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中国民营艺术馆如何不断完善自己






[日期:2015-07-08] 来源:江西画廊协会  作者:佚名 [字体: ]

      中国艺术馆的发展在近几年发展迅猛,据统计,在2010年中国民营艺术馆的数量仅200多家,到目前为止已经有400多家民营艺术馆涌现。短短几年的时间民营艺术馆翻倍增长。是什么催生了民营艺术馆如雨后春笋般的崛起?随着国家政策倾向性的变化,从“经济搭台,文化唱戏”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样一个宏观政策的转变,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这就为民营艺术馆的催生和发酵孕育了更多的前提和空间。
      “文化产业热”掀起的狂潮,使很多以企业性质的艺术馆介入,借助着手头宽裕的资金开始大手笔的砸向文化行业、艺术行业,因此催生了很多民营艺术馆在瞬间井喷式的发展。同时,很多艺术家也开始自立门户,开办自己的工作室、美术馆。一方面在为自己的作品寻找更多的市场,为个人作品的推动起到了更好的商业化的效果;另一方面,也为公众带来艺术的盛宴和视觉的享受。但是,在民营艺术馆让经济来唱戏并没有那么好唱,艺术馆对艺术鉴赏力是金钱无法堆著的,但是艺术馆的资金却也是其中一个很大的问题之一。中国民营艺术馆要唱好“文化”这台戏就要立足以其造血机制、学术构建,同时亦要发挥其公共效能。
    中国民营艺术馆一路走来,不论在管理机制、造血机制、社会功能的发挥上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受到了大众的一片质疑之声。艺术馆的社会功能究竟是什么呢?中央美术馆馆长王璜生在其《王璜生:美术馆的台前幕后》中指出:“知识”是一个具有崇高价值感和内涵的理念,结构着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也引导着人类的精神追求及行为向往;而“生产”作为一个概念,其内涵也正发生着扩充和变化,它不仅适用于物质领域,而且也被应用到精神领域乃至知识的范畴之中。与物质的生产相似,“知识生产”同样是人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社会活动,也同样要借助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资料。如果从“知识生产”的角度出发来观照艺术馆,艺术馆就不但因其特殊的空间而成为知识生产的一种物质性场域,并且也因其综合的职能而转变成为知识生产的一种主体。艺术馆是以知识输出为主,承担着社会教育的功能。这是作为艺术馆的最基本的功能。不管是国营还是民营,它的教育和传播的功能是必须的。而很多民营艺术馆的经营却总在为资金的筹集而犯愁。一个连生存问题都在隐忧的艺术机构,它又如何能够搞好学术?因此,其造血机制不得不谈,他是推动事物向前发展和生存的最本质的因素。
      对于一个美术机构而言,无法脱离“金钱”而独善其身。向来,它就被认为是一个“烧钱”的项目。因此有一个好的造血机制和赢利点才能为美术机构的长久发展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所谓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以经济为基础,在这一基础上才能搭建起一个更加坚实的文化平台。当民营艺术馆有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造血机制时,文化将以独立的形式走向公众的视野,才能发挥其“文化搭台”的作用,从而推动整个文化产业的提升。
    另外,美术馆不能一味追求做大做杂,这样很容易失去艺术研究主题和方向。民营艺术馆的管理者经营者首先要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水平,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艺术馆能走多远。第二,艺术馆如何能更好的生存发展,最重要的莫过于要让艺术馆朝着专业的方向发展,并且介入适当的商业模式。第三,民营艺术馆一定要有自己的学术品味,提高自己的个性品位和影响。
