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定窑研究——刻花与施釉






[日期:2014-06-16] 来源:《定窑研究》  作者:陈文增 [字体: ]

    定窑刻花,不论在宋代,还是金元乃至今时,都必须严格遵守在湿坯上进行。因湿时坯软质柔,柔则耐刚,以使刻刀所触皆能保留纹饰刀线的边缘。只有刀线边缘完美,则形象主题才会精神。干坯刻花,虽在刻花前施过水,都将使器坯处于干和脆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刻花,属于硬碰硬,刀行其壁,线条多有剥落,形成的形象艺术黯然,整个过程与愿违。这正是为什么一些拉坯湿刻的作品更具有一种超然气韵,而一些注浆干刻的产品却缺乏灵动气质的症结所在。

   


施釉 在刻花后,趁湿时施釉

   

    定窑自元失传后,陶瓷之厦像折断一根支柱,令无数陶瓷艺术家、收藏家神伤不已,对一些定瓷癖和独钟于定窑艺术者而言,无异如丧考妣,这或许不是夸张。明清以降,一些民间窑及艺人们也曾利用仅有条件、手段尝试着仿作,以获得追回旧梦似的安慰,究其有些是为传承定窑精神,还是以一种商业行为出现进入市场以获高利,恐怕兼而有之。不论如何均为定窑传薪在民间的续燃起到重大作用,不乏一种爱国忧民之感情于其中。虽然诸类窑仿后来均无成气候,制约是多方面的,其间有原料方面的,窑炉方面的,工具方面的,恐怕最大的要属环境方面的。尽管所见仿品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出入,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谁也无法以偏概全,但只有这种潜移默化的民族的光复旧物的精神是不偏不倚的,永远令今人敬仰不已。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       定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