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法门寺唐塔地宫出土唐代金银器艺术珍品






[日期:2014-08-12] 来源:第一收藏  作者:佚名 [字体: ]

    皇朝秘宝--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国宝 



鎏金双狮纹菱弧形圈足银盒  唐代

   
    盒体呈菱弧状,上下对称,以子母口扣合。
    盖面内以联珠组成一个菱形,与周边呈相斗的布局,内菱形中部錾两只腾跃的狮子,四周衬以莲与缠枝蔓草,内外菱形的角隅饰背分式西番莲纹样,腹壁上下均錾二方连续的莲叶蔓草,圈足饰一周简莲瓣。
    盒底外壁竖錾4行33字:“进奉延庆节金花陆寸方合壹具重贰拾两江南西道都团练观察处置使臣李进”。
   

鎏金镂孔五足朵带铜香炉  唐代

    通体鎏金,由炉盖、炉身组成,盖、身以子母扣开合。
    盖面镂空。
   

壶门高圈足座银香炉  唐代

    出土时其盖面贴一墨书签封,铭为“大银香炉臣杨复恭。”
    香炉置于地宫中室的白石灵帐后,其下叠压装有秘色瓷盘碗碟的漆盒,根据这一现象,有学者便断言,此炉与茶具有关,将其定名为煎汤烹茶的“风炉”
   

臂钏  唐代

    臂钏为阿阇黎修法用具之一。
    在举行修法灌顶仪式时阿阇黎臂饰宝钏。
    也是密教造像中的八庄严之一。
    以前仅见于敦煌壁画中这是首次出土实物。
   

    鎏金鸿雁纹壶门座五环银香炉  唐代  通高14.5、炉盘口外径23.6厘米

    盘底外壁有“五十两臣张宗礼进”
   

鎏金双蛾纹银香囊  唐代  直径12.8cm,链长24.5cm,重547克

    系唐僖宗所供奉。
    系唐代香囊存世品中迄今发现最大的一枚。
    香囊囊盖、囊身各作半球状,上下对称,以子母口相扣合,一侧以铰链连接,另一侧则以勾环相连。
    香囊外壁錾饰十二簇分布均匀的团花,团花内分饰四只或两只飞蛾,纹饰鎏金,香囊内有一个钵状香盂及两个平衡环,香盂用短轴铆接,内、外平衡环间也以短轴铆接,在圆球滚动时,内、外平衡环也随之转动而香盂的重心始终不变,使香盂面始终保持平衡状态。
    这种平衡装置,与现代运用于航海、航空上的陀螺仪原理完全相同,这种陀螺仪原理,欧洲17、18世纪才掌握,而我们的祖先,早在8世纪之前,已熟练的运用了这种技术。
    香囊两件均为鎏金银质,一大一小。
    二者构造相同,以两半球扣合构成囊体。
    囊内铆接二持平环和香盂,持平环之间及内环与香盂之间成直角相互支承,使香盂保持平衡。
    囊体镂空,供香气溢出。
    香囊在当时是一种熏香用器,其钵内放置香料,点燃后香气从镂空处外飘,以改善室内的空气。
    香囊以前出土较多,西安何家村窖藏、沙坡村窖藏均有发现,英国的哈克期美术馆,日本的正仓院也均藏有我国唐代的银香囊,不过以前人们都称其为“熏球”,而法门寺地宫《物帐碑》明确记载其为“香囊”,则更正了以前考古定名的错误。
    同时,我们也明白了“安史之乱”后唐玄宗从四川返回长安,让高力士到马嵬坡寻找杨贵妃尸体时,“唯香囊在”之香囊不是用香料和丝织物缝制的香包,而是以金银制成的熏香器皿。
   



鎏金鸳鸯团花双耳大银盆  唐代
   
    系唐僖宗供佛用品。
    浇铸成型,盆壁分为四瓣,每瓣内錾两个石榴团花。
    团花中有一双鼓翼鸳鸯立于莲花之上,两两相对,栩栩如生,呼之即出。
    鸳鸯团花之间衬以流云纹。
    盆底模冲、锤打出一对互相嬉戏的鸳鸯和阔叶石榴组成的大团花,四周施鱼子纹地,形成浅浮雕效果。
    盆壁内外的装饰花纹完全相同,犹如透雕而成。
    盆外两侧各铆接两个额刻“王”字的天龙铺首,口衔饰有海棠花的圆环,环上有提耳,圈足微外撇,其外饰莲花。
    盆底外壁,錾刻“浙西”二字,“浙西”为唐代的“浙西道”(今江苏镇江)。
    是唐代后期南方金银器的制作中心。
    大银盆集浇铸、模冲、煅打、錾刻、鎏金、铆接等先进工艺于一体,制作精美,造型宏大,纹饰工整细腻,线条舒适流畅,构图丰满。特别是盆壁内外的錾刻,似透雕而成,反映了唐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和工艺水平。
    是我国目前发现的不可多得的唐代金银器艺术珍品。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