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正确认识瓷片在古陶瓷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日期:2016-05-25] 来源:网络  作者:天林 [字体: ]

 

      我发现,古瓷收藏圈里有两种很不好的极端现象,一种是对瓷片非常反感,一种被瓷片所陷。
      反感瓷片者,尽管收藏了几十年,往往都对瓷片不屑一顾,从未真正好好地研究过瓷片,谁要是秀点瓷片,立即授之“片片帮”,内心深处非常看不起,而反观其收藏的那些“高大上”,很多都是一眼假的赝品。
      被瓷片所陷者,尽管收藏了几十年,但几十年都在玩瓷片,在他们眼中,只有瓷片才可能是真的,见到谁有整器,立即砖头砸之:这怎么可能?能有一片瓷片就不得了了,哪会有这么精的整器呀?于是乎,见到藏有整器的,便授之以“国宝帮”,而反观他几十年的“珍藏”,要不是片片,要不是根本不值得收藏的粗品、普品和残品。
      我认为,以上两种极端现象,都是对瓷片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把握,今天,天林就与大家来谈谈瓷片。
      一、瓷片学习是藏瓷人的幼年期,别指望跳过幼年期直接进入成年。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成长的渐变过程,都必须经历一个婴儿期、童年期、少年期、成年期……
      成年期之前的漫长过程,都可称为幼年期,幼年期其实是一个打基础的阶段,基础不牢、就会地动山摇,万丈高楼必须从平地起。同时,打基础的工作往往是最艰苦的、也是长期的,更是寂寞的、孤独的,在这个阶段,你不能收获成功,一路上也无人喝彩,但量变才能导致质变,基础性工作必须有一个量的积累,如果急于求成、走路未学好就学跑,也无法促成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所以,任何人做任何事,休想跳过幼年期直接步入成年。
由此可见,如果藏瓷人不注重打基础,或者基础打得不牢,就会先天营养不足,从而导致先天发育不良,倘若如此,其今后的收藏道路便可想而知。那么,对藏瓷人来说,打基础的工作到底有哪些?我认为,学瓷的基础课很多,但最重要的是瓷片。

      二、怎样学习研究瓷片
      很多藏友都讲到,自己是从瓷片堆里爬出来的,回顾自己的古瓷学习之路,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当初初学古瓷之时,尽管读了很多专家的书,但始终搞不清楚专家到底讲了什么,因为专家总说一些什么“器型笨拙、青花飘浮、画工绵软、火气十足”之类的感性词语,每个人对这些感性词语的理解不同,对标准的认识也不同,读来读去,仍然一头雾水,不知什么是新、什么是老。
      后来,师父告诉我,“瓷片是最好的老师”。于是,我一边看书、一边到博物馆看真品,同时,把重心放在瓷片的学习和研究上,逛市场时,在师父的指导下重点看瓷片,还隔三差五地往师父家跑,因为师父为了讲课需要,收了各个时期的很多瓷片。为了保证瓷片的可靠性,我还到处捡瓷片。
      在奉贤工作时,我单位外面4000多亩的大小鱼塘因为建设全部填平,每当雨过之后,便有很多瓷片露了出来,我便拎着塑料袋,满地里捡瓷片,到建设开工的一年多下来,捡了一大堆明清时期的民窑瓷片。这些瓷片大多是使用中破碎的,带有摩擦蛛网痕,对研究出土痕和使用痕都有意义。
      此外,我还走访了龙泉、上林湖、耀州、德化等古窑址,还实地采集了很多瓷片。对工地上捡的、窑址挖的瓷片,带回来之后都亲自清洗,在清洗瓷片过程中,我发现由于瓷片在土里埋藏数百年、上千年之后,尽管土迹斑斑的,但都很好清洗,洗出来大多都清清亮亮、干干净净的,这可能与土壤的弱酸性或弱碱性有关。
      当然,瓷片也捡不完、挖不完的(很多古窑址是不让私挖的),但我觉得自己亲自捡瓷片、挖瓷片非常重要,因为这样可以保证瓷片的来源可靠,防止一开始就把假瓷片当成标准,从而导致今后的收藏道路上发生方向性错误。
      自己捡瓷片、挖瓷片主要是帮助自己认识瓷片的真假,当通过看图片或上手实物能准确无误地识别真假之后,瓷片的学习研究也不能放松和放弃,特别是研究一个新的瓷种时,一定要从瓷片研究开始。
      比如我在学习汝瓷和元青花时,由于这些瓷片都很贵,也不可能花很多的钱去买,但每次上市场时,碰到真品瓷片时,都要一片一片地上手研究,此外,我还在网上(雅昌、盛世等)收集了所有能收集的汝瓷和元青花瓷片,分门别类地建立文件夹,一有时间,就把图片资料调出来学习研究。
      通过自己瓷片学习研究的经历,我感到,瓷片学习研究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
      1.最好自己亲自采集一些古瓷片标本,以确保教科书正确。
      2.自己不能亲自采集的,最好通过可靠的渠道收集一些古瓷片。
      3.瓷片采集不一定追求量,但瓷片学习和研究一定要有量,就是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尽可能多地收集古瓷片的图文资料。

