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清末民初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发展






[日期:2017-03-02] 来源:一品雅集  作者:佚名 [字体: ]

      近代制瓷史上, 醴陵瓷异军突起, 洁白如玉的瓷质和柔和俏丽的彩绘, 足以和景德镇瓷分庭抗礼。清末民初创制的醴陵釉下五彩, 在釉彩工艺和绘画造诣上都达到很高境界, 但若深谷幽兰, 久未被陶瓷界普遍认识。


清 醴陵釉下五彩花鸟纹瓶 故宫博物院

      一、近代酸陵艺术瓷的崛起

      醴陵地处湘东。清初时广东人廖仲威在醴陵沩山发现瓷泥, 于雍正七年向沩山寺僧智慧赁山采泥,开窑烧瓷。沩山瓷土质地良佳, 开采又易, 几年之内便有数十孔瓷窑相继升火, 产品转运各地, 供不应求。

清 釉下五彩镂空葡萄纹瓷瓶 湖南博物馆

      清咸丰三年太平军道经湖南, 军行所至, 瓷品滞销, 致使窑业萧条。太平天国失败后虽瓷业一度复旺, 但清末政局不稳, 又使生产衰退。

      从清初到光绪中, 醴陵瓷业几度兴旺且产量巨大, 但工艺落后仅烧日用土瓷。近代醴陵瓷业的复兴, 熊希龄功不可没。

清 釉下五彩花卉瓷瓶 湖南博物馆

      熊希龄字秉三,湖南凤凰人, 与沈从文、黄永玉是同乡。熊曾是清朝官僚, 辛亥革命后出任过中华民国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作为清府官员的熊希龄赴日考察, 见到日本瓷精致优良, 而制瓷技术又自中国, 逐萌发振兴中国瓷业的决心。

      熊希龄回国后和大学士文俊铎(醴陵人)共赴沩山实地查看, 采集瓷土样本送日本试验, 证明可制上等瓷器。熊拟了万言书呈请清政府在酸陵创办瓷业公司和瓷业学堂, 改良醴陵瓷业。次年光绪三十二年, 清政府批准熊氏呈文, 拨库银一万八千两创办湖南瓷业学堂。后经招集商股,又创建了湖南瓷业公司。瓷业学堂和瓷业公司的创立, 是醴陵瓷由土瓷向精瓷转变的标志。

清 釉下五彩葫芦形瓷瓶 湖南博物馆

      在醴陵制瓷技术变革的过程中, 集中了多方智慧。瓷业公司聘请的彩绘艺人均系湘地书画名流。因“ 江西景德镇私规最严, 不准工人用于外省。又俗传景德镇承办御窑, 所用红绿颜色, 他省不准仿办” , 在此情况下, 熊希龄毅然邀请日本技师来协助研制釉下五彩,并获成功。

      二、醴陵釉下五彩的艺术特色

      醴陵釉下五彩的釉彩色泽、绘画笔法和纹样题材都突破了传统方法, 体现了彩瓷的重要发展。

清 釉下彩凤尾瓷瓶 湖南博物馆

      1、釉彩色泽

      釉下彩唐宋起已盛行, 明清的青花和釉里红更属瓷业主流, 但都单色或双色, 表现力有限。醴陵发明的釉下五彩则色泽异常丰富, 是对传统釉下彩技术的突破性发展。醴陵釉下彩有红、橙、黄、绿、青、紫和黑、白、茶、灰等各色。每一种颜色, 又有不同的品类, 如红色系包括玛瑙红、锰红、桃红、芙蓉红、铁红黄色系包括钦黄、桔黄、柠檬黄绿色系包括草青、浅绿、水绿、青松绿、苔绿蓝色系包括海碧、海蓝等。连黑色也有艳黑和鲜黑之分。各种色泽都艳而不俗, 淡而有神。根据不同题材, 既可古扑典雅,又可鲜丽浓郁。

      2、绘画技法

      清末民初醴陵釉下彩画师都具相当功力, 线条圆劲老辣, 构图简洁洗练, 一破晚清瓷的软弱和繁缚。

      醴陵艺术彩瓷的基本绘画技法是双勾分水或称双勾填彩。因为要双勾, 纹饰造型就需简练, 要分水结构就要严谨。民国初期, 作品简洁明快的风格已基本形成, 纹饰以写实的花卉禽鸟为主。设计时多作平面处理, 构图舒展。这种具逻辑美的秩序感, 是醴陵釉下彩瓷画的艺术生命力所在。是典型的现代装饰画风格。

