廷如意馆画师亲自操刀。这样画出来的图案水准精湛、隽秀雅致,与普通工匠不可同日而语。譬如,著名的西洋画师郎世宁就奉旨画过很多瓷器。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