      三、如何拜瓷片为师
      尽管瓷片是最好的老师,但如果学习不勤奋、方法不得当,瓷片学习的效果也不会明显。瓷片采集回来、清洗干净之后,或者从网上下载大量的瓷片资料后,剩下的就是反反复复地看。
刚学习研究瓷片的时候,我规定自己周要过手两遍,每次过手时,就是把装满瓷片的箱子打开,第一遍是把瓷片一片一片地从箱子里拿出来,每一片看完之后放在地上,等箱子翻空之后,再把地上的瓷片一片一片地拿出来,翻来覆去看完之后,再把瓷片一片一片地放回箱子,如此的折腾,至少要两个小时以上。
      除了上手亲自采集的瓷片以外,几乎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把电脑里存的瓷片资料(包括整器)全部过一遍,方法就是电脑往床头一放,图片打开全屏幻灯播放模式,然后便随着幻灯播放的速度一张一张地看……
      也许你会问,看瓷片到底是看什么?其实,瓷片身上凝聚的信息太多了。总的来看,可以看两个方面:
      一是看时代特征。即通过瓷片解读古瓷当时的制作工艺以及胎、釉、型、画工、原料等方面的特征,比如元青花,你通过反复研究标本,就会不断掌握它的胎、釉、青花发色、画工以及铁锈斑、串珠、生产工艺等方面的特征,这些都可概之为时代特征,就是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别的制作工艺、特有的原料材料、特殊的审美取向在瓷器身上凝聚的与其它时代完全不同的特征。
      二是看岁月留痕。任何物质的东西,经历岁月之后,都会被打上岁月的痕迹,古瓷也一样,无论是传世的,还是出土的,无论它保存环境是多么好,经历岁月之后,总会找到它特有的历史年轮。
      首先是胎,由于经年累月的土壤作用,出土古瓷的胎都略显朽干之感。
      其次是釉面,出土古瓷的釉面,由于受沁程度不同,表现出的感觉也不一样,但大多釉面都呈绸缎感,即手抚之,感觉很润滑,但润滑之中略有涩手感,釉的表面好象附了一层极薄极薄的薄膜一般;特别是釉面的镜面反应比新瓷大大减弱,反射光(灯、窗等)的边沿往内聚收,呈模糊状,显得更加聚光,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宝光四射,而新瓷的反射光边沿大多线条清晰,镜面效果明显。
      再次是微观,这就要借助放大镜显微镜了,微观对于古瓷特别是高古瓷的鉴定非常有效,古瓷在土壤和岁月的双重作用之下,气泡会发生各种各样的老化和衰老情况,微观研究学者黄培春先生称之为“老人斑”,但是,仿古作旧的赝品也有伪“老人斑”现象,这是人为作旧对瓷器表面腐蚀破坏造成的。
      所以我在别的文章也反复强调,研究微观一定要先从真品的微观研究起,特别是来源可靠的古瓷片的微观,一定要反复研究,真正掌握真品微观的各种特征之后再推而广之,另外,微观鉴定的人,一定要有非常扎实的眼学鉴定之功夫,如果对真品的微观缺乏扎实研究,加之眼学功夫不到家,极容易在微观鉴定进入误区。
      四、要从瓷片堆里爬出来
      学习和研究瓷片,目的是为了掌握古瓷鉴定的要领,是为了能够准确地鉴别、收藏和保护古瓷整器和精品。所以,学习和研究瓷片,只是方法,不是目的,只是过程,不是结果。但是,纵观收藏界,有太多的藏友唯瓷片是真,只认片片不认整器、只认粗品不认精品、只认民窑不认官窑,为何如此?
      一则可能把瓷片学习当成唯一的目的和结果了,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从瓷片这所启蒙学校里毕业,没有从瓷片堆里爬出来,如果不能从瓷片堆里爬出来,必然被瓷片给掩埋了。被瓷片给掩埋的人,大多一生都只能与瓷片为伴,收藏一辈子,结果都是粗破残,并且以残为美,反而把整器、精品、珍品当成假的。我认为,这样的收藏不是收藏,这样的瓷片学习和研究也迷失了方向、背离了初衷,这是瓷片学习和研究所要努力避免的。
那么如何才能防止成为不能从瓷片中爬出来的“片片帮”呢?
      我感到,学习瓷片一定要善于由点及面,瓷片只是一个点,整器学习才是面,要善于把点与面结合起来,觉得对瓷片学习有收获和体会之后,可以在行家的指导下收藏整器,然后将瓷片与同类整器对比着学习,不断找到瓷片与整器的关联点,用瓷片来证明整器,用整器来提升水平,从而推动瓷片的学习成果不断向整器的学习和收藏转化。
      很多人都很自信,但我还是希望您读罢这篇文章之后,能非常理性地回头看看自己的学瓷之路,倘若您没有认真深入地研究过瓷片,我倒还是建议您把瓷片这堂基础课给补上,等这堂课补足之后,说不定您还会有新的收获和发现呢。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