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关于加深古陶瓷认知度的几点看法






[日期:2015-08-31] 来源:绿宝石艺术陶瓷馆  作者:绿宝石 [字体: ]

      关于专家:国内有很多古陶瓷鉴定方面有水平的专家。作为专家们,在享有崇高社会地位的同时,也应该肩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中国瓷网总经理朱东明向故宫博物院专家虚心求教

朱东明总经理夫妇与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苗长强在钧窑窑址考察

      一是,尽可能地推广和普及古陶瓷鉴赏知识。比如在鉴定时,不光是对不对、到不到代的问题,而是对的话对在哪里?这个时期的风格特点是什么?造型、图案背后又蕴藏着什么样的文化属性?不对的话又是不对在哪里?
      二是,要有担当精神。见到真东西,要敢于确认,敢于讲真话、实话,不要盲目否定。对于稀有的真品,如果专家都不敢认,不敢去研究,那会是怎样一个结果呢?如今一些鉴定专家,没有机会上手足够多的真品、精品,也没有海量的瓷片作为根基。与此同时,知识没有更换,经验往往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是师傅们从民国时一代代传下来的。改革开放30年间,出土流失了1600万件以上的陶瓷,很多专家却没有看到过。于是,因为“少见”,往往“多怪”了。
      三是,切忌按图索骥,一叶障目,在否定一个器物时,要有充分的依据,一定要慎之又慎。差若毫厘,谬以千里。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专家所掌握的知识也往往是见长于某一些窑口或时期,盲点总是客观存在的。没见过,就是没见过,就是需要研究,决不能简单化处理,盲目否定。“从未见到过”或“没有出土过”都不能成为否定的充分依据。论莫定于有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如果断定是仿品,就必须知道大概是在哪里仿的,是怎么仿的。如果回答不了这些问题,何以断言?要知道,专家的结论往往决定着这件藏品的命运。如果是真品,就有可能流失海外,甚至损毁,暴殄天物,这对祖宗的文化无疑是一种犯罪。

中国瓷网总经理朱东明与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苗长强在神垕古玩城

朱东明总经理在窑址考察时与当地村民交流

      关于藏友:根据这些年与全国各地古陶瓷藏友们交流的经验,除了一些大的收藏家、鉴赏家之外,我把国内普通藏友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具有一定理论功底和鉴赏能力的。这些藏友都有自己固定的交流圈子,有一定的眼力,一般不容易上当,也不迷信专家和书本,但这类藏友也容易成为高仿品的目标。应注意,不听故事,只看实物。遇到有争议的器物,该坚持的要坚持,有时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第二类,是有一定社会地位或有一定经济基础,喜好传统文化的。这些藏友多有懂行的人,甚至专家为其掌眼。尽管如此,由于多追求“高、精、尖”的品种,仍不免成为国宝帮的目标。收藏中,莫偏听,莫偏信,应注意综合多方面的意见。要相信并依靠知名资深古董商出身的实战型专家,作自己的经纪人代理或咨询,避免走弯路。
      第三类,是刚接触古陶瓷不久,知识懵懵懂懂,经济基础也比较薄弱的。不少人怀揣着一夜暴富的梦想,把收藏曲解为单纯的淘宝捡漏。这部分藏友人数最多,是一般仿品的最大受害者,也成为造假售假借以滋生的土壤。有些人,偶尔淘到一两件真品,便盲目自信;更有些人,历经数年甚至十数年,未得一件真品,却也不自知。这类藏友应注意,勿走捷径,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残片研习必不可少。建议大家,在初期不要遍地开花,应有重点,或可专攻一个窄小的门类,做到精、通,而后触类旁通。

(文摘自/华夏第一收藏)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