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杜甫诗词中的大邑白瓷






[日期:2015-03-07] 来源:绿宝石艺术陶瓷馆  作者:绿宝石 [字体: ]

      杜甫诗里提到的大邑瓷器,声清如玉,白似霜雪。曾有文章认为:“大邑并非产白瓷的地方,”杜甫的诗“被推断系笔误。”然而,无论是历代记载,还是考古发掘的大量窑址及瓷器,都证明大邑曾经产瓷,而且胎色洁白,声音清脆。

  大邑瓷碗 名传锦城

  清乾隆版《大邑县志》卷二《人物·流寓·唐》中“杜甫”词条记述:“大邑距崇庆州止一舍。少陵至州治东阁观梅,时过大邑,晤邑令,访瓷窑,有‘大邑出瓷轻且坚’句,详见艺文。”文中“舍”为古代计算里程的单位,一舍即30里。“邑令”指县令。杜甫《咏大邑瓷器》:“大邑烧(一作‘出’)瓷轻且坚,叩如哀(一作‘寒’)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咏大邑瓷器》一作《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大邑县令韦班是杜甫友人。“哀玉”形容声音凄清如玉。诗里说,大邑烧的瓷器重量轻、质地坚韧,敲击声响如玉,名传锦城,比霜雪还洁白。由杜诗可见,杜甫向大邑县令韦班乞瓷碗在先,访大邑瓷窑在后。

  《半岛晨报》曾载文《“大邑白瓷”被推断为杜甫笔误》,认为“四川大邑并非产白瓷的地方,”其遗址没有相关发现。“大邑烧瓷轻且坚”“君家白碗胜霜雪”,不能用来作为考证“大邑白瓷”的依据。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历代学者对杜甫咏唱的大邑白瓷都深信不疑,持肯定态度。景德镇人蓝浦的《景德镇陶录》成书于清嘉庆二十年,其卷七“蜀窑”一节记述:“唐时四川邛州之大邑所烧(白瓷),体薄而坚致,色白声清,为当时珍重……‘大邑烧瓷轻且坚,叩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首句美其质,次句美其声,三句美其色。蜀窑之佳已可想见。”清嘉庆二十三年刻本《邛州志》卷37也载:“少陵至(崇)州东阁观梅时,过大邑,晤邑令,访瓷窑。”唐广德二年(764年)杜甫所作《寄邛州崔录事》诗,表明杜甫与邛州崔录事关系十分密切。他从崇州到邛州,大邑是必经之地。民国时,邵蛰民、余戟门《增补古今瓷器源流考》云:“(蜀窑)唐代置,在四川崇州大邑。所造器体体薄坚致,色白声清,亦名‘大邑瓷’。”杜甫759年岁末到成都并居住数年,大邑置县于唐咸亨二年(671年),杜甫760年在成都写《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是大邑置县90年后所作。杜甫与大邑县令会晤,造访瓷窑,与“邛州崔录事”交往的时间,都在他寓居成都之间。

  县城内外 窑场密布

  那篇文章还认为,大邑瓷窑没发现遗址,这也不符合事实。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文物考古专家杨啸谷先生在《华西文物》创刊号上讲到“大邑窑”:“最近在大邑东关场土中掘出窑王像,上刻有款曰‘大唐天宝三载六月四日唐安郡晋原县德信里永昌窑敬造窑王像’,共二十七字。有原来的白釉挂在上面,始知大邑的瓷窑,唐时有名永昌窑者,在今东关场(今崇州王场镇东关场)。又于怀远镇(今崇州怀远镇)土中掘出乳白色而带印花的中盘残片,于灌县蒲村土中掘出粉白色的素陶残片。”唐代大邑置县之初名“晋原县”,大邑县城名“晋原镇”因此而来。“大唐天宝三载”(744年)是“安史之乱”前一年,尚属盛唐时期,大邑窑就有了用白釉装饰的窑王像,这是很重要的历史信息。窑王像是古代烧瓷从业者供奉的神像,可见大邑先民烧窑造瓷者信仰窑王由来已久。杨啸谷描述:“白釉内加牛骨灰便呈乳白色,白胎骨挂上最白的土,便叫它是‘化妆土’。如果再加上白釉,愈显得白到了不得。”

  80年代以来,大邑县城附近发掘的隋唐窑址比比皆是。大邑古瓷窑已在晋原镇发现多处。1983年1月,大邑县城大南街发现不少瓷器和瓷片,并拾到一个非常精致的荷口碟。经专家考证为唐宋时期的瓷器遗迹,和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瓷器及精美的白瓷残片。这种白瓷残片瓷胎细白坚硬,其薄如纸,釉色莹润,旋削极工,酷似杜甫的描绘。

