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定窑研究——古定窑“窑眼”与看火业(看色业)的形成






[日期:2014-06-13] 来源:《定窑研究》  作者:陈文增 [字体: ]

    古代烧窑,看火凭的是一双眼睛。优秀的烧窑师傅只要一看灶堂里火的颜色,就能立即说出窑内温度;看看灶堂火炭的分布就能准确地说出窑炉什么部位烧生,什么部位过火。余非烧成师,对烧成实践少,但根据20年陶瓷生产之经验,每烧窑多于灶间察看。初点火,灶堂内多呈浅红色,这说明炉内温度属低温,或称刚进人工作状态。再烧,火由浅红色而逐渐向黄色和淡黄色变化,按理说这时的窑炉温度逐步增高,属中温阶段。中温阶段炉灶的炭火是均匀分布的,四角与周边都要时刻顾及,不使出现偏差。渐渐炉火由淡黄而泛白,至限定温度及近停火时窑炉的火是呈白色的。正所谓火烧三昧,由此几个阶段便得心悟。

    在古代定窑生产出现空前规模的同时,专门看火的师傅也应运而生。俗称窑眼,又称看火把式,或称看色先生。家有瓷窑几座,雇工数十或十数人,还必须专门雇一窑眼,抑或说小户人家只一座窑炉,雇不起属于自己的窑眼,但在高温阶段或停火时也必须请窑眼来,以定夺高温阶段的炉火处理及停火时间。古代窑场的窑眼,是非常受拥戴的。过去不设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没有高温计热电偶等测温仪。定窑六七百年生产史,全由这批窑眼来把脉定论。可以说,火的艺术在他们眼和手中揉搓有致,把玩得当,成多败少。定窑窑眼的兴起,促进了定窑看火业的发展。这时由单独的看火师傅逐步形成了有组织、有约定、运作有序的看火机构。由窑眼中最具权威的师傅统领,奔走并活跃在偌大规模的定窑窑场。

    在官窑场,自然拥有属于自己的看火窑眼,这一批身经百战的人都具有十分丰富的看火经验。看火业的形成基本上是赖于官窑场的支撑而逐渐兴起和繁荣的。第一位窑眼是在经历了诸多烧成失败的经验中产生的。随之看火有道,看一窑成一窑,甚至在窑火烧不上去的时候,经他一指点或稍作摆布,炉灶趋良,温度提高,就这样引起诸窑场的重视。在民间,凡窑主虽自己也具备一些看火经验,而惟恐技术不逮,为成功的保证谁也不愿冒失败之险,只得请窑眼来看。虽花一些银子钱财,总账算下来仍很合算。就这样,民间看火业也适时而兴。

       看火业在宋代定窑生产中发挥着重大作用,这种看火方法至今在定窑遗址附近的一些民间粗瓷窑场以及砖瓦窑烧成中仍还沿用。这不妨说是对宋代定窑看火业的一个鲜明的佐证。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       定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