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山西陶瓷文化最高中心—— 洪山窑






[日期:2016-01-12] 来源:中国瓷网  作者:绿宝石 [字体: ]
 
    洪山瓷窑遗址位于介休狐岐山麓黄土丘陵、距市区东南10公里处洪山、磨沟村一带,西距洪山泉100米,海拔940---960米,周围地形南高北低。遗址以喊车沟为中心,依地势分布于磁窑沟、龙王沟、琉璃窑、采坪沟等区域,东西约250米,南北100米,总面积25000平方米左右。遗址中心范围有众多瓷片和厚厚的匣钵堆积层,可见宋、金、元、明、清时期烧瓷残片及少量成型器物遗存。
    洪山瓷窑遗址,旧县志或其他史料文献中未见记载,1957年被发现。1959年7月列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65年5月,山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介休县人民政府在遗址山坡前立保护标志。2005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洪山陶瓷由来已久,唐朝时,陶瓷器皿在民间广为使用,洪山村民利用当地富有的陶土、煤炭、水利资源及水磨动力优势,开始烧制瓷器。从遗址现存状况来看,洪山窑以喊车沟烧造年代最早,采坪沟多为宋元窑口。洪山源神庙窑神殿清光绪十八年(1892)《公同义阖碗窑行公议规条碑记》载:“推瓷器生产,首属我洪山村也。自唐朝末宋代初而开设碗窑久矣”。
    北宋至道三年(997)重建源神庙之前,庙之北就有奉祀陶器之鼻祖太上老君的窑神庙;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源神碑》载:“丹灶炊频,洙风扇炪,高士云集,兴舡频届,陶剪翠殊,名彰万载”,并有“磁窑税务任韬”、“前磁窑税务武忠”字样可考。碑碣史料说明,唐宋时期洪山陶瓷烧造业就相当发达,官府已设税官征收瓷器税。介休洪山《源神碑》是全国现存记载陶瓷生产三通古碑中历史最早的一通,另两通:一是陕西铜川黄堡镇窑元丰七年(1084)德应碑;一是河南修武县当阳峪窑崇宁四年(1105)德立候百灵庙碑。
    洪山陶瓷创烧于唐,历经宋、金、元、明、清,烧造延续时间之长为北方瓷窑中罕见,瓷窑遗址便是明证。需要提及的是,洪山村不仅陶瓷烧造历史悠久,而且在唐朝就因佛教盛行寺庙修建之需求始烧琉璃。1983年,在遗址发掘出土的唐贞元十一年(795)《法兴寺碑》有“西至琉璃寺”的记载,说明唐朝年间洪山不仅烧造陶瓷,琉璃烧制业也有相当水平。
    1991年,山西省考古所对洪山古瓷窑遗址局部探掘,出土一件刻有“政和八年闰九月初九胡安匠”缠枝牡丹纹饰的瓷具大印模盘。此件有确切纪年的印摸,为洪山瓷窑断代提供了极好标尺。综合碑碣铭文及出土器物判断,洪山陶瓷最早烧造时间为唐代,形成大规模窑场生产的时间下限不晚于北宋初年。
   宋金时期为洪山陶瓷的鼎盛时期,明朝大窑口略有增加,清朝年间时兴时衰,民国时期退多进微。从旧碗窑遗址来看,早期碗窑大多设于宅旁,1人多高,进深5尺,一次能装百余个笼盔(装碗胚的工具),可谓是典型的家庭作坊式生产。
    洪山窑是典型的北方民窑,瓷品种类齐全,有细白瓷、粗白瓷、黑釉瓷、黄釉瓷、紫釉瓷等;器型有碗、盘、罐、瓶、盆、缸、枕、灯盏、香熏以及人物、动物、花球等;装饰技法有印花、剔花、画花、嵌色、镂孔及釉下彩绘等,其中白釉下彩绘有黑褐色、咖啡色、橘红色等。胎上敷洁白花妆土,外罩透明玻璃釉烘托彩纹是洪山瓷独有的特色,这类瓷品风格可以和磁州窑、当阳峪窑白釉彩饰相比,可谓是洪山窑之精品。
    洪山窑器物薄而规整,小件器皿用支钉法烧造,即在盘碗的圈足部垫3个小支钉,支烧时钉尖朝下,依次叠放,烧成出窑后器皿留3个细小支烧痕,这种支烧技法为洪山窑首创。其他工艺技法在洪山窑都有精品,如黑褐釉碗线条印花、婴戏荡船纹等,惟洪山窑独出。
    洪山窑以宋金时期产品质量高、产量大,在器物式样、烧造技法上对周围地区民窑影响较大,但在烧造规模、历史影响等方面略逊色于河北定窑,未能跻身5大名窑。然而,经现代科学测试,宋金时期洪山窑细胎白瓷器皿质白胎薄,以及烧造方法比河北定窑更具科学性、合理性,产品代表了当时白瓷烧造的最高水平。洪山白瓷其白度、透光度、吸水率及支钉烧造技法均胜于以产白瓷著称的定窑白瓷,在全国白瓷中首屈一指,可与现代白瓷媲美,是当之无愧享有“薄如纸、质如玉、亮如镜、声如磬”美誉之瓷品。
    洪山瓷窑残片及器皿,浓缩了山西乃至北方地区古代陶瓷生产及民间生活器具的时代特征和文化积淀,是研究山西古陶瓷业起源、发展、传承、兴衰的实体资料,对探佚瓷器烧造工艺、行业影响等具有代表性意义和突出地位及价值。
    洪山瓷窑遗址是山西乃至北方地区一处历史悠久的古瓷窑场,是山西陶瓷文化的最高中心遗址。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