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嵇锡贵:陶瓷,是我一辈子的事业






[日期:2018-06-07]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绿宝石 [字体: ]

嵇锡贵,浙江湖州人。高级工艺美术师,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越窑青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越窑青瓷刻花梅瓶《荷塘雅韵》 

六月,繁花盛开的季节,沿着西溪湿地内河渚街的小桥径直向东走,杭州西溪贵山窑陶瓷艺术馆映入眼帘。边上的木板平房工作室里,嵇锡贵正在细心指导学生制作陶瓷。

与陶瓷相遇

花一生时间求索前行

嵇锡贵说自己与陶瓷结缘,纯粹出于偶然。她在江南水乡湖州度过了美好童年,由于父亲工作调动原因,全家搬迁到“陶瓷之都”江西景德镇生活。1957年初中毕业后,成绩出类拔萃又喜欢画画的她,考上景德镇市陶瓷美术技艺学校。自此,她走上了陶瓷艺术之路。

虽然没有专业基础,颇有天赋的嵇锡贵却靠着那股子“冲”劲,成为班里的尖子生,原本三年的课程不到两年就完成了,并留校任教。工作两年后,她顺利考取景德镇陶瓷学院本科。毕业后,她获得唯一一个分配名额,直接进入景德镇轻工部陶瓷研究所工作。在此期间她静心汲取青瓷、青花、粉彩、斗彩、釉里红等传统陶瓷技艺的养分,不断提升突破。

凭借良好的素养,和对明代青花的系统研究和整理,嵇锡贵以仿古为主,把青花料色分类。通过对料色特性的了解,她在传统的青花绘制技艺上探索不同手法的表现形式,探寻具有个人艺术特点的技艺手法。1975年,作为中国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釉下组负责人,嵇锡贵带领小组创作了中南海毛主席用瓷(即7501釉下彩梅竹);设计制作上海锦江饭店接待外国元首专用釉下彩餐具《麦浪滚滚》及毛主席纪念堂陈设瓷;主持轻工业部“明代青花的研究”项目等。1986年,嵇锡贵与丈夫郭琳山离开景德镇来到杭州,在浙江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在中国美术学院陶瓷泰斗邓白教授的提点下,嵇锡贵开始研究恢复越窑青瓷。在一次次实践创作中,她不断探索突破青瓷艺术的外延,归纳出刻、划花及青瓷褐彩等技艺,还自创了铁骨泥刻花等技法。

G20峰会时,担任画面总设计师的嵇锡贵,带领团队以“西湖韵”“繁华盛世”“国色天香”三个主题设计制作了三套瓷器,分别对应G20峰会上的三场晚宴。从设计初稿到最终完成只有8个月,时间相当紧迫。“最忙时,凌晨3点多起床,晚上12点多睡觉,累积的设计图纸有20多厘米高。”最终,这三套带有西湖元素的国宴瓷,展现出别样的江南韵味、浙江特色,令世人惊艳。

“一件作品中的每道工序都认真做到极致,在专业领域中积累经验、起领军带头作用,以达到自己预想的最高目标。”60年来,嵇锡贵始终秉持一份执着与坚定、不服输的性格,这份执着推动着她不断努力,从不放弃对事业的追求。她说自己这一辈子就做陶瓷艺术一件事,足矣。

 

 青花斗彩《梨花小鸟》

“火”的艺术

让传统技艺不断延续

在嵇锡贵眼里,陶瓷艺术是一种“火”的艺术:拉坯定型、上色盖釉、温度控制,这其中的每道工序都需要深度推敲:“单单成型就有72道工序,一件瓷器前面做得再好,如果火不帮忙就前功尽弃。”她所坚持的,是继承传统又不失新意。在这条土与火的艺术之路上,她专注而从容,一次又一次地在陶瓷上书写传奇。

对于彩绘的热爱,嵇锡贵总有着一种超乎寻常的情结;对创作美的渴求,促使她在釉上彩绘中尽情展现自己的才华。她作品中的每一根线条、每一处渲染、每一个色块都刻画精微,呈现出生动的气韵。她根据创作需要,巧妙地把技法有目的地运用组合,使作品具有更强的表现力。比如在釉下彩创作中,嵇锡贵将彩绘与刻花结合,通过色彩对比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她创作的越窑青瓷刻花,在传统中彰显出现代的气息。

陶瓷艺术是嵇锡贵一生所钟爱的事业,她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与价值。作为越窑青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她希望在继承传统中发展越窑青瓷,她一直在思考如何推动陶瓷艺术进入当代人的日常生活。“做德艺双馨的工艺家。用心学艺,锻造成才,并用感恩之情回报社会。”

人到七十古来稀,嵇锡贵对于陶瓷艺术仍然饱含着激情:“我们这代人的成就与国家的培养是分不开的。78岁,我依然停不下来,想着要多做些事情回报社会。”现在,她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带徒授业上,把自己的技艺经验传承给年轻人。

2012年,杭州市首推“工艺美术大师带徒学艺”项目。五六年内,嵇锡贵对五个徒弟的专长了然于心并因材施教,她带领徒弟参加了国内外各种比赛。学生们成长中的点滴进步,都让嵇锡贵感到欣慰,“手艺,不单单是传承技艺,在技艺之外还要提升自己的修养。学生们的作品参展获奖,这是他们的付出得到了收获,我对他们未来的艺术之路充满了信心。”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