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龙泉青瓷的历史与装饰特征概论






[日期:2018-09-03] 来源:《龙泉青瓷|装饰研究》  作者:夏侯文 夏侯辉 [字体: ]

      龙泉位于浙江省西南部,与江西、福建毗邻,有“瓯婺八闽通衢”之称。晋代设龙渊乡,唐初改为龙泉乡,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始设县治,历属处州(浙江丽水古称)。现为县级市。

     高岭土

      龙泉山川秀丽,林木茂密,瓷土矿藏资源极为丰富,主要有瓷土和紫金土两大类。瓷土含有大量的石英和一定数量的高岭石矿物,即所谓的高岭土,属于瓷石类,风化程度较高,有相当的可塑性,干燥后收缩率小;紫金土是龙泉独有的制瓷原料,它的含铁量高,是制造青瓷朱砂胎和黑胎,成为“紫口铁足”的主要原料。因为自然条件的优越,制瓷原料的丰富,以及瓯江流经其间,古代水运便捷,龙泉四周的古窑址非常多,在大窑、金村和黄(砝)一带有庞大的瓷窑群,据有关方面考证,整个龙泉境内就有300多处。生于斯长于斯的龙泉先民,以瓷土、紫金土、石灰石和石英为原料,用手工拉坏成型技术,辅以独特的配釉方法,用窑炉高温( 1310°C左右),烧制出釉面呈青色的器皿,就是流传至今仍大放光彩的龙泉青瓷,形成名名闻中外的瓷窑系一一龙泉窑。

瓷石矿

      作为南方青瓷系统的龙泉窑,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北朝,五代时受越窑、婺州窑、瓯窑的影响而专烧青瓷,产品精美达到了宫廷所需的进贡标准。 北宋时,龙泉依然为朝廷生产器物,古文献有“宣和中禁廷制样须索,益加工巧”的记载。到南宋时,北方窑口的制瓷专家和工匠纷纷南迁,为龙泉青瓷的发展注入了大量人力资源,青瓷的发展迎来了鼎盛时期,生产规模和造型、制作、装饰、烧造等工艺步入最辉煌的阶段,达到了历史高峰,发展成一个窑场林立的庞大窑系,也形成了自身的独特风格,享有“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陶瓷之花”的美名。

      明代文人笔记中出现了哥窑和弟窑之说。依照《坦斋笔衡》的说法,北宋朝廷曾不满意龙泉的贡品,于北宋政和年间创办“官窑”,烧造青瓷;又据《南窑笔记》说,北宋大观年间也曾在杭州凤凰山下置办修内司官窑,出现了带有纹片(金丝铁线、蟹爪诸纹)的瓶、尊等器皿, 这南北两个官密中的开片瓷器就是后来人们说的“传世哥窑”出品。其后有“窃做于修内司”的龙泉章姓兄弟二人,回到家乡单独置窑仿烧,章生一窑主产开片瓷品,是为“哥密”,章生二主产的青瓷,则为“弟窑”,这种说法自明代起,为众多文人笔记所相沿记载。

      章生一的“哥窑”无疑是民窑,所生产的开片瓷器,俗称百圾碎,根据开裂瓷片的形态和大小,有“冰裂纹”、“牛毛纹” 、“蟹爪纹” 、“鱼子纹”等诸多称谓。它们的釉色也多种多样,有“粉青”、“灰青” 、“炒米黄” 等。其端正、古朴的器型,残缺的自然美,加之肥厚的釉色,自成一宗,与釉面一色的传统龙泉窑的青瓷产品形成鲜明对比,突破了传统的审美定势而赢得美誉。

      章生二的“弟窑”即传统意义上的龙泉窑,其产品的特征,反映在自体装饰和釉水装饰两大方面。

      也因此,龙泉青瓷有了两种不同釉色和风格的瓷器,即哥窑和弟窑两大系统。这两大系统的器皿,在造型、纹饰和装饰上有着不同的艺术表现和成就。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