清光绪 醴陵官窑釉下彩雉鸡樱花瓶

      醴陵釉下彩瓷画的有些作品取法西洋画法, 作品色彩浓艳, 光感强烈, 和油画相似。北京故宫博物院有宣统二年款山水瓶, 树影婆姿、湖面平静, 是具突破性意义的成功之作。

      三、醴陵釉下五彩画师

      醴陵釉下五彩的成功, 原因之一是工艺上突破了传统釉彩的传统, 原因之二是拥有湘地优秀的美术人才。

清光绪 醴陵窑釉下五彩开光釉上双虎双獾撇口瓶

      清末醴陵瓷业公司初创之时,就邀请湖南地区热爱工艺的书画名流参与, 最著名的有张晓耕、彭筱琴等人。

      张晓耕是江西萍乡人, 又名张逢举, 生卒不详。张是当时颇具声望的金石书画家, 花鸟、人物、山水均具极深造诣。在瓷艺上, 是釉下彩和釉上彩的全能画手, 同时对刻瓷、指画也有相当功力。

清宣统 醴陵釉下五彩花卉瓶

      彭筱琴在当时和张晓耕齐名。彭是湖南浏阳人, 善书画, 山水花鸟俱精, 是瓷画多面手。彭的技艺稍逊于张晓耕, 但他在醴陵时间很长, 以后的名画师大多出于彭的门下, 故影响很大。

      张晓耕和彭筱琴是醴陵釉下彩的第一代画师, 第二代画师是由当时瓷业学堂速成班培养的几批学员, 其中有傅道惠、游先理、吴寿棋等人。

民国 醴陵釉下五彩花卉帽筒 (一对)

      游先理瓷业学堂毕业, 长期从事醴陵瓷业, 年曾任醴陵瓷业民利公司经理, 他与沈明扬等人是几次赛会的亲身经历者。

      吴寿棋年春考入瓷业学堂艺徒班学习瓷画, 同年冬毕业。后在湖南瓷业公司从事釉下彩的研制绘画七年。年后又在长沙、南京等地长期从事瓷绘。吴寿棋在五十年代恢复酸下五彩技术时发挥了关键作用, 是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

清 釉下五彩百鹤图尊

      四、近代醴陵釉下五彩的艺术成就

      釉下五彩松鹤纹瓶〔清宣统三年。至光绪末, 醴陵独创的釉下五彩已成功地用于瓷画作品。色彩缤纷、晶莹润泽、清雅明快、别具一格, 引起中外人士的注目。清宣统二年南洋《劝业日报》的一篇文章写道“ 前年春游湘中, 见该省所出之釉下花釉青, 不仅青、红两种, 且千门万类, 各尽其长, 不禁叫绝⋯ ⋯。其色泽之鲜明, 绘画之精致, 更较前进步, 且有新发明。紫色、黑色两种及釉下刷花, 犹觉枝枝叶叶, 秀色可餐, 把玩之余, 令人不思释手” 。

清 釉下五彩人物瓶

      自此, 醴陵釉下彩艺术瓷名驰中外。自1909至1915年, 多次参加国内外赛会, 在武汉劝业会、南洋劝业会、意大利都朗博览会和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均获得金牌奖。

      据传, 熊希龄曾亲自携瓷人京, 贡呈慈禧太后。慈禧欣赏时, 几次顾看原先陈列四周的景德镇瓷,似还是江西瓷好的意思。熊氏在傍已知慈禧的想法, 马上从容进言“江西瓷已有千百年之历史, 醴陵瓷仅数年之功耳。” 慈禧不禁莞而一笑, 卒重赏之。

釉下五彩花鸟镂空套瓶

      醴陵釉下彩发展也几经周折。1918年湖南瓷业公司毁于兵火,后虽稍恢复, 但已属惨淡经营。1930年前后, 湖南瓷业公司及湖南模范窑工场及一些商办窑厂相继倒闭, 釉下五彩基本停止了生产, 距其出现仅二十多年。

      近代醴陵釉下五彩烧制时间不长, 烧制的艺术瓷估计不足千件, 流传至今已凤毛麟角, 醴陵的湖南陶瓷研究所仅收藏十余件, 北京故宫博物院和私人藏家也有少量保存, 诞生至今不足百年但已非常珍贵。

1958年 釉下五彩蝴蝶兰胜利杯(特供瓷)

      五十年代时, 在老艺人吴寿棋主持下恢复了釉下五彩工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无论釉彩工艺和绘画技巧都远超清末民初。醴陵的釉下五彩技术推广到景德镇、潮州等地, 对当代瓷业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