      对于任何一个美术馆、艺术馆而言,不论是国营、民营,还是外资,专业的学术构建才是其发展的内核。经济是基础,是维持美术馆、艺术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能够保障其生存的前提下,其学术构建才是其内功,是一个专业的美术馆、艺术馆所必须具有独立的学术构建。一方面,美术馆、艺术馆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文化学术机构,学术是其立身之本。另一方面,任何东西都需要有学术和文化的支配才能发展得更长远。无论是立身之本还是驱动力,它的意义远远大于经济本身所带来的价值所在,是经济无法达到的最坚实的内核,只有充分发挥艺术馆内部学术定位和学术构建才能真正推动美术馆、艺术馆稳步向前。
    “知识生产”的机制、功能及特点在艺术馆的具体表现为:
    1.展览及相关的学术性建设是“知识生产”的重要工作,如:展览策划的学术问题意识和实践,关注和参与当下文化问题的探讨和建构,推动相关的学术问题的开展等等。
    2.对历史文化和资源的学术梳理、合理利用及当下阐释,尤其是对美术馆藏品及文献资料的研究、整理、保护和相关理论建设。藏品及历史文献资料中隐含丰富的信息,处理和保护这样的信息,从而构成新的知识增长点。我们往往忽视这样的历史资源,尤其忽视历史资源的当下意义:即历史延伸到当下的意义和当下对历史作出再阐释的价值。
    3.关注当下正在发生的艺术动态,以主动的态度积极参与其中,包括关注年青艺术家动态,推动年青艺术家的成长,以“进行时”的思维参与艺术的发生活动。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变化,对当下的阐释和介入是知识生产和知识建构的重要方式。
    4.艺术馆应具有兼容、开放的学术精神,应重视知识的交流、对话、互为互动,要从知识生产的最基本的社会基础做起,从而形成开放的“知识生产”机制。知识是在开放而自由的精神氛围中才可能有效地发展及体现其有效的价值。
    5.知识的应用和研发,使知识深化、变通、催生,从而产生知识新的可能性。知识如何转化为现实,在现实的社会实践中体现价值、共构作用,并深化意义,这将构成知识的再生产。
    6.普及性的公共教育是艺术馆知识生产及再生产的重要途径和方式。转化知识的形成方式和传播途径,形成多元多层面的知识面向,使知识成为丰富的多棱镜,在丰富的多棱镜中折射着不同阶层不同向度的文化需求。
    7.交流和互动是“知识生产”的另一种有效的方式,无论是专业的交流,还是跨行业跨学科的互动,都可能借助于艺术馆这样的平台轻松地进行,并获得潜移默化的效果。
    8.艺术馆学本身就是一个知识体系,艺术馆的运作、管理、运营等,以及对这样的工作内容及方式的研究,构成了可以不断深入延伸的知识系统。其实,这样的知识系统,不仅包括技术性层面、操作性层面的东西,更是综合体现了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价值观、美学观等等的问题。
    以上这八个层面都是一个美术馆和艺术馆的“知识产出”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沉练和最终要达到一个完整的知识构建体现。
    美术的公共性的发挥是一个它最终功能的体现,作为一个美术馆、艺术馆,无论其经济基础,还是学术构建发挥得如何完美,如果它的自我功能无法发挥,那么就相当于一个“死”的作品,只有当它的功能发挥出来了,这样才能受到社会的认同。因此积极的调动每一个美术馆、艺术馆的公共效能的发挥,才能体现出美术馆和艺术馆是否能够称之为真正的美术馆和艺术馆,否则只能称之为形式上的艺术馆。

绿宝石艺术陶瓷馆简介:

      绿宝石艺术陶瓷馆是由中国陶瓷馆研究馆员朱东明先生创办的,济南首家民办非企业艺术陶瓷馆。
      陶瓷馆现有展品千余件,包括涵盖国内主要产瓷区的,工艺美术大师创作的陶瓷艺术珍品;著名陶瓷艺术家使用过的制瓷工具及书法绘画作品;国内主要窑口出土的古瓷片及窑具;制瓷的瓷土和釉料以及珍贵的当代著名陶瓷艺术家的影像、文字和录音资料。
      陶瓷馆展厅面积200平米,分上下两层。虽然面积不大,但展品雅致、藏品丰富。曾在上海世博会展出的钧瓷作品《小口尊》;已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苏清河的瓷雕作品《泰国佛》、《立莲观音》;赖德全大师的“珍珠彩”对瓶《春、秋两景》;十位国大师共同完成的书法册页,以及汝窑、钧窑、小梅窑、吉州窑等著名窑口的出土瓷片:均是绿宝石艺术陶瓷馆的重要珍藏。
      发展中的绿宝石艺术陶瓷馆有不足之处,欢迎同道及各界朋友指正。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