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宋人喫茶文化的当代“复辟”






[日期:2014-12-24] 来源:极艺微竞拍  作者:佚名 [字体: ]

 



宋代整體的審美取向追求內斂之美,器物造型簡潔。一件南宋『龍泉窯斗笠碗連茶托』這只素身斗笠碗平平無奇,卻是從中國傳到日本,由德川家族用上了好長一段時間,到了明治時代一直被收藏,近一兩年全球經濟轉變才流入民間。

茶如人生

氣質迥異的人圍著喝同一壺茶,往往各有各滋味、各有各所思。收藏唐宋茶具一盞茶論人生,茶話其實更是茶禪。在『水滾茶靚』之外,泡茶蘊藏大智慧,但是多年來透過研究喫茶方法和收藏茶具,最令本人嚮往和竭力追求的,並非收藏的金錢價值,往往被古人的生活態度所熏陶,繼而追求不一樣的處世境界和精神生活。


    一盞茶具代表一個小宇宙,當中蘊藏著歷史、文化以及工匠的心思,也沉澱了不同人的期望與追求,是一種抽象而不能言喻的個人體驗。宋人的生活讓我著迷,我的終極願望是開設一家『宋人茶室』,重塑千多年以前這無憂無慮的生活面貌與氣氛。

『一杯落手浮青黃,杯中萬裹春風香。』汪士慎的《詠普洱》蕩漾鬥室。茶香滿溢、風花雪夜。水滾,開泡...漫游杯中宇宙

人生如茶,苦澀回甘,中國人飲茶已有四五千年的歷史。在內憂外患、滌蕩起伏的宋代,卻是後世認為快樂指數最高的時代,也是本人最心儀的黃金年華。

『宋人無憂無慮,重視人文關懷,喫茶文化也是盛極於這個年代。』不過,民間大部分人對宋代的茶文化非常陌生,淡雅的宋代茶具往往被色彩更豐富的唐三彩及明清彩瓷比下去,以至一段五光十色的歷史被淹沒在時代巨輪之下。此外,社會現代化,即沖茶包,已另現代人淡忘點茶、餅茶和草茶的古意與浪漫,喫茶不單是以茶會友或純粹停留在舌尖上的滋味,甚至在乎於一餅普洱茶炒到什麼價位?一片茶葉,融宗教、哲學、倫理、美學為一體,承載著茶器中更深藏的民族精神與人文關懷。

蘇東坡在水調歌頭中:兔毫盞裹,霎時滋味舌頭回。說到的兔毫盞(即黑釉建盞)便是宋朝時流行的精美茶具。且讓愛茶之人穿梭於宋代歷史、文獻、茶器之中,重組當時的文化豐盛面貌,從而展現宋人的生活態度和風尚。


許多人都知道,中國人喫茶之風,興於唐而盛於宋。隨著歷代茶製的不同,喫茶的方式亦不斷地轉變。茶器的確立與興起,始於唐末茶的煮飲方式,中唐以後,陸羽撰著《茶經》,制定一套專為烹煮抹茶的茶器,正式奠定的劃時代地位。不過,說到中國飲用抹茶的黃金年代,非宋代莫屬,它是中國茶史與茶文化的重要一環。可宋代的喫茶記錄沒有《茶經》完備,無論是蔡襄的《茶錄》、宋徽宗的《大觀茶論》,或審安老人的《茶具圖讚》,也只是紛陳鬥茶茶器,並沒有觸及方方面面的喫茶文化。

鬥茶七件事

其實,在廖寶秀著、台北故宮博物院出版的《宋代喫茶法與茶器之研究》,大家便可全面地透過歷史的茶詩、茶書、茶畫、茶器等不同藝術載體,輕易感受到宋代的喫茶形式較唐豐富,除了最為後世人津津樂道的鬥茶活動外,茶早已成為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社會不可一日無茶,甚至在俗諺所謂『開鬥七件事』,茶莊、茶肆、茶坊、茶館遍布城鄉。北宋王安石《臨川集》卷七十『講茶法』中也提及:『夫茶之為民用,等於米鹽,不可一日以無。』

    由此可見北宋建國時已茶風普及,上至徽宗幾位皇帝、中至達觀貴族、下至市井平民,由城邦至契丹、西夏無不愛茶,而後喫茶更已轉換為一種大眾文化。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