 原大邑县文管所长胡亮《大邑文物考古工作二十年》中写道:“……发现并科学清理了汉代窑址6座。自1985年以来,大邑文管所先后在斜江乡莲花村、董场(镇)七宝村、三岔乡三柏村发现并清理汉代窑址6座,均保存得较为完整。不仅工作面、窑门、火膛、窑室、烟道、窑盖保存较好,而且经过科学清理,资料齐全。据中国美术研究院研究员顾森说,汉代窑址南方各省出土甚少,特别是经过科学清理,资料齐全的更少。因此上述6座汉代窑址对于我省及南方各省陶瓷工艺及建窑技术的研究,均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大邑窑究竟存不存在?其面貌如何?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特别是近年来邢窑、越窑、均窑等我国古代名窑先后被发现和发掘,大邑窑理所当然地为国内外古陶瓷专家所关注。”“1992年,文管所在东壕沟北段,县运输公司修建工地发现隋唐窑址两处,当即配合市考古队将其发掘。出土若干白瓷碗、白瓷盏、白瓷釉下绿瓷平口盂,以及青瓷碗,青瓷高足杯、青瓷注子等完整或残损的瓷器、瓷片。窑址的工作面、火膛、窑室、烟道均基本完好。窑壁烧结较厚,呈青灰色,说明这两座窑址使用时间较长。不久,又在县城西门外粮食局面粉厂发现隋唐窑址一处。除出土若干青瓷白瓷的完整瓷器外,还出土十多件柱形支烧窑具。发掘的这三座窑址,虽然没有杜甫笔下那样精美的白瓷,但足以说明,隋唐时期大邑确实烧制过瓷器。而且大邑县城附近,当时就是一座大窑场。”

  1996年版《大邑县志续编·增补》篇第五章《掌故》第679页《杜甫与大邑瓷窑》记载:“1992年初月4日至11日,成都市考古队与大邑文管所在晋原镇东壕沟北段西岭旅行社建筑工地又发掘一座更为完整的隋唐窑址。窑门、火膛、窑室、烟囱基本保存完整。窑室内出土瓷器49件,瓷片若干。器形有碗、罐、壶、杯、碟盘盂等多种。釉色有青、米黄、白黄3种。胎骨有红、灰、灰白、白等4种。晋原镇西街地下水工程施工中,出土明代录有‘大明嘉靖年制’款的五代瓷碗11件,八方形小白瓷碗8件,青花彩碗8件。考古专家从出土器物和窑炉的结构鉴定,此窑最早烧造于隋代,唐代继续烧造。在发掘这座窑的同时,又在附近发掘了几座窑址。初步判定,这里是一处隋唐时代的窑群遗址。瓷窑遗址是大邑重要文物。”《大邑县志续编》第23篇《文物胜迹》第2节《出土文物》第466页记载:(1992年)“6月,农业银行县支行公园坝工地等出土大量隋唐残损陶瓷器。其中瓷碗90件、瓷耳杯7件、瓷高足杯4件、瓷双耳罐2件、陶瓷系罐1件、陶擂钵2件、陶盖4件,均已修复。晋原镇西街地下水工程施工中,出土明代录有‘大明嘉靖年制’款的五代瓷碗11件,八方形小白瓷碗8件,青花彩碗8件。县城水洞子和西郊戴巷子出土隋唐窑址的工作面,窑室、火膛、窑壁、烟囱保存较为完整。”

  另有资料记载:县城内惠山宾馆附近,也曾发现一处窑址,由当时的文管所长胡亮主持抢救性发掘,挖出了很多高质量的白瓷片,当时考古人员还整体搬回去一个小窑。2003年因县文管所与安仁刘氏庄园合并,县文管所迁安仁时窑包无处存放被遗弃了。此后在大邑县静惠山公园背后原五一染织厂对面山沟内鱼塘旁,曾经发现一处窑址,经文物部门发掘出很多白瓷片和一只基本完整的白釉高足杯。

  大邑唐代瓷窑遗址已经发现了近20处,因而杜甫《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一诗既非杜撰,也不是笔误。

  釉面纯洁 瓷质细腻

  大邑烧瓷目前已见的有碗、盘、炉等,瓷胎之白,几乎与现代白瓷瓷胎无甚区别,瓷质细腻、坚致,硬度强,比重轻;将瓷片彼此敲击,其声清脆悦耳;釉面纯洁,不见杂质,釉色纯白犹如堆脂,色泽温润光洁。2009年3月5日,《成都日报》《白瓷斗笠碗 杜甫诗中物——大邑新场镇一工地发现三处唐宋窑址以及大量白瓷》报道:“现场考古专家告诉记者……石虎村唐宋遗址面积有2.5万平方米左右……该遗址的发掘不仅对研究大邑乃至成都地区的唐宋历史文化有重要价值……让考古人员激动的是,此次新场镇石虎村发现的唐宋遗址中,他们首次发现了三处窑址和大量白瓷片。”

  2010年10月17日《成都日报》刊登的《大邑白瓷不一般 杜甫写诗夸过它!》也报道:省收藏家协会胡老师带来“宝物”,一个王泗出土的白色瓷碗,也即“大邑白瓷”,体薄而坚、色白声清。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