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千年陶瓷古镇——越州潦浒窑






[日期:2017-03-14]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字体: ]

 

      潦浒,古称老虎石、潦浒石,又名猫猫石。坐落在中国第三大河流珠江源头的南盘江畔,曲靖和陆良两个富饶的大坝子交界处的丘陵地带,隶属于曲靖市麒麟区越州镇。潦浒海拔1860米,国土面积21.69平方公里。现有农户近2000户,人口7700多。

      潦浒所处的位置,是古夜郎国和古滇国交汇的地方,史称劳浸靡莫之属。汉唐时期属于同劳(乐)县(今陆良县),是爨文化的发祥地,被康有为誉为“正书第一”的《爨宝子碑》就出土于距潦浒南3公里处的杨旗田村。唐宋时期,南诏、大理国在滇东设立三十七部,潦浒为三十七部之一普么部的属地。元朝设立越州,明朝设立越州卫,清朝康熙五年“裁卫归州”,越州卫并入南宁县,降格为乡镇一级的行政区,潦浒仍为越州属地。民国28年(1939年),国民政府设立潦浒镇。1950年3月,曲靖县人民政府将潦浒、越州合并为曲靖县第四区,区政府仍设在潦浒。1952年区人民政府从潦浒迁往越州。1983年8月第四区更名为越州区,1988年越州区改为越州镇,潦浒为越州镇下辖的村社一级行政组织。

      潦浒是个龙的世界,村中三里的长街就是一条最大的长龙,蜿蜒在依山畔水的村子中间。村子西面秀丽的丘陵地带,众多年代不同,朝向各异的龙窑就是一条条大大小小的龙,静静地起伏在龙凤山麓。潦浒的村民们世世代代和这些龙相依相伴,龙窑,是这个因陶而兴的千年陶瓷古镇的灵魂。

      潦浒,宋代开始烧制砖瓦,陶瓷作为一个产业开始起步。明代开始烧制陶瓷,清代开始制碗,民国建立现代意义的陶瓷工厂,生产瓷器。明清时期,就已发展成为曲靖范围内较大的古老集镇,素有“小云南”之称,是一座因陶而兴的千年陶瓷古镇。

      龙窑,自古以来一直是潦浒烧制陶瓷的主要窑型,是潦浒的灵魂,潦浒陶瓷文化的根。龙窑按出资方式的不同,有官窑、公窑、私窑之分。龙窑的名称以建窑者的姓氏、建窑时间的先后、窑址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来命名,如按建窑时间的先后命名的有老窑、新窑;按窑址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来命名的有沙沟窑、黄沙塘窑;最多的是以姓氏来命名的龙窑。每一条龙窑,都彰显着一个个制陶家族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精湛技艺与手手相递的温暖。最兴旺的时期,潦浒有龙窑20多条,制陶作坊多达200多家,从业人员达3000多人。今天,潦浒依然保存了从明朝到现代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龙窑16条,一直在使用的龙窑就达12条,极具文物保护和使用价值,传承了中国陶瓷文化千年的龙图腾,堪称龙窑的博物馆。其中建于明代的新窑曾长达110多米,是中国最长的古龙窑,而且至今一直在使用之中,可谓中国龙窑的活化石。


      潦浒的烧陶制瓷技术,几乎涵盖了人类陶瓷史上各个不同阶段的全部工艺特征,至今仍然保持着人工手工拉坯,使用龙窑柴火烧陶的古老制陶方式;保留下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种的窑型,其中曾有集“官窑”和“军窑”于一身的蒲萝窑,融“官窑”和“民窑”于一体的古龙窑——新窑;一直在生产着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陶瓷产品。潦浒,就是一座活的中国陶瓷从古老制陶技术,到现代化高科技陶瓷工艺技术发展演进,自然天成的窑的博物馆、陶瓷工艺技术的展示馆、陶瓷产品的陈列馆。

      潦浒,这座因陶而兴,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千年陶瓷古镇,以她庄重古朴、色泽典雅的潦浒古陶、景观陶、园林古建筑陶,种类繁多、异彩纷呈的“云瓷青花”系列产品,广泛适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宗教信仰、殡葬礼仪之中;以她豪迈的步伐、昂扬的斗志、全新的姿态展现出她千年陶瓷丰厚的底蕴、如画的前景。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