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玩瓷的“悟性”






[日期:2015-11-18] 来源:绿宝石艺术陶瓷馆  作者:绿宝石 [字体: ]


      瓷器玩家大抵会有同感,古瓷上某些现象,有时心里明白,嘴上却难以表达,故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说。这“意会”,实际上讲得是“悟性”。

      悟性在鉴识上无处不在处处在,所以,有人觉得识瓷难,有人觉得不难。比如面对一真一假两件器物,入门三个月的人只凭一、二个基本要点便判定了真假,学三年的人,虽然可以讲出三条、五条理由,则不见得真正能抓住要领,这就见出了悟性高下。之所以如是说,是因为许多人的眼力和心力本是来够用的,只因在许多时候失去了平常心,便迷失了悟性。
      因此,在古陶瓷鉴定上,“悟性”未必一定就同智商、同懂得相关历史知识成正比,有时还可能成反比。日常鉴定中,时有发生的所谓犯低级性错误与常识性错误的“吃药”、“走眼”,则为缺乏悟性的表现。换句话说,人们的很多失败,其实都不是发生在未知的世界里,而是跌倒在常识里。因为越是浅显的道理,就越容易被忽视、被忘记。若能将历史常识、书本知识、鉴定技能,应运得灵活,并时时保持一颗平常心,善于总结与比较,悟性也就常在了。因而,古瓷鉴定说难不难,说不难似乎又非常地难。扬州博物馆“镇馆之宝”的元代祭蓝釉浅刻白龙纹梅瓶,在入藏之前,当文物商店专职人员错定成雍正瓷之后,出人意外地让上海一位名叫沈胜利的鉴玉专家从龙纹上认出庐山真面目,堪为难与不难的典型一例。

      对于一个成功的投资者而言,悟性有时比眼力更重要。要有精品意识,不怕买贵,就怕不是最好。因为,名品、珍稀品,升值最快。某著名收藏大家,每每看拍卖图录,最感兴趣的便是封面封底之物,道理就在于此。想做一个快乐的收藏家,除了悟性,还须要有“实力”与前瞻性的意识,即要着眼于长线投资,并善于“捂”。许多时候,“前瞻性意识”比“眼力”更具爆发力,所达到的结果往往更加令人震撼。刘益谦先生对艺术品本不在行,却赚得盆滿锅满,扣除14%的佣金,一件器物净赚3亿元,就是最好说明。
      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之训,在时下的收藏上,竟然越来越具警示作用。书太多太乱是原因,再者,有太多的假,系照着书上那高清晰度彩图做的。你照着书买,又照着书去作比对,正中造假者下怀。悟性来自实践,不善于在“古玩摊上练眼力、假货堆里滚钉板”,不善于用富有哲理的思辨、多方位的视角,透过表相看本质,自然就谈不上真知。

      显然,收藏与投资上,比知识(学历)更重要的是经验,以及融会贯通的能力和举一反三的悟性。古玩收藏的关键其实就是求真和断代。而在当今信息时代,造假技术日新月异,唯有不断更新知识、及时把握造假动态,才可与时俱进。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