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施珍:寻青上林湖






[日期:2018-11-19] 来源:《上手》  作者:施珍 楼倚杉 [字体: ]

 

(图片来源:绿宝石艺术陶瓷馆

      “我觉得最美的‘青’是黄中带青、青中带黄的天然湖水碧色,这是秘色瓷的颜色,是我做越窑青瓷追求的一座标杆。”

——寻青上林湖

      楼倚杉:您大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龙泉青瓷的?对青瓷最初的印象是什么样的?
      施珍:小时候每到放假,我就会去慈溪上林湖畔的外婆家,湖边摸上去凉凉的碎瓷片是我孩童时代的玩具。16岁那年,我跟随三爷爷施于人来到景德镇陶瓷学院,在美术系陶瓷设计专业学习,也就是那个时期,我看到龙泉青瓷研究所的一批青瓷作品,非常古朴、含蓄、典雅、沉稳,深深的吸引了我。

(图片来源:绿宝石艺术陶瓷馆)

      上学的时候,我做的大多是小茶具。2000年,我回到上林湖畔,租了一间简陋的厂房,想要烧制有灵魂的越窑青瓷。只是,越大越重的瓷坯,越难烧制成功。起初,我没日没夜的烧,把装好瓷坯的匣钵搬到窑膛,可是,等到打开窑门的时候却发现所有的瓷坯都做坏了。后来,我一个人坐着大巴到龙泉,拜见了徐朝兴大师,向他请教烧窑失败的原因,在徐老师的指点下,我继续回去试验,一次次的烧制,一次次的失败,终于做出了第一件作品《上林随想》。后来,我成为徐老师的弟子。
      楼倚杉:徐老师对您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施珍:几年下来,在师父的指导下,我明白,做陶瓷是做艺术,也是做人生。在他的指导下,我试着做到陶瓷艺术的三个美:材质釉色美,器型装饰美,工艺制作美。这些都是青瓷丰富内涵的体现。
      楼倚杉:龙泉的青瓷中较为常见的是粉青和梅子青,这些“青”和越窑的“青”有什么区别?
      施珍:原材料的不同决定了整体风貌的不同,越窑和龙泉窑都属于青瓷体系的,是浙江省的文化瑰宝,是对青瓷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越窑青瓷的釉色“黄中带青,青中带黄”,其本质就是“千峰翠色”,陆龟蒙有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这句诗就是突出了一个“青”字,这也是我制作越窑青瓷的目标。这个“青”不是梅子青,也不是粉青,是越窑青瓷独特的“青”,是釉色晶莹、似冰类玉的青。

      楼倚杉:如果放到历史上去考量,您比较喜欢历史上哪个朝代的青瓷?为什么?它们给您的创作产生过一些怎样的影响?
      施珍:我觉得并不能拘泥于哪个朝代,只要是对创作有益的历史资料都可以借鉴。就我个人而言,唐代中晚期到五代时期的青瓷会给我更多的创作灵感。
      楼倚杉:请您描述一下心目中最完美最理想的“青”是怎样的?能否给我们举个例子?
      施珍:我觉得最美的“青”是黄中带青、青中带黄的天然湖水碧色,这是秘色瓷的颜色,是我做越窑青瓷追求的一座标杆。在我求学的过程中,许多专家教授都在讨论秘色瓷,其中工艺美术专家高而颐先生形容秘色瓷的颜色就像是绿茶的第二泡,很形象,我想,这就是我一生追求的青色。
      楼倚杉:您在烧制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之“青”时,会比较注重哪些方面的技术?
      施珍:烧制有很大的不可把握性,上釉的厚薄、温度的高低、温差的变化,对青釉的产生过程都有影响,所以陶瓷被称为“火的艺术”。关上窑门的一刹那,对每个制瓷人来说又回到了零点额状态,要等开窑的时候才能真正知道这件作品成功与否。
      因为环保节能的关系,现在都用气窑和电窑,在现有的烧制过程中,煤气烧制的温润程度比电窑要好,但更多还是要依靠自己的把握,窑外有仪器表,窑内有探测锥,两者都能度量出温度,但都不是最精准的办法,最好的办法还是靠目测,然后认真记录升温曲线。我常常拿自己烧制的青瓷作品与唐代秘色窑的颜色相比较,用肉眼观察釉色、胎质、装饰的差别,再思考怎样改进工艺流程。
      楼倚杉:请您大致介绍一下您在填釉工艺方面的创新,这种创新和以往上釉的区别在哪里?
      施珍:我借鉴了高丽青瓷填白釉的工艺,创造了填青釉的工艺,再辅以阴刻和阳雕,以弥补越窑青瓷单线条视觉冲击力比较弱的不足,使青瓷的青拥有立体感和层次感,从而提升其艺术效果。正是因为有了色彩的变化,观众在观赏越窑青瓷这一古老的工艺时能够体会更加强烈的美感。这种工艺体现了越窑青瓷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大胆创新,受到业内专家的肯定。这些成果都离不开师父的谆谆教导,也是师父所说的青瓷之道在我们艺术创作上的体现。
      楼倚杉:从釉色上来看,您自己最满意的一件作品是哪件?当时烧制的过程是怎样的?
      施珍:我相对比较满意的作品是《缠枝菊花葵口瓶》。其实我们在烧制过程中对每一件作品的态度是一样的,通过温度计、三角锥以及肉眼的判断,三位一体,认真记录,把控温度,凭借自己多年的经验,把每一窑都烧好。
      楼倚杉:对于龙泉青瓷的发展,您认为在“青”的传承与创新方面,我们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哪些?
      施珍:我深受师父和三爷爷的影响,希望也能够传承家乡的越窑青瓷。在传承中,我认为既要继承传统工艺,又要大胆创新,要将自己的艺术理念融合在青瓷制作中,创作出有个人风格的作品,做到理想与技艺的结合。
      如果只是一味地想复制越窑,复制出来又有什么用呢?我们做出同古代一模一样的器物,又有什么意义呢?那个时代的就是最好的吗?明明我们现在可以做出更好的!所以我们现在做越窑不是为了仿制古代,而是要找到当时它的那种感觉,在这种感觉的指引下做出更好的作品。若不知古,无法传承;若只守古,将与时代脱轨。
      楼倚杉:您现在每天的生活和创作状态是怎样的?
      施珍:现在,每天早上七点半我就准时上班了。早上的空气很好,氛围也很安静,所以我很喜欢在上午创作作品。除了制作瓷器,我的爱好也很广泛,喜欢阅读书籍,也喜欢四处走走去旅行,我还喜欢音乐,不管是中国古典音乐还是西方现代的摇滚,我觉得音乐是一个人表达喜怒哀乐的方式。这些生活中的点滴都会对我的创作产生启发和影响。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